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大学生“沉默英语”现象的思考
2015-07-31刘爽
摘 要: 伴随着英语作为全球性的语言工具的趋势,我国对于英语教学学习的重视日趋加强,但“沉默英语”现象却仍是一种困扰国人英语学习的沉疴。本文分析了“沉默英语”的成因、危害的分析,阐述其应对之策。
关键词: 沉默英语;英语口语;成因;危害;对策
面对日益严重的忽视口语的现象,英语教育学者们提出了“哑巴英语”这一概念来形容接受了长时间的英语教育,但英语的口头能力却差强人意的现象。但所谓“哑巴英语”却并不够准确,“哑巴”即丧失语言能力的人,而我国大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并不是完全失声,而是无法完成完整的交流,仅能进行简单的问候,之后即陷入“沉默”,而且这种“沉默”是相对于以英语为母语或英语熟练掌握者而言。这就是所谓的“沉默英语”。
大学作为大部分国人接受系统教育的最高点,其所培养的大学生的英语能力却饱受争议,其中口语能力更是差评如潮。而大学毕业走出校园之后,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是许多相关的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低下和高度的社会期望值之间的矛盾已使对于大学生“沉默英语”现象的成因、危害及应对之策的研究成望穿秋水之势。
一、 我国大学生“沉默英语”现象的成因
导致“沉默英语”现象的是多方面的,而社会上却有一种偏见,即英语口语能力低下是英语教学法造成的,好像英语教学就是学校的事情。这种偏见直接推动英语教学法的变革,从听说教学法的到交际教学法继而到现在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推广,数十年间培养出了一批批英语人才,这也是对这种偏见的有力回击。
国人对于学习英语的期望值过高,这是社会上对“沉默英语”现象不满的直接诱因。大学生口语能力的“先天畸形,后劲不足”是“沉默英语”的根本原因。这里所指的“先天畸形”是指从小学至大学以高考为指向的英语教育教学及学习方式方法造成的恶果。这种技能培养缺失必然导致大学生的先天“沉默”。所谓“后劲不足”是指进入大学以后英语课程时间的减少,大学生升学压力的消失都导致学生英语语言停滞不前甚至退步。
中国大学生在面对英语熟练掌握者和以英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时往往会出现答非所问和不知所云的尴尬情境,这种情景的主要原因是“听不懂”。听都听不懂,更不用谈说出来!为什么会听不懂?首先,没有机会听。中国大学生缺乏听的条件,所谓的“听”仅局限于老师的输入和各种考试练习的听力练习部分以及电影电视音像,这种“听”是刻板的,与现实交流大相径庭。再次,中小学教育教育内容以中高考内容为指向,中高考中听力部分所占分数决定了听力的教学地位低人一等。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听力技巧、策略的缺失。再次,大学听力练习设施的缺乏,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本大学的听力设备根本就是闻所未闻。
在升入大学之前,英语学习是以通过高考为目标的,大学生一开始学习英语的动机并不是以一口流利的口语为目标,而且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也不是以口语能力发展为目标,英语仅作为一门获取信息的工具。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差异性正是“沉默英语”存在的合理性。
二、 我国大学生“沉默英语”现象的危害
“沉默英语”现象不是偶发现象,在目前我国大学生中“沉默英语”现象甚至有扩散之势,形成“不会说”和“不能说”的逆流。“不会说”即无法正确的表达意义。“不能说”即因为顾虑到出错和炫耀招致反感而不再张口说英语。
英语口语能力是大学生展示自己英语能力最直接的窗口,而大学生“沉默英语”现象频发必然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信誉造成冲击。
对于大学生的信心必然造成打击。从小学至大学十多年的学习,辛苦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必然会使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能力造成怀疑,这与克拉申的语言学习应该最小化学生焦虑和最大化学生信心背道而驰。
在全民学英语的浪潮之下,“沉默英语”必然不能适应语言交流的现实需要,对于大学生的工作就业都是一个障碍。
三、 我国大学生“沉默英语”现象的解决之策
解决“沉默英语”现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能仅仅依靠学校一家之力来完成,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各方面长期坚持不懈的协作努力。
首先,政府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应从制度角度对英语的口语发展做出规划,以政策为导向,积极主动引导大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政府应对英语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将英语口语的考核列入考试项目。英语口语考核应该常态化、规范化,这虽然可能需要大量的投入,但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具有前瞻性,坚持英语口语考核的制度化,努力推进“以考促学”,毕竟中国的英语传统教学模式有着优良的“以考促学”的传统,能够加快促进大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形成。
再次,针对大学生口语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先天畸形”,从小学英语教育开始努力促进英语技能的整合发展,实现五技并举,努力克服技能分离带来的先天畸形,从源头上对大学生口语能力低下的原因进行治理。针对“后劲不足”,学校和学生应正视语言学习的连续性,即使是大学阶段也不能放松。大学作为中国教育的高端,其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相对比较完善,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将学校的优势转化为学生口语能力实在的优势。
然后,《学记》中说道“亲其师,近其道”英语教师作为大学生口语的主要模仿对象,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大学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教师应该利用充分的教学资源创设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大量的暴露在目标语环境中,积极提高自己的“听”的能力,进而促进口语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最后,大学生的口语能力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教,大学生应该转变学习动机,要热爱英语学习。没有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实现英语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斌,张秋凤. “哑巴英语”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2(3)63—66
[2] 赵斌. 对“哑巴英语”现象的思考[J] .宁波大学学报,2007,29(3)108—110
[3] 冯生瑜. 哑巴英语的原因及对策[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78—80
[4] 刘德刚. 论“哑巴英语”[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5)146—148
刘爽,男,出生于1990年3月吉林省长春市,就读于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课程教学论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