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教育的分析
2015-07-29王阳
王阳
摘 要: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石。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的推进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科技兴农,教育兴农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却日益显现。本文对家庭教育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及成因,提出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成因;对策
一、农村的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成分组合。目前,学者把家庭结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家庭代际结构和相对完整的家庭结构。在中国农村,代际家庭结构包括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单身家庭和复合家庭。而相对完整的家庭结构可以分为完整的家庭和不完整的家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些农民工家庭迁到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地区,从而使老年人和年轻人分开。因此,在农村的父母为了改善生活,摆脱贫穷,把孩子留到家里,来到城市打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
二、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这对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模式带来了冲击,例如,父母双方共同参与抚养孩子。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父母共同参与抚养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是完善的,但实际上这种双系培养模式在农村逐渐减少。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孩子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朋友和亲戚来抚养的,有的甚至让孩子独自在家,自己照顾自己。
(一)隔代抚养
代际的提高意味着孩子的父母以及村里的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而孩子就留给年迈的父母来照顾和教育了。
这种教养方式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大多数祖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他们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层面,没有给他们在精神和道德层面进行相应的指导。例如,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当孩子沉迷于电脑游戏或逃课的时候,祖父母会持容忍、包容的态度,认为孩子太小而不需要太严格。这就会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道德品行较差,缺乏积极性和刻苦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农村,80%以上的留守儿童由父母隔代监护或者是亲友临时监护,而祖辈监护人年事已高,文化水平低,基本没有能力来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再加上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和教学理念存在局限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和家庭监护不力,双方之间又缺乏沟通,这就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
(二)心理问题
在农村地区,大多数的父母并不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发展,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职责。从概念上来说,父母认为他们的义务就是抚养孩子,教育就是学校与教师的事情。从生计上来说,农村父母忙于赚钱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所以他们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来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变化。
这种亲情的缺失,会导致孩子性格内向,内心孤独,甚至自卑,严重了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例如,孩子大多会有攀比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关爱。因此和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三)生活问题
为了让自己的家庭生活更好一些,父母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他们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或亲戚来照顾,当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生活方面非常节俭,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而幼年时期正是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身体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相比那些备受父母呵护的城市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却过着只能维持温饱的生活。
(四)设施落后
在城市家庭中,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安静的房间来供孩子们读书、写字;有很多种类的乐器,如钢琴,吉他,和古筝来发展孩子们的艺术才能,有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来强健孩子们的身体。然而农村家庭除了课本就没有其他的设施了。
另外,就医疗方面来说,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制度设施也相对落后,在留守儿童生病的时候,家人也没有能力和条件把孩子送到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相对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只能硬“扛”。
三、对策
农村家庭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正确地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仅仅依靠单方面是不行的,这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共同起作用。
(一)社会参与
政府应该加大在学校方面的投入,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来人口的入学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外出务工父母的愿望和利益,解决随他们而来的儿女入学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到和当地人一样的教育,并尽可能的减轻他们的教育负担。因此,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农村家庭教育考虑到整个教育改革的计划当中来,提供支持资金,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而创建一个农村父母可以交流建议的平台。此外,政府应该制定政策来帮助改善农村家庭教育,同时要严格监督政策的实施。基层政府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积极地为留守儿童以及对他们进行教育的祖辈提供帮助,解决他们在生活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二)学校辅导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对孩子来说,更多时间是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因此,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如何采取措施来填补就成为了关键所在。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旦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合作,学校教育将不存在。因此,学校要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重新寻找促进家庭和学校有效合作与沟通的方法,从而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间实现有效的沟通。
在今天,农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例如:就隔代教育来说,学校需要联系的家长就是隔辈的老人,学校应该采取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来增强联系,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此外,“5+2=0”,这是指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教育,结果为零。这就说明学校和家庭之间没有实现良好的沟通。学校应通过家访、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等来扩大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学校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状态,从而实现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
(三)家庭层面
家庭是家庭教育的基本立足点。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和谐、轻松、文明的家庭氛围是儿童成长中的催化剂。父母的生活方式、习惯和爱好都会影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农村家庭经济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可以订阅一些报纸、杂志或者给孩子购买一些简单的健身设备。通过这些方式,有利于丰富家庭生活,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其次,父母要关注孩子,尊重他们,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要经常与孩子沟通,给孩子一种归属感。即使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发邮件等方式,时刻让孩子感觉得到关心和爱。对于由长辈抚养的家庭来说,祖辈家长要接受新思想,尽量用现代科学的、文明的方式来抚养教育孩子,还要理智地控制情感,爱得适度,这样才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
除此之外,要重视父母的行为影响。少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父母的教育行为,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参考文献:
[1]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师,2006,(8):222-223.
[2]张剑锋.抚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J].教育心理研究.2008,(6):211-214.
[3]王跃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J].人口研究,2008,(4).
[4]费孝通.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天津社会科学.1982,(3):2-6.
[7]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