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5-07-29刘二真吕玉花

对外经贸 2015年6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对外贸易中国

刘二真 吕玉花

[摘 要]近年来,中国粮食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出口规模有所下降,进口规模上升迅速。进出口商品以大豆、玉米、小麦、稻米为主,出口市场以东南亚国家为主,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和澳洲。粮食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比较优势不断下降、大量进口影响国内粮食价格等问题。提出发挥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确保粮食安全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粮食;对外贸易;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6-0056-02

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任何人离开了粮食都无法生存,粮食生产直接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1]。因此,我国必须重视粮食进出口贸易,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和价格稳定,降低粮食安全风险。在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研究我国粮食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应对世界粮食危机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贸易规模

中国是传统的产粮大国,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43069.53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58957.97万吨,增长率为36.9%。同时,中国也是粮食贸易大国,2004—2013年,粮食贸易总量年均保持在4993.44万吨以上。总体来说,十年来中国的粮食进出口量虽有所不同,但是贸易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

2004—2013年,我国进口粮食商品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进口的主要粮食品种为大豆和小麦。小麦进口量占粮食进口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25.69%降至2008年的0.11%,而后小麦进口量略有增加,升至2013年的7.43%。玉米进口量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玉米进口量占粮食进口总量的比重从2004年0.01%增至2013年的4.39%(如图2所示)。

从粮食出口商品结构看,中国粮食出口的主要品种是玉米和大米。2008年以前,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出口粮食品种,而在2008年以后,稻米取代玉米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品种。2004—2013年,我国大豆和稻米的出口量逐年上升,而玉米出口量有所下降。大豆、稻米出口量占粮食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由2004年的7.46%、19.48%增加到2013年的20.05%、45.84%(如图3所示)。

(三)进出口市场结构

稻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进口品种,大米贸易量占全球产量的6%。近年来,中国大米进口国家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分别是泰国和越南,而中国大米出口国家主要是科特迪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日本和韩国。

我国小麦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从这三个国家的小麦进口额占中国小麦进口总额的80%以上[3]。小麦的出口国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分别是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越南。

我国玉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4]。我国主要向中国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玉米,而主要从美国、法国、德国、越南和老挝等国家进口玉米。

我国进口的大豆主要来源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而主要向日本、韩国和朝鲜出口大豆,对这三个国家的出口额占大豆出口总额的70%。

二、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比较优势不断下降

近年来,我国小麦、大米、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的生产成本逐年上升,而相比发达国家全机械化生产,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比较缓慢,这样造成农业生产部门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成本是构成粮食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粮食生产大多属于粗放型的,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力较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规模化经营,比较优势正在不断下降。

(二)粮食大量进口影响国内粮食价格

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而出口量逐年减少,这就造成粮食贸易逆差越来越大。也说明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存度偏高,一旦国际市场发生波动,将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同时,粮食的大量进口还会打压国内粮食价格,抑制本国粮食产业发展。2011年美国大豆的生产成本为每百斤107元,而我国为163元,大量进口国外低价大豆会造成市场对国内大豆需求下降,进而影响到我国大豆的科研、技术推广、仓储服务,甚至波及整个产业链。

三、对策建议

(一)发挥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

我国粮食保持过高的自给率,这样就会限制了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发挥,因此,我国可适度增加国内产量较少的粮食进口,通过扩大进出口规模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可根据南北方资源禀赋差异,选择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和粮食生产成本低的地区生产特色农产品。为了缓解我国粮食生产的土地、水资源压力,应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地增加粮食的进口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二)扩大粮食生产规模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提高本国粮食自给能力,因此,我国必须更加重视粮食生产,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首先,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安全饮水、动物疫病防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投入。只有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才能切实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其次,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优势,注重科研创新,把良种培育作为首要任务,谋划实施一批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带动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研项目,研发出一批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科技成果。

(三)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确保粮食安全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口方面取消了数量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限制。发达国家粮食生产具有规模大、补贴额度高的特点,因此我国在粮食进口方面除依靠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手段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把保护农民利益、保护耕地、保护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放在第一位。在农业和农业人口比重逐步下降的情况下,稳定发展农业、调动农民积极性,坚持不懈地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扩大投资和消费都要把重点放在农村,把农村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

[参考文献]

[1]李艳君.我国粮食贸易特点和发展趋势[J].农业贸易展望,2012(2):56.

[2]范莹.中国粮食的国际贸易形势及策略选择[J].宁夏党校学报,2009(3):63-66.

[3]李静逸.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大国效应”研究[D].上海外国语,2011.

[4]车巧怡.中国粮食产品进出口情况与国内粮食价格的相关性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5):45-49.

(责任编辑:董博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对外贸易中国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农村科学储粮与粮食安全研究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