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2015-07-31吴琼潘云
吴琼 潘云
摘要:黔东南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城镇化潮流极大地促进了黔东南州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状,并结合该州的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促进该州旅游业持续、健康、序地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 城镇化已成为继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全球性潮流。全球正在经历一个人口结构的重大转折——人类历史上将首次出现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然而,只有少量的城市人口增长发生在发达国家,据预测,到2030年,世界人口的60%将居住在城市,而这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自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各省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几乎都受到了震撼和冲击,尤其像贵州这样少数民族文化浓郁的大省,在贵州城镇化的进程中黔东南州同样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目前在城镇化进程中某些一味追求对外的形象化工程建设,而忽略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内涵和实质的倾向,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方面,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等工作方面的缺失,已经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健康发展。
二、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概述
“原生态民族文化”,是指少数民族古老文化形态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或能代表自身特殊地域特征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 30 个自治州中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也可以说是中国苗族侗族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中心。有关专家在论述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现状时,曾经非常痛心地指出: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该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很严重的危机,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慢慢失传;—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制作和民族建筑艺术开始逐渐衰退;—些有灵验有效的少数民族苗药逐渐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少数民族传统礼仪和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等逐渐被后一代人慢慢的遗忘。例如,凯里市雷山县曾有不少的苗寨手工业制作,主要有农具制作、竹器编织、蜡染刺绣、米酒酿制等,可是到了如今仅仅只有竹器编织还有,但是竹器产品进入市场量十分少,很多年轻人甚至都不懂得传统的手工制作过程。近年来,在贵州的黔东南州的一些民族自治县,许多在生产、生活中珍贵的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实物,轻易的被外地人廉价购走。
三、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宜居宜游
围绕人的城镇化,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产城景融合,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2、 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建设百步绿道、千步绿园、近可登水,远可登山的自然生态,形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现代文明相融的人文生态。
3、 传承文化,彰显特色
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体系,以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自然生态、历史遗存为依托、充分的把城镇历史文化内涵发掘出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延续城镇历史文化,展示地域风貌差异,努力建设有历史地域、文化脉络、地域风情、民族特色的城镇。
四、创新城镇文化品牌,加快形成独具魅力的特色城镇
㈠切实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建立起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为龙头,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村为补充,历史人文景点、文物、古寺、古井、古树名木为节点的历史保护和文化传承体系。对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普查鉴定、建立名录、登记挂牌,分级分类建立保护措施,纳入保护规划,禁止以任何名义损毁,切实保留城镇的历史记忆、文化遗迹和宗教场所。到2016年,争取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个,到2020年,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2个。
㈡培育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城镇文化品牌
努力保持黔东南州以苗侗特色为主的城市文化风貌,大力宣传推广“凯里文明”品牌,充分发掘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实时提炼凸显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地方特色的建筑元素和符号,创造性地运用于城镇建设的建筑物、公园、街道、文化广场、景观节点,实现现代建筑、传统民居与历史风貌相得益彰、现代城市与历史遗迹、民族文化有机统一。
㈢打造一批城镇精品建筑和亮点
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彰显我州建筑风格、民族风情和村落文明,打造具有黔东南州民族风情标志性的美丽城镇。积极运用新型木质防火材料,充分体现我州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
㈣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
积极培养引进和使用一批具有国际眼界、战略眼光、思路开阔、技术过硬的城镇规划建设、文化保护管理人才。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充分盘活现有人才存量,黔东南州应该大力发扬成功的人才管理的经验,将其继续坚持和不断深化下去。
四、结论
城镇化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我州应积极学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按照我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黔东南州民族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走一条城镇化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与开发相协调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 寅. 人类疲惫心灵活的最后家园[EB/OL]. ( 2006-08- 01) [ 2013- 05- 28].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网, http: / /new.qdn.gov.cn.
[2] 跨越式发展.百度百科[ EB/OL].[2013-05-28] .http: / /baike. baidu. com/view/51657. htm.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琼,女,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
潘云,女,凯里学院,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