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治理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2015-07-30赵旭刘新梅

软科学 2015年7期

赵旭++刘新梅

摘要:从组织制度安排的视角系统研究了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通过对239份有效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对组织创造力都有正向作用;而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的交互作用对组织创造力的正向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正式知识治理;非正式知识治理;组织创造力;交互作用

中图法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Governance on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ZHAO Xu , LIU Xin-meia,b

(a.School of Management; b. The Key Lab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Process Control &Efficiency Engineeri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governance and creativity,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governance and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nd applied 239 valid Chinese enterprises samples test the hypothesi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al knowledge governance and informal knowledge governance both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however,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knowledge governance has no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Key words:Formal Knowledge Governance;Informal Knowledge Governance;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interaction

知识是组织创造性想法产生的基础,而知识管理是实现组织创造力的重要驱动因素[1]。但目前企业知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不甚理想,致使企业与知识流程密切相关的创造性活动效率低下,创造性想法的产出极其缺乏[2]。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与组织创造力密切相关的知识生产和分享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完善的制度基础,即缺乏相应的知识治理机制[3]。

众所周知,组织创造力是一种知识创造活动,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异质性知识和想法的交流与分享对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知识具有复杂性、内嵌性、缄默性和分布不均匀等特性,从而引发组织内外部知识交易成本高、知识交易具有不确定性等问题[4]。这也就意味着组织内部知识的交流与分享需要突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和机制[5],应选择针对特定知识流程的知识型治理机制。目前,关于组织创造力的前因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情境、组织学习、战略导向以及领导行为等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作用[6,7]。忽视了组织制度安排和组织设计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

知识治理作为与组织知识活动相关的组织设计或制度安排,能够分析和解释企业内部不同特征的知识流程和知识交易与治理结构如何匹配的关系问题[8]。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知识治理的设计与安排可以有效减少组织知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困难以及低效率问题[9],从而达到知识活动最优化,这对于组织内部复杂的异质性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以及创造性新想法的产生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0]。所以,知识治理才是促进组织创造力的根本所在。

本文从制度安排的视角,研究正式知识治理、非正式知识治理以及这两种类型知识治理的交互对组织创造力间的影响,以为企业有效治理知识管理活动,提高知识转化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1.理论基础

1.1组织创造力

目前学者们对组织创造力的定义主要基于以下四种视角,即过程视角、结果视角、系统视角和能力视角。尽管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不同,但基本都认可新颖性和有用性是组织创造力的本质特征[6]。本文基于系统视角:认为组织创造力是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下,组织产生的一系列新颖而有用的新想法,形成与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新流程等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它是从创造过程、创造环境、创造动机和创造产品四个方面的交互来诠释组织创造力的[7]。

2.2知识治理

Grandori(2001)认为知识治理机制是企业或组织利用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影响组织内外部知识的获取、分享、整合、应用以及创造的过程[8]。由此定义可以看出,知识治理不同于关注知识的获取、运用和创造等具体活动的知识管理活动,它是对“知识管理”(知识的组织过程)的治理。通过治理使知识管理符合组织的整体期望[9]。Foss(2007)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知识治理的系统分析框架,认为知识治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正式的组织机制和制度设计去更多地影响非正式的实践活动以达到影响知识的生产、分享以及利用的目的。由此可见,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机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而且这种交互作用以替代效应和补足效应的形式共同影响组织知识管理实践活动的结果[8,9]。本文借鉴了Foss(2007)和任志安(2007)等学者的研究,把知识治理机制分为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两个维度[3,9]。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正式知识治理主要是以授权和知识奖励设计等正式组织安排为治理结构的治理机制;而非正式知识治理则是以组织文化、内部沟通、组织公平以及管理层支持等非正式组织机制为基础的治理机制[3]。

2.研究假设

2.1正式知识治理与组织创造力

正式知识治理,即在知识的组织过程中综合采用授权机制、知识奖励等正式组织设计来引导和影响组织内外部的知识分享和转移。首先,授权机制是一种可以有效改善组织识别、获取和利用内外部知识资源的有效治理结构,通过授权组织不但可以节省高层管理者稀缺的心智资源,而且也能显著降低组织接收、转移和加工信息和知识的成本[11]。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把决策权授予掌握特定专业知识的组织成员,有助于组织快速地作出与知识创造相关的最佳决策[12]。当组织中的个体和团队在工作任务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时,他们可以很好地协调工作内容并发散性地思考问题,而这对组织的创造性产出是有促进作用的[6]。与创造力相关的研究也发现,当个体感受到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如何完成被分配的任务时,他们会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想法[4]。知识奖励是指对员工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行为的奖励[12]。在组织创造和创新情境下,通过奖励设计企业不但可以有效激励员工分享其已拥有的知识,而且也能激励他们去识别和获取新知识。同时知识奖励机制还能够促进员工与外部知识资源所有者间的有效互动,从而有利于组织更快速地识别和获取这些外部知识,并在组织内部创造一个有利于分享和传播这些外部知识资源的现实条件[13],因而有助于组织的知识分享与积累。

