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生辉的西藏金银
2015-07-31郝晓飞
郝晓飞
摘要:本文在阅读《西藏的黄金和银币》的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叙述金银在西藏使用情况和矿藏开采问题。试图以自己的理解,用浅显的字句勾勒出包含了金的华丽、银的圣洁的熠熠生辉的西藏金银。
关键词:布罗代尔;黄金;白银;西藏;矿产开采
“本书是一部有关亚洲、特别是西藏贵金属的专著。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它都是在该学科中的一部很稀见的著作。”
——《西藏的黄金和银币》译者的话
一、《西藏的黄金和银币——历史、传说与演变》评析
全书以对西文、俄文和汉文文献的研究为基础,全面地研究了西世故的金银、西藏以金银为中心而与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史、沙皇掠夺西域和西藏之黄金的来胧去脉。以“砂金和银币”为线索,论述了西藏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史。资料丰富、观点新颖、论述清楚,给读者打开了一个新的观量世界历史的窗口。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章——西藏的黄金,多方位、多视角地论述了西藏所产黄金的历史和传说、采矿、流通、用途、信仰、政治和价格等诸多问题。
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是外国人观点的一种集合,文化特别是语言的差异,同时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故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二、金银在西藏的使用情况
黄金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黄金白银属于贵金属 ,是有色金属的一类,最突出的是其金属光泽和价值。布罗代尔称黄金为“神奇的金属”,具有贵金属、不会腐蚀、价值高、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的特点。黄金在西藏的装饰上占最重要的地位。 除了金外,银是最广泛应用于首饰制作的金属。
沿着布尔努瓦的思路,进一步叙述金银在西藏的使用情况。
1、寺庙里彰显宗教的荣光。有灵塔、金顶、金饰物、佛像、法器等。布施,一般以金银锭以及砂金袋的方式。活佛转世,特别是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使得财富的积累达到一个无法想象的程度。贵重的灵塔从铜、银制到黄金包装,里面有纯金棺、金身、生前使用过的东西做陪葬品、尖塔各侧都由纯银片覆盖、巨块白银制成的真人式喇嘛像。 藏传佛教主要殿堂的标志“金顶”,有金黄色琉璃和鎏金装饰部件 ,在阳光下以其金属的本色,耀眼夺目,相当具有特色。西藏有几千座寺庙,寺庙中的金铜佛像做工精细、种类多、数量大,堪称一绝。镀金是佛教徒表达尊崇之心和积攒功德的一种方式。信佛教,做东西是用尽全心全意去做的。
2、作为贸易品或者贡品的宗教性镀金小佛像。制作方法:打制银板→雕刻图案→焊接→抛光打磨。吐蕃王朝时期,与唐王朝的交往多以金银器作为贡品。
3、富人的首饰和私宅内部的装饰物。就以银饰而言,分首饰和服饰两类,具体包括银盾、银饰刀具、带环、银耳坠、银簪、腰牌、手镯等60余类,有一种说法要判断康巴藏族的富有程度,不看人家的摆设,只看女主人的头饰。另外表现藏族男子(特别是康巴汉子)英武与智慧的藏刀也通常是银制的刀柄。
4、某些象征性用途。在佛教法器中有白色的海螺、塔尔寺的大银塔、银盾等银制饰品。摄政银印“甘哲仲基”。 传说中神奇的 “古格银眼”,皮央遗址杜康大殿中发掘出,在金黄色的铜像背衬之下银光闪闪,晶莹锃亮。
5、“金水”一类的净化物。
6、医药的药方配伍部分。一般来说,藏药里面重金属含量较高,其中金用量很少。
7、其他。“居民可以用黄金、白银或皮货纳税”。西藏的生活用品以银质为主,银碗、银勺、酒壶、水壶、酥油灯、乐器。在托林寺、扎不让、皮央东噶以及众多的古格时期佛寺、洞窟中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佛经,在阳光下金银闪烁、恍若天物。唐卡 ,颜料中用到大量的金粉、银粉。用金粉描绘出各种丰富的线条、图案、纹样,闪闪夺目,用金量多少,是决定唐卡价值高低的因素之一。
以上这些说明了金银在西藏尤其是装饰上的广泛使用、丰富多彩。
三、西藏金银相关问题的思考
西藏金银矿藏开采情况:禁止、掘地、采矿。黄金是以两种形式出现的:在河沙或湖滨找到金叶与砂金、于河流之外的土壤中与山崖中掘采而得。在西藏禁止掘地采矿,不能深挖工地,也不能打矿井和挖掘坑道,完全避免开采大块天然金。西藏人主要是仅满足于在地面上搜集砂金(金粉),只接受采走小块矿物和仅在地面上采矿的行为。在掘地观念与采矿(不仅仅是黄金,而且还包括任何矿藏)观念之间悬浮着大量禁忌,以至于人们不知道在掘地(甚至是不从中取走任何东西也一样)或采矿(甚至是不掘地)之间,什么是最危险的事。
原因来源于主观上的不热衷,以及客观上的不容易、不需要。
