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辈定名公而雅后人开办“同仁堂”(下)
2015-07-31
先辈定名公而雅后人开办“同仁堂”(下)
一六六九年,乐显扬定下了同仁堂的堂名和堂训。乐凤鸣于一七零五年在大栅栏开设了“同仁堂”药铺。这里为什么是“下洼子门”,“同仁”的深意打动了新张仪式上的贺客。
同仁堂老匾(孙岳颁题写)
第二节
第一篇 :兴起和磨难(1669—1723) 第一章 :风雨崛起同仁堂
长篇连载: 国宝同仁堂
京城前门外有条不长不宽的街道,名叫“廊房四条”,这是顺着廊房头条、二条、三条的顺序排下来的。明清时期北京的街口都有木栅栏,夜间一律关闭,还有士兵把守,以防盗贼。因为廊房四条聚集了“六必居”酱园、“滋兰斋”点心店等一批名气震天的大商号,为安全起见,栅栏也就做得格外粗大,老百姓就根据这一特点,称这里为“大栅栏”,时间长了人们倒不怎么提它的正名了。到了乾隆年间,就连官方的地图上也把这里标成了“大栅栏”。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年(公元1702年)的一个吉日,又有一家新店在前门大栅栏的路南开张了。人们奔走相告:“快去看看吧,那家新开张的药店,还真是与众不同。”
可不是,这家新店表面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三间门脸的平房,彩漆梁柱,黑瓦灰砖,是常见的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与众不同的是,它是“下洼子门”,也就是店面比街面低,进门时不是上台阶,而是下台阶。这样下雨时街面上的水都汇集进来,象征着财源滚滚。为此,院子后边建了好几个很深的蓄水井,存水量很大,蓄下的雨水可以灌园泼街,这既是旧时商户崇尚风水的结果,又有节水的功能,很值得现代人借鉴。也有人认为,这种“下洼子门”,是考虑到药铺的顾客中有许多都是病人,身体不好,下台阶要比上台阶省力,买了同仁堂的药之后,出门上台阶则是图个步步高升、日趋好转的吉兆。
许多人看到这家新店的字号也觉着特别:“嘿,这家新开张的药铺有意思,叫‘同仁堂’。”
“怎么着,真有铜人儿吗?”
“不是铜打的人,是一视同仁的‘同仁’。”
“这家药铺的名儿好,抓药就到这儿来,准保不欺客。”
也有人议论道:“这‘同仁堂’是老乐家的买卖,可我怎么听说崇文门那边的‘万全堂’也是老乐家的买卖?”
乐凤鸣的一位朋友便解释说:“乐家世代行医卖药,且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所制药味灵验,因此人们说到‘乐家’,都交口称赞。老三乐凤仪在崇文门外大街路西开了万全堂,现在老二乐凤鸣又在大栅栏开了同仁堂,两家店都是老乐家的药铺。不过,来日方长,今后两家宝号谁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得看各人的本事了。”
听乐凤鸣的朋友一解释,有人就说:“同仁堂有大栅栏这块宝地托着,必然前程似锦,大栅栏也会更加红火。‘店靠地兴,地凭店旺’嘛。”
“您这话说的不错。”众人也都应和着。
原来,康熙年间,北京各业发展迅猛,当时在崇文门设有“商税事务衙门”,进入京城的货物必须在此通过,并按规定交税。因此这一带就形成了有名的繁华市场,不仅有酒行和花市,也成了药店、钱庄和说书卖艺的集中之地。有人写诗赞道:“海贷门(崇文门的别称)前傍两衢,布棚连接小行庐;游人到此围环坐,听唱盲词说大书”(褚维垲《燕京杂咏》)。
乐家的府第就在崇文门一带的打磨厂,也是占了地利之便。乐显扬逝世后的十四年间,乐家在这里为人解除病痛,配售药物,实现了乐显扬“济世养生”的理想。不过,乐凤鸣自决心投身于药业之后,为了更好地发展,还是决定另择宝地,开设同仁堂。有人劝乐凤鸣:“佛门说‘立地成佛’,俗话说‘因地制宜’,守着家门做买卖多好!这里本就是黄金宝地,又有令尊大人立下的根基,就地发展才是上策。”
可是乐凤鸣一方面考虑到,老三乐凤仪在崇文门大街路西开设“万全堂”,自己再在附近开设“同仁堂”,岂不是同根相煎?另一方面,乐凤鸣独具慧眼,他看到这时的前门在经历了清初的衰落后,又开始走向繁荣。过去的“大明门”已经改名为“大清门”,从大清门、棋盘街到珠市口一带,已经形成了京城的商业中心。经过多次踏勘和走访,乐凤鸣认定,虽然崇文门一带也是繁华之地,但是位于中轴线的前门商业区档次更高,更有前途。尤其是大栅栏,尽管还没有达到全盛时期,却已经是前门一带最繁华的地界,前途无量。可是在这地方开店,不仅要有巨额投入,还得有过人的胆魄,因为树大招风,大栅栏一旦成了“日进斗金”之地,也就成了商家的鏖战之所。不过,为了实现“养生济人”的目的,就要知难而进,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因此,乐凤鸣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大栅栏作为店址。
新店开张,同仁堂门前自然是张灯结彩,鼓乐暄天,贺客不断,还有好些人聚集在同仁堂门前看热闹。一位眉目周正,穿着考究,十字披红,举止大方的男子正喜气洋洋地迎接着贺客,他就是乐凤鸣。
在进出不断的贺客中,有一位长髯飘飘,鹤发童颜的贺客朝乐凤鸣拱拱手说,“恭喜恭喜,宝号必将大展宏图,前程无量啊!”
