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文化同根同祖海峡两岸百年沧桑

2015-07-31王荟

人民音乐 2015年7期
关键词:闽南语闽南音乐

峡两岸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无疑是当今中国人谈论与表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话题。毋庸置疑,闽南文化、闽南语言在海峡两岸之间是极为重要的一条精神纽带。如何复兴心中的中国梦,如果将两岸之中华文化传承延续,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上延伸两岸人民文化心理之记忆互动,如何表达闽南文化之品质与精神内涵,在实现中国梦、期盼中华文化于两岸复兴发展之视阈下,卢广瑞、孙连君编著的《20世纪海峡两岸闽南语(创作)歌曲音乐研究》(由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应运而生。孙星群先生认为,这是最早的一部研究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曲音乐之学术性著述。此书的面世,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及现实意义。海峡两岸闽南语音乐文化之研究,不仅直接影响闽台闽南语歌曲的艺术实践——创作和表演以及教学(审美、欣赏)等活动,而且对保护、弘扬、传承、创造民族乡土音乐文化,进一步增进两岸音乐文化交流都可能产生积极、深远之影响。

一、以时间为纵轴 两岸位居两翼

内容架构是本著的一大亮点,每一章的层次设计以及各章之间紧密衔接,均体现出著者别出心裁的思考逻辑。

《20世纪海峡两岸闽南语(创作)歌曲音乐研究》由绪论和八个章节组成。前六章多达二十节的篇幅之内容,以“英雄、开创篇”、“凄苦、柔美篇”、“执着、求索篇”和“多元、新潮篇”四个时期分别并重点诠释台湾闽南语歌曲之发展背景、音乐分析和审美意蕴,从“桃花泣血记”、“四月望雨”、“混血歌曲”、“闽南语新民谣”、“两岸闽南语比较”这些重要历史节点为切入点,透过两岸历史脉络之发展,将台湾岛内闽南文化历史研究、代表歌曲与名人名家赏析相结合,梳理贯通、深入研究,勾勒出一幅从古到今闽南语歌曲文化在台湾岛内发展的生动形象、图文并茂之历史声音画卷。

后七八章,共十节,站在大陆的视角探究20世纪新中国成立前后闽南语歌曲之音乐现象,以富有代表性的基督教闽南语歌曲、第一首闽南语流行歌曲等实例为研究内容。最后一章采用对比探微之方式,将前文所论述的台湾地区闽南歌曲与大陆地区闽南语歌曲文化现象、赛事活动等进行对比,找到相似点、差异性,并且著者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展望,全书的内容得到充分的升华与诠释。

二、历史与记忆的互动

闽南语歌曲是本著的主要研究对象。将闽南语歌曲分为两条脉络:台湾的历史文献梳理、大陆的历史发展轨迹。之所以将台湾的脉络放在前,是因为台湾的闽南语歌曲文化之发展比大陆早了半个多世纪,其论述之资料文献与精神内涵也较之出类拔萃、独具特色。两岸有诸多闽南语(创作)歌曲,可以勾起、拉动两岸人民之时代记忆,例如《望春风》《爱拼才会赢》等这些耳熟能详的闽南歌曲。台湾的历史一路艰辛,中华文化、日本皇民文化、闽南文化杂糅相济,其中著者在书中探究了诸多关于在多元文化视阈下的台湾历史与歌曲之间的记忆互动与构建。譬如,日据时期的台湾,由于民众对于日本殖民统治的反感与厌恶,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加以与日本政府“暗中对抗”,怀着“唤醒台湾民众政治觉醒、促进民族解放运动”之热切心理,台湾在地音乐家开始创作一系列闽南语流行歌曲,其中台湾的第一首闽南语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记》,以“台胞泣血泪”之弱势文化身份登场,包括其后邓雨贤先生创作的系列歌曲《四月望雨》《四季红》等在台湾社会里引起共鸣、广泛流传并迅速占领市场,“反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音乐之风盛行全岛,其深入人心的根本来自殖民强权下民众的反殖民统治意识的苏醒,他们渴望争取民族解放与自由的强烈呐喊,真实地、自觉地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感情。在殖民时代之语境下,台湾人民缺少对话语权的争取从而转变为从创作闽南歌曲中隐晦之表达与传递“苦中美”之情感,其反殖民时代的历史情节与集体时代记忆与本土文化产生互动互构之关系,并在空间与时间上造成一种殖民强权下特殊的文化心理。当一个民族融入到一个国家中之后,最先改变的是容貌,逐渐部分改变的是语言,最不容易改变的就是音乐。{1}

闽南歌曲的传承也不例外,在日本殖民台湾的历史过程中,台湾在国家建设、历史文化、语言教育等方面都有诸多的改变,但凝聚台湾精神之闽南歌曲却在风云变迁的历史中屹然挺立、昂首向前,毫不夸张的说,闽南歌曲蕴含着高尚的闽南精神,是闽南文化亘古不变的核心凝聚力,从古至今、从无消逝。

