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2015-07-29吴丽萍

亚太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吴丽萍

摘 要: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最近几年整个社会也掀起了一股文言文热,且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逐步提高,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人如意,在目前的应试原则的主宰下,文言文教学重讲解轻诵读。文言文教学用时多但收效小,学生依然很怕。那如何来解决文言文教学中的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中学文言文教学应注重诵读,废除之前的“满堂灌”,应把每篇文言文都当作一个整体来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去解读语言,学到活的知识。因此笔者觉得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关键词:诵读文本;感受文字;学生参与;教师引导;课堂形成;教学深化

一、诵读文本与感受文字的关系。

诵读文言文有利于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传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益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必须多读。通过师生有层次的阅读,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美,进而喜欢上这篇文章。文言文教学注重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感情饱满地朗读,能加强作者与读者感情的交流。如《劝学》第三自然段中一连十几个比喻句,正反设喻,一气呵成,那作为长者的谆谆教诲和唯恐晓理不彻的苦口婆心,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朗读深受感染。要让学生入情至境,教师首先要倾吐真情,才无愧于言传身教。为了更好地加强读的训练,真正领略读之精髓,笔者一直采用齐读、单读、分读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情感体验。因为“观千剑而后才能识器,操千曲然后方可晓声”,多读之后其理自明。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学生才会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得曾经听过一堂《项羽之死》的课,这位老师在诵读文本和感受文本字的关系上处理得非常好。在课文的第三段项羽试图突围出去并最终成功时,项羽乃谓其骑曰:“何如?”老师叫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一下这句话,几个学生都读的不好,这时老师便叫学生自由朗读该段,并体会黑板中的几句话:“遂斩汉一将”、“复斩汉一督尉”、“杀数十百人”“亡其两骑耳”。之后老师叫学生将这四句话连起来读几次,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位霸王在穷途末路时依然保持的那份神勇和霸气。进而一句“何如?”学生便水到渠成得领悟它该有的语气和情感。

所以说,文言文教学中梳理字词、理通文意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我们的心中要有这样的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它是一篇文章,而不是文言词句的简单堆砌。教学文言文时,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但理解词句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准确、深入的把握文章的意思;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的理解词句。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诵读文本的基础上再去体会重要字句的精华,做到两者相结合。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体会语言文字里面所蕴含的真谛,那么诵读是不是只是一种形式呢?

二、学生参与与教师引导的关系。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的能力。课改专家王荣生曾经说过,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想来这话是正确的。任何一堂课,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一味的以老师的讲课作主导,这样的课又有多少价值。其实在日常的听课中,我们都会发现老师的有些问题设置与学生的理解力是脱节的,也就是说老师所预期的答案与学生的回答是不吻合的。而老师为完成的他的预期答案,则会牵强的引到自己的思路中来,这种做法又能给教学带来什么益处呢?所以在古文教学中,处理好学生意识与教师意识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任何一篇高中教材中的古文,作为老师,如果脱离参考书,在文章的解读上也都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更何况学生呢?这说明任何一篇古文的研读,都是需要花一定的精力的。而这对本身就不怎么喜欢古文的学生来说,就意味着他根本不去主动接触文章。而这时,如果老师还是站站高高地讲台上,让学生以一种仰视的态度,进而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去处理这篇文章,那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在了解自己学生古文功底的基础上去设置问题,寻找到一个能使学生思维动起来的突破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逐步养成自信、自尊、自强、自立和勇于创新的性格。因此,学生良好的主体参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笔者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尝试。

(一)情感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应该给学生提供“多功能”的桥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起点,以不同的速度和方法通过一座桥梁的机会,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此可见,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相互交融,将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笔者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第3、4自然段中作者的情景交融描绘,学生在反复朗读,仔细揣摩之后,结合作者范仲淹被贬之后的郁闷豁达的心境,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阅读,就能把洞庭湖上的阴晴变化之景与作者的心情相结合去体验,从而深刻领悟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学生从中也经历了一次神圣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教育。

(二)行为参与endprint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主体发展离不开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记得在《项羽之死》这堂课上,有一位老师的导入让我记忆犹深,在上课之前他便播放了一段关于“七匹狼”服装的广告,里面有一个主题便是“男人应该是多面的”,而他的高明之处便在于他之后的那句话。他说男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多面的,他可以是霸气十足的,也可以是柔情万断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男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吧!亲切的教态,睿智的语言,能不让学生在心理唤起对文章中的那个男人——项羽的兴趣吗?

(三)思维参与

阅读思维是指学生在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知识、心智因素理解读物。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首先,要加强思维引导;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次,要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习惯。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参与将是分析文章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说前面的导入是他的一个精彩亮相的话,那么整堂课的亮点则是之后问题的设置。面对这么一篇篇幅较长且人物性格丰满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呢?该教师巧妙的设置了一个问题,他说:“任何一个人物形象的丰满独特,就在于在作者的笔下,该人物都有其不同寻常之处,而正是这不同寻常之处方能见其精神。你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看出该人物的一些不寻常之处见其精神的地方呢?”在之后的时间里,学生名副其实的成了课堂的主体。值得可喜的是,学生的问题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有些甚至出乎教师的预料。如“项羽在四面楚歌时为什么要夜饮,而不是逃跑?”“项羽为什么在明明可以逃跑时却坚决不渡江?”“项羽这个霸气十足的英雄为什么把自己的头颅送给叛徒?”等等。整堂课便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结束,老师简简单单的作着引导者,学生快快乐乐的享受着思维的碰撞所产生的快感,收获着他们真正所得到的知识。

三、课堂形成与教学深化的关系

“课堂形成”指的是学生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的一种对语文的既定认知程度。即学生对课堂的一种自身的接受能力。而教学深化化则是指教师将课文值得挖掘的内涵传达给学生。但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学生课堂问题的生成和这篇文章的精髓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也就是说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问题的讨论与感受中。而文章的精髓往往是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人生阅历、一定的思想高度方能感受到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学的意义是不是就到这步了呢?能不能就告诉学生,等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阅历和高度之后自然就能感受到呢?我觉得,这时的教师需要在课堂生成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深化,让学生更深一层次的感受文章的精髓。因为如果这时的我们只关注学生本身的课堂形成而导致文本的真正内涵没有办法被挖掘出来,这样的教学会不会依然没有价值可言呢?

对于《项羽之死》这篇文章,一般的学生能感受到的只是项羽性格当中柔情的一面、自负的一面以及文中所流露出来的那份悲壮之情。而真正项羽于这种悲情之后的一种依然让世人敬仰的精神——他的不屈、他的霸气,以及作者司马迁所倾注在这个失败的英雄上的情感是很难让学生领会得到的,而这恰恰也是文章的一个重点。笔者认为这时教师必须得跳出学生的课堂生成意识这个层面,用一些课外有关对这篇文章的评析等内容把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积淀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通过这些文化典籍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读通文本的基础上去感受这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这是我们教学的意义所在。而处理好以上的几个关系,对文言文的教学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学习(上)》2012.4.

[2]《文学教育(中)》2011.6.

[3]《中学语文参考》2012.6.

[4]《语文学习》2012.11.

[5]《中学语文教学》1997.4.

(作者单位:浙江开化县华埠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引导策略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