由此可知,正式知识治理通过有效的组织安排(授权机制)和制度设计(与知识活动相关的奖励机制设计)能够有效地处理知识与组织本身的内在关系,有效地降低组织内外部知识获取、转移和共享等知识活动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同时提高了知识获取、利用和创造等知识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正式知识治理机制对组织创造力有正向作用

2.2非正式知识治理与组织创造力

非正式知识治理更多的使用组织文化、组织公平、内部沟通以及管理层支持等非正式组织形式或机制。相比较于正式知识治理,非正式知识治理属于非市场化、以内部激励为特征的治理结构,它能促进组织员工基于情感承诺的心理契约的形成,从而激励和引导员工隐性知识和想法的交流与共享[14]。比如,组织文化和氛围、内部沟通有助于组织员工间建立信任和互惠的关系的建立;组织公平与管理层支持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合作与分享并为员工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组织知识管理过程中,采用非正式治理机制可以促进组织内外部员工间良好社会关系的建立[6],而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助于组织内部个人、团队知识和技能更加顺畅地流通和分享以及实现知识资源在组织内外部个体间充分而有效地流通[12],从而保障这些知识资源被有效地创造、整合、积累以及利用[5]。而这对于与知识活动密切相关组织创造力有积极地促进作用[15]。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非正式知识治理对组织创造力有正向作用

2.3两种知识治理的交互作用与组织创造力

根据组织创造力的系统视角,组织创造力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知识创造过程,它不仅需要正式组织制度设计的激发和引导,同时也需要非正式组织机制和实践的支撑作用。知识治理的本质就是正式的组织机制和非正式的组织机制交互作用于知识的整合和创造过程,且组织选择的非正式治理机制要受正式组织结构和机制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16,17],即正式知识治理与非正式知识治理在促进组织创造力过程中,会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正式知识治理机制为非正式知识治理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非正式知识治理的作用效果反过来促进正式知识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即这两种治理机制的交互作用可以实现知识的整合、利用以及创造等知识活动的效益的最大化[1,14,18]。例如,当组织倡导员工接受薪酬差异幅度较大的企业文化时,对知识创造及创造性想法的奖励效果会更有效。因此,两种知识治理的交互作用会正向促进组织创造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的交互作用正向促进组织创造力

3.研究设计与假设检验

4.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首先在陕西省选取了30家企业进行预调研。依据预调研过程中被调查者反馈的信息对问卷进行了完善和修改。然后,我们对来源于陕西、上海、江苏、山东等300多家不同类型企业进行了正式的问卷调查。此次调研的对象均为企业的高层领导或由其指定的中高层领导,他们对组织的制度安排和创造力等均有宏观的整体认识,其填写的问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此次调研,正式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286份,其中有效问卷239份。本次调研所涉及的行业包括机械设计、建筑、电子通讯等12 个行业。

4.2变量测量

调查问卷的测量指标都是以国外成熟量表为基础,再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中国的具体情境加以适当调整。

组织创造力的测量主要参考了Lee和Choi在2003年开发的测量量表[1]。该量表主要从创造动机、创造性环境、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等四个方面对组织创造力水平进行评估,能够系统地反映组织创造力各方面的内涵。

知识治理的测量以曹勇等(2013)对知识治理的测量为基础[14,18],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其中正式知识治理包括四个题项,非正式知识治理包括四个题项。

同时,考虑到企业性质、规模都能影响知识治理和组织创造力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在模型中把它们作为控制变量加以控制。样本所涉及的企业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本文将企业性质这一变量转化为虚拟变量,并用x1,x2,x3三个虚拟变量来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除控制变量外,以上变量的度量均采用李克特(Likert-typed)7级量表,1表示“完全不符合或非常低”,7表示“完全符合或非常高”。表1主要是各个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测结果。在信度分析中,我们主要采用Cronbachsα值对各个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个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0的标准,这表明所有的相关变量都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对于量表的聚合效度,主要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检验。由表1所示,除有一项因子载荷为0.59外,其余各项指标的因子载荷大部分都大于0.70,这说明各个变量均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4.3 实证方法及结果

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检验假设1至假设3所提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表2给出了主要变量的数据特征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从上面的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出,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52,明显偏高,这说明自变量间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容限度显示两自变量都够提供的独立信息都占本身方差的48%。方差膨胀因子说明共线性问题仅使自变量回归系数的方差扩大了2.1倍,远小于临界值10。所以总的来说,自变量在回归分析中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本研究分步报告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只包含控制变量;在模型1 的基础模型2上加入自变量;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自变量的交互项。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2中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对组织创新力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β1=0.36,β2=0.29,P<0.001,△R2变化显著),因此,假设1、假设2获得数据支持;模型3引入两类知识治理的交互项。回归结果显示:两种知识治理的交互与组织创造力的关系不显著(β=-0.08,P>0.1,△R2变化不显著),假设3未能通过实证检验。