三、创新理念

作为一部学术性研究论著,都需要有系统性、分析性和独到之批评观点。其中也一定要贯穿真(事实)、善(道德等方面)、美(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美)之思想。下文笔者将以宏观的角度从系统性、分析性与批判性三个维度诠释本论著之创新理念。

系统性

书中从论述通俗歌曲、艺术歌曲之特征,词与曲两者之关系开始,论及到闽南语言、闽南文化之历史渊源、性质与特色,探讨闽南语歌曲的歌词之特点。全书以两岸百年的历史为参照点,结合大陆与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视阈下,观察、探讨、研究20世纪闽南语流行歌曲之现象,具有鲜明生动的系统性。全书以社会生活之历史为导引,把音乐文化现象与社会历史生活紧密结合,分章开节。正是系统性地收集并考察台湾与大陆闽南地区与闽南语歌曲作品之一切相关的全息性信息,并且站在并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之立场、观点和方法上,透视闽南语歌曲之文化现象,从而使得学术研究之系统性特征凸现明了,并且使得全书具有将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艺术学、哲学和音乐学有机联系、结合在一起之特质。

阅读此著,如同聆听一位长者讲述过去曾经发生的故事,通俗易懂、行文流畅,易于让读者接受,此著正是用简单明了之语言诉说过去的两岸历史。著书的系统性,这无疑为促使海峡两岸民众、音乐工作者了解闽台闽南语流行歌曲音乐文化,知晓台湾岛内闽南语流行歌曲之发展与变迁,理解台湾民众思想、情感之心路历程,沟通两岸人民的思想和感情起到推波助澜之积极作用。

分析性

全书的研究论述与分析相伴而行,即在论述中分析,在分析中批判。仔细通读此书,不难看出,在全书中详尽严谨的分析处处可见,把一个问题说透彻、说扎实、追根究底、端本澄源是一个学者所必备的研究精神。如将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分为四个时期,对每一个时期代表性的作曲家、歌曲作品之旋律、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音乐本体方面之技术分析。在第七章中,对大陆方面的闽南语歌曲文化、创作及其代表性的作曲家、作品以及对闽南语歌曲演唱,也首创性地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解读。

批判性

作为学术性研究的范畴,在本著的分析中有批判,在批判中有分析,严肃理智的批判性特征突出。例如,针对30年代邓雨贤先生的《四月望雨》之闽南语歌曲音乐特色(旋律和结构等方面)之分析后,提出“苦中美”之文化审美观点,指出台湾闽南语歌曲具有独特的“外柔内刚,外甜内苦”之独特韵味;针对60年代台湾闽南语流行“混血歌曲”之现象,提出这是台湾岛内“闽南语流行歌曲音乐文化的悲哀”之观点;针对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曲之艺术特色,提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音乐形式的特点是歌谣体,以民族五声性宫调式色彩为主,而闽南地区闽南语歌曲音乐的特点大多是非歌谣体,以民族五声性羽调式色彩为主;认为“大陆闽南地区的特殊历史情况,闽南语作为地方性的方言,使得闽南文化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在现实生活中造成“失语”,且被“误伤”。针对当前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曲音乐文化交流之现状及未来之发展,作者提出:“要始终坚持两个必须保持,一个必须重视:即必须保持闽南传统文化内涵的精华——特有的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特质和本色:善良、朴实,勤劳、勇敢,善于汲取他人之长的特点,富于勇敢的拚搏、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等;发扬闽南人固有的聪明、智慧,和睦、和谐,吸收现代“大文化”中的优秀理念和思想。必须保持闽南语歌谣独特的内容和形式,使歌曲音乐旋律的音调与闽南话口语语音的韵律和节奏密切相吻合,在保持闽南语歌曲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柔美、亲切,优美、动听的乡气土味”的同时,与时俱进,而这一切正是生活使然。发扬传统闽南文化、闽南语歌曲音乐文化,必须重视教育。提倡系统性的闽南文化教育应该进入闽南地区大中小学校园。

