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变迁看畲族“三月三”
2015-07-31曹琼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今天,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变得越来越频繁,持续的交流与接触必然会引起族群内部的变化,这便是文化的变迁。文化变异、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涵化都是文化变迁的表现。畲族作为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三月三”是其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节日,但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三月三”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结构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字:文化变迁;畲族“三月三”;文化变异;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涵化
前言
文化变迁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主题,一般指任何足以影响文化内容或文化结构的变化。“文化内容的变化指单个文化特质或文化丛的独自变化,文化结构的变化指文化整体或者大部分文化特质的变化。”①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很多,比如人口的迁移、与异文化的接触、文化持有者的自我发展需求、民族之间的战争和政府等。
文化变迁是固有的特性,影响文化变迁的机制很多,如变异、创新、传播和涵化。“三月三”,即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乌饭节,也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畲族人民家家户户都要煮“乌米饭”、身穿畲族传统服装、对唱畲族民歌,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一、文化变异对“吃乌饭”、“畲族传统婚礼”的渗透
变异是指较长时间内发生的社会文化的缓慢变迁,社会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这也意味着传统的畲族“三月三”节日也会随着文化的变异发生一定的变化。“三月三”文化节日中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吃乌饭。过去吃乌饭主要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希望后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到了“三月三”这一天,游客不仅可以尝到“乌饭”,还可以尝到畲家特有的食物。
文化变异对畲族传统婚礼也产生了影响。传统的畲族婚礼仪式大致包括难媒人、难亲家伯、关门迎亲、捡田螺、脱草鞋、拜堂等几个环节,新娘与新郎的态度都是发自内心的冲动,但是现在的畲族婚嫁仪式已经变为了一个文化展演,新人的表演带有娱乐的性质,这种表演不再拥有从前婚嫁时串村走户、人人参与的特点,在整个表演进程中新郎新娘也很难涌现出阵阵激情,在文化发生变异的同时,畲族传统婚礼在民众中的目的和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由过去情感、灵魂的寄托变成了为了商业利益而进行的盈利性活动。
二、文化创新与政府渗入
“文化变迁的终极来源都是创新,创新是指一个群体内部得到广泛接受的任何新的做法、工具或原理。”②文化的创新为节日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展演的平台。
“三月三”作为畲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是畲民的狂欢节,本来只是民间的一个节日,组织主体也是民众。但现在畲族“三月三”的组织者却转向了政府,每年春节刚过,政府工作人员就在为当年的畲族“三月三”文化节做准备,比如联系参加活动者、筹措经费、组织演出等等。
“现在畲族‘三月三体现出‘政府主办,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新特点”③,这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畲族文化的重视,希望通过这个平台的搭建切实促进畲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政府对民间文化的渗入,这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文化的创新。
三、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
文化传播,指的是某种文化因素或文化结构从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或多个社会的转移和互动。一般来说,物质性的文化因素容易被接受,非物质文化因素难以被接受。总之,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重要路径之一。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对民族文化的介入使民众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主办方举行畲族“三月三”文化节也是为了推广当地的旅游,在这过程中,为了迎合大众的需要,有时不得不对传统的畲族“三月三”文化节进行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其本真性。在商业价值的驱动下,“三月三”已经成为了畲族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其包含的内容也从“乌饭节”变为了集文艺节目演出、对歌比赛、体育比赛、婚俗展演等诸多文化项目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活动。但是这样也会导致节日的传统内涵走向消失,并且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都会有损害。所以,当一种文化模式有意或无意传播到我们周围时,我们应当有选择性地接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播来的文化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四、文化涵化对畲族服饰及畲汉通婚影响
“当有着不同文化的人群开始持续接触的时候,其中一个或者两个人群原有文化模式的内部因此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文化接触,或者文化涵化。”④根据社会的情况,涵化大致分为“顺涵化”和适应。
以畲族服饰为例,以前畲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山区,服饰也主要是为了适应山区生活,现在畲族大多居住在平原地区,所以畲族男女服饰和当地的汉族人几乎没有区别,但是在节日里男男女女都要把最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穿起来。这也正说明畲族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与汉族的关系更加密切。
从畲汉通婚来看,畲族原先禁止畲汉通婚,明清以后,畲汉通婚逐渐增多,有汉族娶畲女为妻的,也有畲族娶汉女为妻的,畲汉通婚,给畲族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两个民族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
结论
“传统”是一个现代概念,畲族“三月三”作为畲族的传统节日,其包含的内容和衍生的意义都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吃乌饭”,这一变化也折射出了文化变迁在节日活动变化中所处的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文化变迁给畲族“三月三”带来了什么,依旧是值得我们继续探寻的问题。
注释
①周大鸣;秦红增.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409.
②周大鸣;秦红增.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417.
③蓝雪华.浙江丽水老竹畲族镇畲族“三月三”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④周大鸣;秦红增.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420.
参考文献
[1] 周大鸣,秦红增.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 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蓝三峰.畲乡“三月三”歌节[J].中国民族报,2004,(04).
[5] 蓝雪华.浙江丽水老竹畲族镇畲族“三月三”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作者简介 :曹琼(1990.06.30),女,汉,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温州大学民俗学,研究方向:区域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