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古墓保护的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方法初探

2015-07-31王珂马苏琰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古墓居住小区文物保护

王珂 马苏琰

摘要:在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时有发掘出古墓葬等文物的情况发生,而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怎样去处理类似的情况?本文以扬州市佳家花园二期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在保护古墓前提下的小区景观设计方法。

关键词:景观设计;居住小区;古墓;文物保护;扬州

相关概念解析: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对居住小区的定义:“是以住宅楼房为主体并配有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绿化、公用和公共设施等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生活区,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由此可见,居住小区是人们生活的区域,其必须满足居民一定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包括舒适的居住环境、良好的心理感受等。

古墓一般是指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的古人坟墓。因此,一般情况下,古墓都属于文物的范畴,需要对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项目概况:佳家花园二期工程位于扬州市市区北侧,是市区政策保障性住宅区。小区中心区绿地占地约7000平方米,内有一座名人古墓——汪中墓,是清代扬州名人“汪中”之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笔者有幸接到该小区中心区绿地的景观设计任务,以下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该项目的具体设计进行探讨。

设计原则:

在现场勘探、深入了解现状后,笔者对本案提出如下设计原则:

1、文物保护原则。文物的保护是必须处理的首要问题,其他任何矛盾都要为其让路。早在1962年5月汪中墓就被扬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汪中墓地理位置较偏,又疏于管理,导致现状破损严重,亟待保护。

2、绿地对内、古墓对外的分开管理原则。该中心绿地是小区内部的绿地,主要供小区内部居民使用;而古墓作为文保单位,需要对公众开放。这就要求对两者进行分开管理。

3、阴宅、阳宅互不影响原则。考虑到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居民尤其是紧邻古墓的住户,会因住宅附近有墓地而感到心理上的不适。因此,结合风水学原理,把古墓对居民产生的心理焦虑减到最小,将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出于对逝者的尊重,也应为逝者提供一个安宁的长眠场所。

4、改善景观环境原则。场地现状树木杂乱无章,杂草丛生,环境脏乱。改善环境是景观设计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该项目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

5、满足居民使用功能原则。小区内部仅有此处为集中绿地,小区内部的户外休闲活动基本集中于此,因此绿地内部应布置适量的硬质广场及休息设施。

设计内容:

结合基地现状,本案提出“碧水绕绿岛,弱水隔阴阳”的设计理念。即把汪中墓及其周围设计为一个绿树掩映的绿岛,四周以池水环绕;水池外侧为小区居民的使用场地。水池两边仅以南侧一个木栈桥相连,以此把古墓与居民使用区域分隔开来。池水取“弱水”之意,古人认为“弱水”是天下最弱的东西,连鹅毛都承受不起,当然更不能载舟,那“弱水”两边的往来便无从谈起,从而从心理上达到阴阳相隔的目的。

绿岛面积约1900平方米,边缘除南侧外均设计为高起的土坡,上密植乔灌木。郁郁葱葱的树木环抱之内,是面积约300平方米的硬质场地,其以青砖铺地,从而营造出一个古朴、静瑟的世外桃源般的空间。“汪中墓”便静静的躺在这中间。硬质场地南侧,一条青砖小路蜿蜒穿过小树林,接于木栈桥,跨过池水,与池外侧的场地相连。中国风水讲究“忌直冲,宜回旋”,弯曲的小路减弱了“煞气”,避免了从小区南门进来之后直对古墓的尴尬。

绿岛之外便是“弱水”,是“阳间”与“阴间”的划界之水。由于本案地势北高南低,高差达1米左右,所以水池在南北方向上设计为三个梯段的叠水。此举在解决基地南北高差问题的同时,又丰富了景观层次。考虑到安全问题和对古墓的保护,水池深度较浅,池底到水面的标高约为0.4米。池底及池壁尤为注重防水的处理,以防池水渗漏对古墓造成破坏。水池驳岸铺设卵石,结合置石与植物,营造出自然、流畅且富有变化的的驳岸形式。

水池的南侧,是小区的南入口广场。广场以半圆形的结构深入水池内部,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大面积的观水空间。广场中央布置一小片绿地,其内布置保安亭(实际工程中,保安亭因故未能实施)以便小区管理,其在为广场亲水空间营造一个相对安静环境的同时,也为汪中墓与小区南入口之间提供一个障景,减弱古墓与小区入口之间的相互影响。

由南侧的入口广场两侧,各有一条弯曲的道路环绕水池,最终通过北侧场地接于水池南侧的小区道路。散步于道路之中,可观水观绿岛,为居民提供一个惬意的散步空间。水池北侧沿小区道路布置了人行道路空间,以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此处为小区内人流量及车流量最大的区域,同时也是居民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因此,该处做了较大面积的硬质场地及休息设施,以供居民交流、休息等户外活动。西侧设计为圆形的广场,沿水一侧布置树池坐凳,是居民进行小型集会活动的区域;东侧为扇形广场,因其北侧为小区的北入口,所以此处重点考虑北侧视线的对景处理,在扇形广场的西南方向隔水池布置假山跌水。此举在营造入口对景的同时,也把汪中墓藏于其后,从而在视觉上最大程度的分隔了古墓与北侧入口广场空间,做到了阴、阳互不影响。在东、西两个广场之间,是一个滨水的景观亭,其成为小区道路边缘的一个“驿站”,为居民提供遮风挡雨的户外空间,亦是沿路的一个视觉焦点。

结语:通过对该项目的实践,笔者认为,对于类似的案例,文物保护与居民需求(包括生理与心理的需求)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并且两者之间并非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只要把握住原则与重点,对场地现状有足够充分的了解,通过精心分析,我们便能得出合适的解决方法,设计方案便在这“不断地分析与解决矛盾中”自然而出。

猜你喜欢

古墓居住小区文物保护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文物保护工作的方法创新初探
马王堆下有古墓
古墓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的人性化规划设计方法解析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古墓门上的“拥篲捧盾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