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预防措施
2015-07-31王秀
王秀
探讨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预防措施
王秀
目的 探讨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100例接受妇产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实验组患者在术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之后采取围手术期干预的方法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比2组患者的预防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的总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的总发生率为36.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并进行针对性的围手术期干预,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妇产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围手术期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妇产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液在静脉血管内凝结,进而造成血栓现象。该疾病常伴随水肿、静脉曲张、皮炎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1]。临床上一般采用抗凝药物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具有显著疗效,可是对于重危症患者而言,简单的抗凝药物无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应用局限性,因此,如何在妇产科手术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的干预,总结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围手术期干预的方法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4月婺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行妇产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n=50),2组患者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实验组患者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7.87±4.33)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37.34±4.85)岁。经确认,参与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相关妇产科手术,且不存在其他病史干扰,符合本研究的基本条件,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2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可进行良好的比较和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手术过后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变化,如发现患者的体征情况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其次谨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并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护理过程中,保持24 h之内有人随时待岗,以应对并发症的发生。
1.2.2 由本院的医学专家对患者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整理出不同程度的高危人群,主要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4个等级,评判指标主要以手术规模、是否有血栓史、是否感染等指标作为评估依据[2]。
1.2.3 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为实验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具体情况如下:(1)针对低危患者,护理人员无须采取特别的护理措施,做好常规护理即可,鼓励患者在身体状况有所恢复后积极地进行活动。(2)针对中危患者,借助弹力绷带对患者的下肢进行加压,并给予患者右旋糖酐治疗,500 mL/d,注射方式为静脉滴注,连续注射3 d即可。(3)针对高危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运用间歇充气压力泵对患者的下肢加压。手术结束第1天为患者静脉滴注500 mL的右旋糖酐治疗,手术结束的第2天,为患者静脉滴注0.4 mL的低分子肝素治疗,注射时间持续到出院为止[3]。(4)针对极高危患者,在高危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分级加压弹性长袜对下肢进行加压即可,治疗时间持续2周[4]。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和观察,探讨2种护理方式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进行数据分析。以95%作为可信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逐年增高,该并发症常伴随淤痕性溃疡、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治疗效果。因此,在妇科手术后如何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临床资料表明,术后传统的护理模式并不能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5]。而在术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之后采取围手术期干预的方法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积极的临床效果。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将其划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4个等级[6],之后根据等级状况,在围手术期前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给予压力弹性长袜及相关的药物治疗,物理方法和化学药物相结合,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双管齐下的作用[7]。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依据主要包括年龄相对较大、手术时间较长、肥胖症状相对严重等因素,根据以上因素进行围手术期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8]。本研究结果显示,未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6.00%;评估相关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2.00%,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并进行针对性的围手术期干预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 廖坤云.综合预防妇产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2):216.
[2] 胡蝶,冯素文.妇产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4,13(4):331-333.
[3] 唐俐.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167-168.
[4] 陈祥青,于海峰,邢乃姣,等.护理干预在预防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6):85-87.
[5] 邵常雪.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0):19-20.
[6] 毛萌,乔玉环,郭瑞霞,等.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预防[J].山东医药,2010,50(12):115-116.
[7] 袁亚妮.体位干预对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5):282-282.
[8] 曹付梅,肖凤珍,司伟萍,等.预防妇产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10):1462-146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9.065
江西 334000 婺源县人民医院(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