“第一书记”在行动
2015-08-01何迪孙苗徐菲宁国平张智
何迪+孙苗+徐菲+宁国平+张智
2014年秋,一部以派驻农村任“第一书记”为题材的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火遍九州。与此同时,在澴川大地上,一场现实版的“马向阳下乡记”正在精彩上演。
去年9月,孝昌县委书记吴琼向全县党员干部发出了“集结号”,他说:“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是一次服务群众的大赶考,也是一次能力素质的大检阅。”全县444名党员领导干部带着使命和责任奔赴各村(社区),实现了全县416个建制村、28个社区“第一书记”全覆盖。
当前,孝昌县的“第一书记”驻村已有10个月,效果初显,群众纷纷“点赞”。5月26日,记者前往孝昌,一探究竟。
倾听民声 真心帮扶解困
“徐书记是一个好人,不是他,我现在坟头上的草都长老高了。”一进入孝昌县周巷镇新张村村民张海洲的家门,张海洲便拉着记者的手语带颤抖地说道。
老人口中的“徐书记”,便是县质监局局长、周巷镇新张村“第一书记”徐建军。
上任第一天,徐建军在走村入户,了解民情时,就遇到了张海洲。当时,张海洲因患尿毒症被医院判了死刑,妻子患癌症长期卧床在家。看着一贫如洗的家,他几乎绝望。“不下来不知道,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困难的群众。”徐建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回到局里后,就立马号召同事结对帮扶张海洲,为他捐款,联系医院给他进行义诊。自那以后,每次到村里,徐建军必去看望张海洲,与他亲切交谈,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送一些钱物,补贴一下家用。
去年春节慰问时,张海洲对徐建军说:“村里的人种树苗发了财,徐书记能不能帮我搞点树苗子,只要我们老两口还能动,就可以种树养活我们自己。”没过几天,徐建军就给他送来5000株桂花树苗子,并发动村干部栽到房前屋后的空地上。
“前两天,我们村的几家种植户,想把我家的桂花树都收走,我没同意,我想等树长高点,到时能卖个好价钱。”谈及现在的生活,张海洲的眼睛里透着点点生机。
在孝昌县小悟乡塘角村,“有困难就找刘书记。”已经成为村民的口头禅。刘国琼是县卫计局局长,也是去年被选派到塘角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上任后,他走亲问苦,多方筹集资金10余万元,慰问困难群众20余户,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80余人。
随行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宁国平说:“全县444名‘第一书记共走访农户1.2万户,慰问困难群众2200余人次,兴办民生实事、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矛盾纠纷2800余件。在年底的民调中,群众满意度100%,效果非常好。”
配强班子 巩固阵地建设
坚持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第一目标”。驻村“第一书记”上任后,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建立“回归优秀人才”台账,大力培养村、社区后备干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
县财政局副局长、丰山镇王林村“第一书记”杨国芳在走访群众时,发现村“两委”班子内部不团结,村级事务不公开、不透明,造成干群关系疏离。杨国芳说:“班子不团结,群众信不过,村里肯定发展不起来。”
王林村“两委”换届的时候,杨国芳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反复征求党员群众意见。群众普遍要求经济能人回村当干部。
她多次上门做工作,请回两名在外务工的35岁以下“有头脑、能干事、愿意服务群众”的经济能人回村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经过公开投票,两名在外能人高票当选村“两委”班子成员。
针对村民办事难的问题,她主动作为,围绕村民自治、村级民主管理,不断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王林村三组的村民吴光发说:“以前到村里办事总是找不到人,现在好了,村里的干部都在村里值班,工作都是比着干,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非常热闹!”
据统计,全县416个村新调整村党组书记104个,村主职“一肩挑”率达97%,357名乡村能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立、改、废各类基层民主管理规章制度30余项;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44个;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20名,发展党员163名,为基层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
强化战斗堡垒,还需抓阵地建设。周巷镇七姜村“第一书记”余丽琼,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县顺和投资公司总经济师。驻村后,她发挥部门职能优势,采取共筹共建的方式,筹资28万元建成了一座占地200平方米的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配套设置卫生室、农资超市,达到“五务合一”。如今,“我的七姜村”已经成了余丽琼的口头禅。
筑巢引凤 把脉经济发展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掣肘着孝昌村级发展。于是,发展村级经济、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便是“第一书记”的“第一责任”。
去年9月28日,县粮食局局长周新如出门上班的时间比往常更早一些。这一天他上班的目的地不再是县粮食局,而是养育了他的小悟乡田堂村,因为从这天开始,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驻田堂村“第一书记”。
田堂村,穷山恶水,是县里有名的贫困村,村里随处可见黑水沟、臭水塘。“看着生我养我的地方,村容村貌近10年山河依旧,村里发展没有产业,村民生活困难,心里真不是滋味。”周新如指着面前的正在拆建的民居说:“以前没有时间为家乡做点事,现在有机会了,我肯定要尽力做好。”
上任后,他组织群众代表到县外一些知名的村参观学习,请相关专家来村里讲座,传经送宝,制定村级远景发展规划,鼓足了村民创业致富的信心。
在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办事的群众,得知记者来意后说:“老周为了我们村的发展还是蛮拼的。”
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在为了引进企业,村里改善村级道路,按照规划要穿过一个坟岗,很多村民不愿意迁坟阻止修路。周新如老家的祖坟也在其中,周新如的母亲坚决不同意迁坟,骂他忘了祖宗。可是,为了乡村发展,周新如还是顶着压力带头将祖坟迁了。
周新如说:“村里发展了,老百姓富裕了,挨骂也值得!”
目前,村里修主干道9.5公里,户户通公路18公里,群众出行也方便了,企业也愿意来投资了。去年,楚夏公司、原然种植合作社等进驻村里,田堂村民变成工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富裕了,村级集体经济也发展起来了。
田堂村支部书记田兵如说:“还是周书记有眼光、有魄力,以前我们想干干不了、能干不敢干的事,周书记都带着我们干了,现在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9000余元,再过两年,村级集体经济年稳定收入可达30多万元。”
村集体经济发展了,家园也要美起来。在田堂村,村里发动驻村企业累积投入320万元,新建堰塘5口、厕所9个;新种植海棠、樱花等1.1万只,荔枝、葡萄、猕猴桃5000株,油茶20000株。
周新如信心满满:“等到明年你们再来,花开果熟了,田堂村就会像一个世外桃源。”
在王林村,最为村民称道的便是“清洁工程”,杨国芳筹资15万元,在5个自然湾,建设了16个厕所、18个垃圾池;筹集资金20余万元,进行危房改造;筹集资金10万元,购买树苗,发动群众植树2000株。
“以前我们村是落后村,杨书记来了之后,我们村现在是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2014年综合考核全县先进村、清洁工程的先进村。”王林村支书沈赫华高兴地说道。
如今,在孝昌,“第一书记”架起了机关与基层群众的连心桥。县直单位服务下沉,“第一书记”派出单位重心下移,把“第一书记”所在村作为锤炼干部的阵地和服务群众的对子,形成了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的良好态势,在全县形成了大抓基层、抓实基础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
采访结束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柳耀棠总结说:“孝昌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关键是我们创新了‘第一书记选派方式,强化教育管理,确保‘第一书记会干事、真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