4.4 实证结果讨论

实证结果显示,假设1和假设2均获得实证支持。即正式知识治理、非正式知识治理均能正向促进组织创造力。假设3没通过检验,说明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的交互作用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不显著。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现阶段,我国企业主要采用正式知识治理来治理与组织创造相关的知识流程,当两种知识治理同时使用时,正式知识治理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其对非正式知识治理有非常强的引导作用,从而表现出它们的交互作用与组织创造力作用关系不显著。曹勇等(2013)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因此,对于国内企业而言,非正式知识治理还有很大的推广和提升空间[18]。

4.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组织制度安排的视角,探讨了知识治理与组织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实证发现了两类知识治理对组织创造力的正向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有:

第一:丰富和扩展了创造力理论。在创造力研究领域,以往的研究绝大多数关注组织情景和组织创造力间的关系,很少有研究关注组织制度和组织设计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作用。本文则重点研究了知识治理与组织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丰富和扩展了创造力的前因研究。

第二:从组织层面验证了知识治理对于组织创造力的正向促进作用。本研究分析并检验了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发现正式知识治理、非正式知识治理对组织创造力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两类知识治理的交互作用对组织创造力的作用不显著。

本研究对企业创新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1)企业在知识创造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注重知识活动本身,而应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知识组织过程的结构设计和治理机制的安排上。通过建立有效的知识治理机制,构建适应不同知识交易活动的知识治理结构,因为这才是提升组织创造力的根本所在。(2)在对知识创造过程的治理中,不应只注重正式治理机制的使用,还应大力发掘非正式治理机制,并注重两者间的有效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显著提升组织创造力。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由以下几点:1)研究只研究了知识治理对组织创造力的直接作用,后续研究需要重点考虑知识流程(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组织记忆等变量在知识治理与组织创造力间的中介机制以及组织情境变量的调节机制;2)关于知识治理、组织创造力的测量主要借鉴了国外成熟量表,如何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以及文化背景对知识治理、组织创造力等量表进行修订,使之适合中国国情,也是未来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3)本研究仅选择了中国情境下的239家企业来检验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所以,结论的普适性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 Lee H, Choi B. Knowledge management enablers, process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ve view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3, 20(1):179-228.

[2] Huang M C, Chiu Y P, Lu T C. Knowledge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repatriate's knowledge sharing: the mediating roles of motivation and opportunity[J]. Journal of KnowledgeManagement,2013,17(5):677-694.

[3] 任志安.超越知识管理:知识治理理论的概念、框架及应用[J].科研管理,2007(1),21-26.

[4] Quigley N R, Tesluk P E, Locke E A, et al. A multilevel investigation of the motivation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knowledge sharing and performanc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1): 71-88.

[5] 姚伟. 知识治理研究回顾: 成因, 现象, 表现维度, 机理及作用综述[J]. 软科学, 2013, 27(11):121-126.

[6] Anderson N, Poto?nik K, Zhou J.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A State-of-the-Science Review, Prospective Commentary, and Guiding Framework[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4,40(5):1297-1334

[7] 刘新梅, 白杨, 张蕊莉. 组织创造力的内涵及测度[J]. 软科学, 2011, 25(4): 60-62.

[8] Grandori, Anna. Neither Hierarchy nor identity: knowledge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 ].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2001 (5),381 - 399.

[9] Foss N J.The emerging knowledge governance approach: Challenges and characteristics[J]. Organization, 2007, 14(1): 29-52.

[10] 张燕, 怀明云, 章振, 等. 组织内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 管理学报, 2011, 8(2): 226-232.

[11] Marengo L, Pasquali C. How to get what you want when you do not know what you want: A model of incentive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2,23(5):1298-1310.

[12] Foss N J, Laursen K, Pedersen T. Linking customer interaction and innova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new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1, 22(4): 980-999.

[13] Lawson B, Petersen K J, Cousins P D, et al. Knowledge sharing in interorganizational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 the effect of formal and informal socialization mechanism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9,26(2): 156-172.

[14] Gooderham P, Minbaeva D B, Pedersen T. Governance mechanisms for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capital for knowledge transfer in 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J].Journal ofManagementStudies,2011,48(1):123-150.

[15] 白杨, 刘新梅. 组织创造力的形成机理研究[J]. 软科学, 2013, 27(6): 25-28.

[16] 朱雪春,陈万明.知识治理、失败学习与低成本利用式创新和低成本探索式创新[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9:78-86.

[17] Hansen M T, L?v?s B. How do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leverage technological competencies? Moving from single to interdependentexplan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2004,25(8):801-822

[18] 曹勇, 向阳. 知识治理对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 情报杂志,2013, 32(5):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