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调节特点与有效性研究
2015-07-29赵艳霞张先波
赵艳霞++张先波
摘 要:情绪是影响人们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情绪控制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社会活动质量的高低。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特殊阶段,人生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情绪波动很大。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情绪波动情况,指出了大学生情绪调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调节特点;有效性研究
一、前言
情绪是一种与人们行为认知密切相关,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复杂过程,是最令心理学专家困惑的难题之一。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威廉·詹姆士开始进行情绪研究,但是后来的心理学家们因为情绪研究的复杂性,多数选择了回避。今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技术的进步,情绪研究开始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情绪对人的心理和行动有很大影响,对情绪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心理学家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因此情绪研究已经成为新世纪心理研究的重要领域。心理学家在进行心理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对象涉及了婴儿、青年、老年人及残疾人等不同人群,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调节手段、情绪调节中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联、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以及不同人群心理调节方式的不同做了大量的研究,做出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心理学研究的进步。
二、大学生的情绪和情绪调节特点
大学阶段是青年成长的一个特殊阶段,此时的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做事易冲动,情感也比较丰富,情绪变化起伏不定,还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一)大学生的情绪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不稳定性。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人生观还处在定型阶段,情绪受外界影响较大,容易走极端,情绪反复变化是很常见的,对待事物可能现在是一种状态,随后就是截然相反的,情绪上表现出相当的不稳定性。
2.丰富性。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社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人际交往范围也在扩大,在这过程中,大学生很容易拿外界和自己做对比,引发出多种情绪。
3.掩饰性。随着大学生学习的进步及思想认识的提高,在对待事物上,开始学着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者直接掩饰过去当时的心情。
(二)大学生情绪调节特点
在大学这个阶段,不同的人群,往往具有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因此也就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性别不同导致情绪调节的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情绪调节上表现出了差异:男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往往要面临不同的角色,承担起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面对事业上的竞争和挑战,男生的压力往往比较大,但是男生们一般很少找人倾诉自己的内心,导致自己的不良情绪无法得到释放,在情绪调节上能力较低;女生们则会很好的选择倾诉对象,释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减少压力,在情绪调节上,表现出较高的能力。
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情绪调节存在差异。低年级的学生在情绪调节能力上比高年级的要高,尤其是大一新生,他们终于进入了心目中理想的大学,面对新的起点,往往有较高的志向,能够积极的面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希望能活出精彩,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很好的调整情绪,不被困难吓倒,继续进步;高年级的学生们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失去了对大学的新鲜感,已经有了固定的生活模式和交际圈,面对问题已经有了不同的解决方式,在情绪调节上也不再具有以前较高的能力。
三、大学生情绪调节的有效性研究
目前,大学生情绪调节主要是通过自我控制、注意力转移等方式实现的。我们采取情绪调节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努力改变不良情绪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1.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人们在遇到心理和行为选择时,有意识的进行控制、消除冲动情绪,调节自身行为,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能够抵制诱惑的能力。在面对一些不利因素,遭遇挫折时,有的大学生很容易不冷静,情绪失控,甚至会出现打骂人等伤害性行为。这个时候大学生们就需要有自我控制能力,将自己的情绪平稳下来,权衡情绪爆发的利弊,找出一种更妥善的处理方式。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们要注意培养自控能力,遇事冷静对待。林则徐在禁烟期间,就给自己定下了“制怒”的座右铭,勉励自己遇事冷静,这样在禁烟过程中才不会犯错。
2.注意转移力。当不良情绪开始出现时,人们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来,以避开这种不良影响,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这也是多数人采取调整情绪的方式。例如,我们可以看一些幽默书籍,外出跑步等使自己平静下来;也可以换个环境,打打球,找人聊聊天,把自己的情绪宣泄出来,促进心情转好。
四、结语
情绪能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控制好情绪,有利于自己的社会活动。大学生在上学期间,遇事时情绪波动较大,具有不稳定性、丰富性、掩饰性等特点,为了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的处理事情,大学生们要加强自我控制,并学会转移注意力,从而能在负面情绪出现时调整好心态,避免不良影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芳,朱昭红,白学军.高兴和悲伤电影片段诱发情绪的有效性和时间进程.心理与行为研
究.2008,7(1):32一38.
[2]黄敏儿,郭德俊.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38一441.
[3]李梅,卢家媚.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心理学报.2005,37径):517一523.
[4]贾海燕,方平.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心理科学.2004,27(5):1095一1099.
[5]方平,李改,刘金秀.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调查与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7,19价):60一65.
(作者单位:赵艳霞/山东协和学院;张先波/山东平度衡远心理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