四、闽南文化:两岸文化之魂

闽南语歌曲隐喻着一种两岸文化的自我解释、内在联系与族群认同感。维系两岸文化的内在纽带就是闽南文化,著者在著述中多次阐述,无论社会体制、政府民众、思想观念如何在殖民统治时期及全球化的视阈下飘摇变迁,闽南文化从古至今是维系两岸文化及两岸关系的潜在力量,而闽南语歌曲是两岸各阶层、族群、社会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近十年的两岸交流频繁多样,特别是与台湾岛隔海相望的厦门,更是处在两岸文化互动圈的“前沿”位置。经笔者长期关注,在两岸民众交往的过程中,两岸人民在心理上存在着一个渐变的物理过程。两岸的学者、同仁、学生透过国际会议、两岸活动、校际交换的机缘彼此搭建了友好的桥梁,有不少刚见面后便集结了相似的文化认知和相同的文化共识,变为“闺中密友”,话语间不仅使用普通话,说到高兴处也夹杂着几句两岸共通的闽南话。假设一个人到欧美是无法感受到来自文化互通之下的熟悉感,而初到台湾的同仁大多会感受到熟悉温馨的情愫、流利的沟通与回家般的亲切感,存在差异感的缘由是什么?总体来说,闽南文化是根本!闽南文化上承中原,下启台湾、东南亚,它不仅是“两岸文化之魂”,也是几百年来贯穿于两岸、东南亚等华侨民众的文化根脉之中,具体表征体现在闽南人性格的耿直、真诚、善良、质朴、热情、亲切、纯粹、奉献等人文精神。

五、在地文化:台湾的闽南精神

闽南语是闽南文化之表征视阈下的一个重要诠释对象。著者在书中提出闽南语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期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闽南话所用的“河洛话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汉语的“母语”。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吟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话汉音诵读佛经,吟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闽南话汉音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②诸多中华优秀的文化财富和古老的闽南文化,都是透过闽南方言的语言手段进行发掘、整理与研究其成果的。现今的台湾正是借着“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之时代风气,完好的保存了闽南语文化—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游走于台湾的大城小镇、大街小巷,他们唱的是闽南歌,讲的是闽南话,甚至台湾的每一所小学都开设闽南语课程。所以,闽南语不仅是现今台湾社会的第一大方言、闽南族群的在地语言,而且在当代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化中也是极为重要的方言之一。

闽南文化是根植于两岸的地方文化、传统文化,也是世世代代扎根于台湾主体族群血脉中的在地文化。台湾的闽南族群所发扬出的英雄主义精神将闽南文化终身传承,带动、影响闽南族群中的年轻力量及非闽南族群的民众热爱并学习闽南精神。在历史上,台湾的闽南文化虽受到日本皇权文化、西方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侵扰,但闽南文化依旧是闽南族群中的主体文化、在地文化,更是母体文化,两岸的闽南文化具有相似的自同性、延续性和认同性等特征。据笔者调查,现今台湾高校中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大部分都会说闽南话(除台北市),即便是不说闽南话的学生也完全可以听懂闽南语,同时台湾南部的闽南文化保存的比北部更好,换句话说,台湾南部年轻一代的闽南语传承率高于台湾北部。之所以台北特殊,是因为台北是外省人的栖息地,而且台北作为大都市国际化程度较高,发展速度较快,普通话和英语已成为年轻人交流的首选工具,而与同学朋友之间开玩笑时,反倒会用几句闽南语,颇有诙谐的意味。由于两岸闽南文化记忆脉络具有不同的历史性,台湾的闽南文化承载于中华文化之母体中诞生,在自由民主、肥沃优厚、适合发展的土壤与环境中成长起来。从整体的历史发展脉络考虑,台湾传承与保护闽南文化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方式,其不仅传播于两岸,更将之放眼世界、传递全球。台湾与欧、美、日、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上的频繁交流互动,将善良质朴的闽南文化透过开放包容的平台和机缘传递于世,使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前沿的发展机会和表达中华文化、闽南精神的话语权。综上所述,闽南文化是连结两岸民众根脉的桥梁,是两岸和平发展的突破口,找到了两岸发展之根本途径、潜在力量,两岸发展才能有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结 语

2014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之精神活动、进行之理性思维、创造之文化成果,反映中华民族之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3}诚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之影响。著者指出,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创新同样受到儒家文化思想忠、义、礼、孝、信之积极影响。综上所述,著者站在历史唯物主义之立场上,能够较为客观地对20世纪海峡两岸闽南语创作歌曲的现象和性质、特色和意义、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做出全方位之解读;能够在百年海峡两岸海量的闽南语歌曲作品信息中,找到、选出主要的、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作品,进行系统的、具体的、批判性的分析与评价;也能够较为正确地处理和对待在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一些较为复杂、待值得商榷的问题,使得全书之原创性突出。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实属难能可贵。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于两岸不同之文化,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之态度,积极吸纳其有益成分,把跨越时空、超越地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与思想传承,两岸文化相互借鉴学习,择善而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游走于古与今、台湾与大陆,本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精神,我们都需要反思与冷静,回首过去、憧憬未来。

① 2015年1月17日于厦门大学,笔者与鲍元恺教授聊天时,他所提到的一个观点,在此引用。

② 卢广瑞、孙连君《20世纪海峡两岸闽南语(创作)歌曲音乐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此篇论文的完成得到了台湾李庭耀老师、黎焕颜老师、台湾好友颜曼竹、张婷巍的帮助,在此感谢至上!)

王荟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博士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猜你喜欢

闽南语闽南音乐
闽南文化传承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清代木刻版闽南语歌仔册考释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闽南话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