乐凤鸣以为他只是说客套话,并没有往心上去,也就随口答一声:“谢您的吉言。”
那位贺客看出乐凤鸣只是应付他,便凑近了一些,郑重地说道:“我可不说那些虚情假意的应景话。”
乐凤鸣一听,也就认真起来,拱拱手说:“请先生赐教。”
那位贺客说:“宝号占了天时地利,要紧的便是这‘人和’了。如今的店铺常以‘万发’‘茂源’‘隆盛’等为字号,图的只是自己财源茂盛,生意兴隆,即使是药店的字号,也是宣扬自己的药味如何齐全、怎样灵验,而贵店却是以‘同仁’为字号,不是求钱财,而是聚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此既是治国之术,也是经商之道。因此,我才说贵店必将大展宏图。”
乐凤鸣听了,连说:“先生过奖了。‘同仁’二字,是先父早已立好的堂号,在下不过是禀承先父素志而已。”
同仁堂在大栅栏的新店开张了,买卖兴隆,可是乐凤鸣还是于心未甘,他要让“同仁堂”三个大字更加耀眼、更能聚人气。
那是康熙乙酉年(公元1705年)六月的一天,同仁堂前鞭炮脆响,锣鼓喧天,热闹程度不亚于开张之日。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一块新匾被高高悬于大堂之上,白漆底上,是三个端庄隽永的黑字——“同仁堂”。匾额的上款是“康熙乙酉年六月吉旦”,下款是“孙岳颁题”。
众人一见,纷纷议论起来:“瞧见没?孙岳颁给同仁堂题的匾。他深得皇上信任,是专门替陛下题写御碑的,像普济堂碑,就是当今圣上所撰,孙岳颁书写。”
“他还是佩文斋书画谱总裁官呢!”
“可不是,听说皇上还在孙岳颁的桑梓之地苏州,为他赐建了一座府第呢。准是同仁堂的药已经在宫里享有盛誉,孙岳颁才给乐家题写店名。”
“孙岳颁为官清廉,不好声色,多少巨商大贾,费尽心机也求不到他的墨宝。他能给同仁堂题匾,不容易啊!”
他们说的都是实情。孙岳颁(1639-1708),字云韶,号树峰,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的宫廷书法家,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康熙四十四年(1705)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孙岳颁曾奉旨参与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佩文斋是康熙皇帝的书斋。康熙喜爱书法,尤喜董其昌的字,孙岳颁的书法因深得董其昌之妙,而获康熙皇帝的喜爱。因此,书写御制碑文,多由孙岳颁代笔。孙岳颁为官清廉,康熙称赞他“室无媵妾,家绝管弦,政事之暇,唯焚香读书及临池选韵,笔歌墨舞而已”。
从此,这块由孙岳颁题写的匾,就被称为“老匾”,成了同仁堂的传世之宝。
乐显扬不仅因为在太医院任吏目时积累了丰富的宫廷秘方、古方和验方,还通过丰富的实践,掌握了许多独到的配方和炮制方法,为开设同仁堂打下了基础。他更以极高的立意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为“同仁堂”立下了堂名,也定下了“养生济人”的理念,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的医药观。用今天的话说,同仁堂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好的基因,一个高的起点。因此,乐显扬被乐家认为是同仁堂肇始之祖,而乐凤鸣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在大栅栏开办了同仁堂药店,因此,乐凤鸣是北京同仁堂药店的实际创办者。(未完待续)
早期的同仁堂药铺门脸
清末时的前门外大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