首先是宗教方面的原因。被莫尔克洛菲特记述为“由于各种迷信,在开采中就有了许多限制和禁令”。马克斯·韦伯的一系列宗教社会学著作中,力图从塑造各个民族民族性格的精神层面的宗教入手,去解释各个民族的发展,并将各个民族的情况加以比较。西藏在历史上长期实施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对于开矿事业普遍产生了某种程度的遏制。虽然黄金本身不是任何邪恶象征的客体,但大块天然金被认为“在宗教思想方面很危险”。佛教教义中,“戒欲”、“转世轮回”等。“很多人都坚信,矿藏是由莲花生尊师过去置于地下的,即当他从印度传入佛教教义时埋下的;如果人们采走这些矿藏,那就会停止降雨,庄稼将会被毁”。柔克义认为,这是喇嘛们精心培植起来的信仰。
自然崇拜中的神山神水崇拜,以及万物有灵思想,认为这些物质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生长或再生的。它们也如同生灵一样,可以反复再生或再形成。自然金块是黄金之根与母本,砂金是其种籽或花朵,如果人们剥夺大地的自然金块,那么在江河的沙砾中就再也找不到任何黄金了。江河山脉中的砂金不允许采集,害怕由此而伤害大地生命的活性,神灵动怒,招致灾难。完全避免开采大块天然金,人们认为偶尔在山中发现的天然小金块属于地神,诸地神要严惩夺走它们财产的人类,遇到时会立即放归原地。谁将此金携归家中,死亡就会袭击其全家只要把黄金放归原来被取走的地方就足以确保安全了。中期的藏族人指出,如果采走地下的金属,那么土地的肥沃程度即将会受到削弱。
其次是地理环境因素。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高原地理环境,人口密度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等。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由于其环境的实际形势,西藏需要和周边地区(内地、尼泊尔、印度等)进行商业等交往。
在西藏,生产力水平低,开采的困难大,一般使用比较原始、不太科学、简陋而古旧的方法,矿工地位低下,铁匠已被入另册。此外乌拉等也限制了劳动力,只能使人采集到可见的小金粒。黄金呈粉状砂金和叶状冲积金,通常对燃料要求不高。在西藏编年史中记载有热冶黄金术。手工劳动,使用镐头、网布、箩筐(在本书中记为罗筐),是用几头毛驴来驮装水的羊皮袋子。以含金量丰富的河沙为先决条件,否则勘探、必须破碎可能坚硬的岩石和土块,以获得小砂金。这项相对较容易的工作,对于西藏人来说却过分繁重了。
再次,中国内地中央政府的影响。 出于维护其统治的动机,中国内地中央政府遏制金银矿的开采,如果决定开采贵金属矿,那也是有限的,必然会有许多控制和保留。传统的重农抑商 ,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谷物粮食、铜铁才是会吸引其全部注意力的产品,以至于除却农业之外的一切均无关宏旨,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政府政令禁止并惩罚,认为黄金招致战争,财宝引起抢劫。开采金银矿藏,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事故、瘟疫、恐慌、贫穷、动乱,大量财富也会带来诸如“国民傲慢”、不事生产、反抗起义,这些都会影响正常的农耕生活、社会秩序、政治统治。另外,外贸中茶叶、丝绸、瓷器就收获颇丰,不需要金银。
最后,财富观。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开采金属矿,那么该地区就会贫穷化,人类就会蜕化。在河流中涛银,会使矿工收入微薄,不会使矿藏枯竭。当某人需要黄金的时候,便掘地直到获得它为止,但他们只取走自己所需要数量的黄金,将余者再埋于地下。因为如果他将黄金放在一个宝匣或钱柜中积蓄起来,那么他就会认为上帝将使他失去仍留在地下的一切。
类似于《藏地密码》中“香巴拉”的说法,关于西藏金银特别是黄金,有很多传说,众多地区的大量史料中把西藏描述成蕴藏优质黄金和白银的秘地,到处可以找到黄金,可是实际上,西藏使用的黄金白银,很大一部分来自云贵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那些关于西藏金银愈演愈烈的流言和幻影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西藏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单元,内部地形气候复杂多变,再加上文化语言障碍,含糊的叙述“西藏有无法估量其价值的金矿”。那些著作、译作试图解释清楚,但又零星地增加了一些进一步使其神秘性扩大的细节。模糊的记载、地图的不准确、地点难以定位、数字的夸张和重复,翻译的差异,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过滤和变异,外界对其了解较少,加上其特色的宗教——藏传佛教,为西藏笼上一层神秘的色彩。黄金白银在西藏使用范围大、频率高,在这片大地上熠熠生辉,也会给外来者或者说不熟悉的人一种错觉。与此同时,一次次探险、寻宝活动,更是在舆论把熠熠生辉的西藏金银推上了新的高潮。
基金项目: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2014年中国史重点学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4ZGS005。
参考文献
[1]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2] (法)布尔努瓦著,耿昇译.西藏的黄金和银币[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