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人生下笔勤

2015-07-30连永强

飞天 2015年6期
关键词:花儿农民

连永强

李作枢先生是甘肃漳县武阳镇柯寨里村土生土长的农民,1933年12月生人,已历80多年的人世沧桑。我们不敢相信,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个因家贫父母早亡而只念过小学五年书的“半白丁”,竟然坚持高雅的文学创作六十年!他用和铁锨一样勤不离手的笔,坚持不懈地记录了他和村民们从土改、合作社、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直至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存经历及社会历史变迁;用诗歌、散文、小说、故事、快板、小剧本、通讯报道等1500余篇约数十万字的作品,一笔一画地描绘了甘肃农村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草根庶民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和原封不动的岁月真迹。

一、一曲乡音修性臻

六十寒暑风雨程,一曲乡音修性臻。

足立瘠山甘寂寞,植根沃土毓兴荣。

岁月艰辛耕读苦,感悟人生下笔勤。

枝繁叶茂结硕果,春华秋实现真淳。

盐川诗人王兴祥这首诗很好地反映了漳县广大文学爱好者对李作枢诗文的喜爱与肯定。漳县虽系国家级贫困县,素以“陇中苦脊甲天下”闻名于世,山大沟深、文化落后、经济欠发达,但不乏像李作枢这样热爱生活、热爱文艺、热心创作的人士。漳县政协组织了诗词楹联协会、漳盐文化研究会、汪氏文化研究会等八大会,编辑出版了50多本《漳县文史》,就是明证。

李作枢出身贫苦,父母早亡,家中“一贫如水洗,腹空衣不暖”,“年已过十岁,未进学堂门”,“只学五年级,悲别校园门”;他一生坎坷,七岁随父逃款,“上市卖油饼”;熬过盐、务过农,“劳动天地宽”,“写作慰平生”; 他经历传奇,教过书、自学医,“省开代表会,荣誉传乡间”;挨过饿,“断粮七十天,书皮草根没”;更挨过整,“罪名莫须有”,“送上大农建”,“私牢坐了二百天”。李作枢在《回忆七四年前》一诗中写道:“当了多年民办官,只有官职没有钱。这官那官都当遍,到头还是干社员。”这个社员干得好!虽然清贫一世没挣下钱,但成就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大家都知道“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假如李作枢像众多农民作者一样进了城,吃上“皇粮”成为正牌的“农民作家”,那他还能写出如此真实生动地反映农民、农村、农业题材的作品吗?离开了农村生活大舞台,他也只能靠回忆以至瞎编过日子了。2009年12月30日,李作枢在《<三园诗抄>读后》一诗中写道:“哪怕活到九十九,立志写作不停手。不管痴人发讥笑,指背偷说是老朽。”表达了他一生笔耕的决心和“反映近代到现代,勇揭历史大疮疤”的勇气。

在改革前30年,农民分下的粮食能够吃就相当不错了,很少有零花钱。那时,一斤盐才一毛来钱,一尺布三四毛钱,一斤煤油四毛来钱,一盒火柴二分钱……不少人连点灯的煤油、调味的盐、生火的火柴都买不起,生火就拿柴草当火把借别家的火种点。李作枢写作投稿自然花费邮资文具不少,一张邮票八分钱,相当于一斤口粮,投一次稿至少四毛钱,长年的写作投稿也得相当一笔钱,就更得省吃俭用了。而当时的稿费更少,仅是荣誉性的,这在今人是难以想象的。李作枢如何克服眼前这无数种困难,我们无法想象,其中之悲苦酸辛,唯有他自知。考其动力就在于他位虽低而品高,人虽穷而精神富有,他是一个新社会的文学爱好者,一个有高尚追求的新式农民。因而荣入“盐川骄子、陇上五杰”。

二、一个山乡农民的文学梦

上世纪50年代的报刊上常见“某某农民口述某某整理”字样。20岁的李作枢虽然文化程度低,但有志气,他想:为什么不可以由农民自己写自己的事,不用文化人代笔呢?就试图写作投稿。这种尝试极其艰辛,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更需要不怕退稿屡败屡战的心理承受力。“报社常联系,创作初试探”,“文章筛过选,采纳一短篇”,“饮喜若欲狂,写作结了缘”,“功夫不负人,登载三百篇”。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有了今日之1500余篇。

“民歌写壮语,花儿唱豪情。”这是漳县作家李兴华对李作枢诗文的赞誉,凡文化人都喜欢“花儿”这种广泛流传于西北农牧民群众中的民歌。它形式多样,表现力丰富,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率真坦诚,西北很多人都能现编现唱。由于旧社会劳苦大众没文化,生活艰难压力大,便把唱“花儿”当做排谴寂寞、忧思、痛苦,释放情感压力的方式,也就是苦中作乐,自得其乐。他们常常唱一些酸曲俚语,也就是俗称的“黄段子”、“荤笑话”,逗大伙笑一笑,穷开心而已,上不得台面。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起,许多革命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深入民间采风,把旧“花儿”来了个“旧瓶装新酒”,改造成内容健康向上革命的新“花儿”新民歌,著名的如李季的“鸡娃子跳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原先粗俗上不得台面的旧“花儿”、旧民歌,经过改词,就能上舞台、出歌集,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李作枢多才多艺,是唱“花儿”的好手,他写了不少新“花儿”,如《地解冰消春耕忙》:

地解冰消(者)正月天,路旁的马兰冒尖,

忙着春耕没过个年,心里头也觉得喜欢。

蓝天白云(哈)红太阳,照在了宽广的路上,

尕妹和阿哥春耕忙,欢笑声响遍了山岗。

架上的鸡娃儿唱三遍,妹和阿哥把粪担,

知心话说了个千千万,要争取粮油丰产。

连片的土地平展展,播种机跑得一溜烟,

春播下一粒幸福籽,秋后有千万个喜欢。

李作枢写作的内容极丰,从春耕、播种、夏收、交公粮、积肥、农建到保持水土……大凡党在农村的各项中心工作都有反映和积极的宣传。从解放前的抓兵派款,到解放后的土改、入社……一直写到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抗震救灾、飞船上天、建国大庆等等。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历史事件丰富多彩,人物形象众多,个性鲜明,可谓大事均有涉及,人物皆有原型——家乡方圆数里的老人都知道他书中所说为何人何事,不胡编乱造,不闭门造车,不无事生非。其作品的教育意义及批判性自然显现。

三、一枝一叶总关情

1962年,时年30岁的李作枢,仅是中国广袤山沟中一个长年挨饿受苦的农民,名不见经传,竟也破天荒地写出了一首《卜算子·困难关》:

漳邑逢六零,饥神遍庄村,

草根树皮洗劫空,人面带鬼形。

生者手扶杖,亡者草草茔,

待到三年困难过,走了一半人。

作为经过那场令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大饥饿年代的人,读了这首词,平心而论,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无比辛酸。词句相当真实、鲜明、生动、深刻,不虚美、不矫饰,算得上1960年代的一首上好词。

翻开中国文学史,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一直是创作的主流。反映、表现、同情广大劳苦大众的社会生活、心声及命运的作品,有相当一大批都流传至今,脍炙人口。著名的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卢照邻的“生死名亦灭,白骨委山丘”,以及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没蓬蒿”,都成了千古名句,而那些虚假跟风、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都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了。即使像乾隆帝那样有着赫赫文治武功、一生作诗四万五的“大文豪”也无幸免——今人有几人还读他的诗词呢?

读书人都知道鲁迅小说中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狼是一种极其凶残狠毒的野兽,农牧民恨之入骨,但文学作品中很少有反映。李作枢诗文中即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这个祸害人的坏家伙:“村边蒿草茂,狼虫常出没。孩童不管慎,随被狼叼脱。闻声不见影,追踪路见血。哭声咽咽泣,寻觅无下落。方圆数十里,谁知遭几个?”李作枢诗文反映农民真实的生活,读后令人震惊、慨叹、压抑、难受。但在痛苦中也会出现一丝亮色,也会时不时地来上一段“黑色幽默”来,如《王家寨春秋》中“狼咬”这一段,就令人忍俊不禁。

2004年至今,畅销书《狼图腾》共印了230多次,总发行400多万册,书中的“狼”一点也不可恨,知青还养了一只小狼,天天给狼喂肉吃……近几年,又出现一个可爱的卡通人物“灰太狼”,是“喜羊羊”的“朋友”(颠覆常识),颇受小孩喜受。本来,当代人在动物园见到的都是“家狼”、“伪狼”,早已失去凶恶形象,青少年们再被《狼图腾》及“灰太狼”误导蛊惑,那就危险了!以前祸害人很凶的“狼患”恐怕会重演!这是从李作枢作品真实性中获取的教益之一。

四、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国文学历来重教化功能。杜甫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岳飞的“斩除元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表现出诗人爱憎分明与纯洁无私的强烈感情;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人们对待善恶的座右铭。极“左”盛行时期,文坛充斥“假大空”、“高大全”,塑造的人物形象及故事被事实证明好些都是假的、没有的事。广大人民群众都被“忽悠”了。改革开放后的数十年,人心浮躁,“拜金”盛行,文学险些成了“金钱的婢女”。许多写作者一时迷茫,不知道如何写才好。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李作枢不为“浮云”所动,仍然坚持他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努力求真,自然写实,有善褒扬,有恶抨击,不留情面,不说假话。这样的诗文也许不被主流渠道欣赏,但历史终会承认他的。且看下列篇什:(下转142页)

(上接117页)

知恩人少

当家便知盐米贵,养子不知父母恩。

而今知恩有多少?相当部分忤逆虫。

媳 聚

三个坐匝说老汉,老人从来没优点。

只有自己多长处:能生能育活能干!

赡养父母分外事,处处事事心地偏。

从来不想日后远,自己也会成老年。

画 像

 鼠目寸光难看远,办事只顾眼面前。

好像只今一日寿,明天就是森罗殿。

生来就是不吃亏,父母恩遇不再追。

只要有点便宜占,哪管张王李赵雷。

古人云:见微知著,文以载道。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李作枢笔下所写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传递出的道理亲切朴实,语言生动活泼,读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借用《农民日记》一书编辑谢慈仪的话来评价李作枢的诗文,“是一首看似平淡的劳动之歌,一段原汁原味的生活之旅,一抹烙进心底的岁月之痕”,“凸显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眼里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宝贵价值”。我们“跟随李作枢先生的笔触,体味了对漳县“农村乡野生活的感叹与唏嘘,仿佛踩着中国农村蹒跚前行的脚印,走进苦乐相伴悲喜交杂的沧桑岁月”;是“一片跃然纸上的农民的赤忱,让我们感动、震惊、欣喜、沉思”。

(文中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李作枢诗文选》)

猜你喜欢

花儿农民
耕牛和农民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农民
取消农业户口,农民还是“农民”吗
那些花儿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越长大越孤单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