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闭门锁校与闭关锁国

2015-07-29

美文 2015年10期
关键词:名校文化学生

【闭门锁校与闭关锁国】

2014年12月24日,某高校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校园内挂出标语:“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争做华夏优秀儿女,反对媚俗西方洋节”。“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并在平安夜将全体学生组织到教室,集体观看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片。有网友爆料称,“教室门口有老师把守,谁过圣诞就处分谁”。继上海“踩踏事故”后,该校网站发文说,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的严重踩踏事故,基本原因是极多的年轻人来到广场狂欢元旦,人群拥挤,酿成惨剧。“上海节日踩踏惨剧不幸证明我院对节日管理无比正确”。

中国网张田勘撰写评论文章《闭关锁校与闭关锁国》,反问把学生关起来就是正确的节日管理吗?未必!要绝对保证不出意外,就不要过节,无论是洋节还是传统节日都不能过。那么禁止过节,禁得了吗?显然,这是办不到的。原因当然在于人们的天性中存在着喜庆和娱乐的成分,更重要的是,是否出意外与人多和过节日甚至狂欢没有必然联系。人一出生,所有的行动都会有危险,也都有意外,关键不在于禁足、禁行和禁言,而在于设计科学的管理措施来防范和减少意外的发生。上海外滩灾难发生后,已经有大量的文章在反思和总结,关键就是管理,控制人流和方向,分片分区进出人员。纽约的时代广场每年都有上百万人辞旧迎新,却没有出现伤亡事件,原因就在于科学管理,而不是用“闭门锁校”来避免事故的发生。

从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清朝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朝正式实行禁海(南洋禁海令)。这不仅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起到了阻碍、减缓和扼杀的作用,也让中华文明走向了与世界文明相反的方向。

当然,把学生锁在大学的院子里,固然不会造成经济的衰退或文明的倒退,但是,这种方式毫无疑问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阻止其借鉴优秀经验、知识和文化,更摧残其愉悦的天性。而且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禁止学生过节——无论是洋节还是传统节日。这样的教育方式也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化人才。一个不能接触社会的学生不可能适应社会,更不可能学会在复杂的社会中闯荡、求生和发展的本领。

因此,闭门锁校毫无例外会与闭关锁国一样,被时代无情抛弃。

【跪拜只是传统礼节,无关孝道】

来自《新闻晨报》消息,2015年1月11日,上海市某民办中学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上,八百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跪磕头,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场面感人。此外,活动还有一项主要内容:在庄严肃穆的乐曲声中,祭奠华夏万姓先祖。

四川在线知风撰文称,八百多名学生集体跪拜父母,这是学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上的一个节目。如果将其归为“孝敬文化”,那么,这种仪式彰显的就是孝道。其实,跪拜只是传统礼节,无关孝道。若一定要与“孝敬文化”扯上关系,向父母跪拜还不如给父母洗脚。

中国古代最早是没有凳子、椅子的,长期习惯坐在地上或席上。正常跪坐的时候,双手一般是放在膝盖上。在这种坐姿下,如果要行礼,只要身子稍往前倾,双手放到地上或席上就行了。当所有人都是跪坐的时候,向对方行跪拜礼并没有多少高低的区别。这就是民间跪拜礼节的来源,其中并不包括特别敬重或孝敬的意义。

以往引发舆论热议的“洗脚”,尽管有“作秀”之嫌,但毕竟还与“孝敬”沾边,而这次学校用学生集体下跪彰显“孝敬文化”的做法,就有点离谱了。一种在古代就如现代人握手鞠躬一样的礼节,后被封建专制体制用作区分尊卑的礼仪,即使现在也在某些场合沿用,但一旦被认真解读时,是找不到任何普及意义的。因此,下跪除了在“死者为大”的追悼会上,或者在十分虔诚的许愿中,又抑或在后悔莫及的认错时,已经很少见到。

有学者认为,下跪磕头是宣扬传统文化的糟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这已经不是对某种约定俗成的民风的看法,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考量。这在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是值得商榷并必须厘清的概念。而无论“洗脚”或“下跪”,这种随手拾起传统风俗“衣钵”的做法,确实暴露出现代教育理念上的捉襟见肘。

【名校开分号,有利却无益】

来自《钱江晚报》,2015年,杭州估计会有三十多所新学校投入使用,尤其是老牌名校扎堆开“分号”。仅在前八所重点高中中,就有三所学校的新校区,会在今年九月开学。不仅是重点高中扎堆开“分号”,杭州名牌小学也是如此。

红网刊发刘和平文章,认为老牌名校如果遵循教育规律,有序办分校,对于社会是福音。但是,如果不顾教育实际,扎堆开办分校,借机抢夺生源,将严重破坏教育生态平衡。有关部门对名校争先恐后盲目扎堆开办分校行为,当谨慎思考,科学论证,依法合理调控,确保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

面对名校扎堆办分校,有关部门应该保持远视眼光,全面审视其办学的意义与价值,对于明显属于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的学校,绝不开口子。同时应该对名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进行认真审核,对那些哄抢生源、致力应试教育、借机掠夺财富的名校,应当给予坚决否定。

作为名校,是真心实意想为教育承担更大责任,还是多去帮扶那些普通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借助自身优质资源,去提升那些学校的品位,值得深思。因为盲目办分校,更多的是对教育生态的破坏,而不是改善。

【今天,我们怎样面对经典】

来自《人民日报》蔡毅的文章,文章称,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自由化、欲望化、娱乐化的风气盛行,严肃文化和经典文学遭遇到严峻的挑战,许多传世名著受到嘲讽与调侃,一些既有的社会道德与文化标准被消解与颠覆,快餐式阅读应运而生,一地鸡毛式的精神状态司空见惯——这种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变迁,需要我们谨慎面对,而首当其冲的,是大声呼唤对于经典的重视与呵护。

经典是能够经得住再三阅读、反复学习的文本。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蕴涵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含有不会磨灭的美、伟大的情感和信仰的高度。它们代表着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价值趋向。但一切经典又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也不免带有时代的烙印与局限,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受到重新审视。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经典?首先,经典需要认真地阅读文本。经典是不可重复的创造,包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性内涵。阅读它,可以借我们一双慧眼,洞见人间真情百态;可以让我们渺小的心灵与伟大的心灵产生共鸣,让我们的精神同作家的精神水乳交融,让我们的心灵得到诗性的滋润,变得丰满而细腻。

其次,要加强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诠释。对经典的准确理解与正确阐释,是发掘财富与形成共识的基础,也是创造新经典的必要准备。诠释中需要善待经典,深入理解经典的灵魂,掌握其渊源,悟得其精髓。诠释中同样需要剔除经典之中受时代局限,逐渐褪色失效的东西。经典必须持续不断地被阅读传播、汇集整理、诠释接受、称引崇奉,才能成为经典。

再次,要考虑如何吸取与弘扬经典文本中的精髓,作为我们新时代发扬光大的思想库、动力源。比如,要让经典文化和经典文学重回大众怀抱,让人们自觉地喜爱,可采取通俗化的方式,揭示经典的内在意蕴,将经典尽量推向最大化的普及,实现与现实生活的对接。

当然,最好的保护是发展,是创造,是让我们文化典藏的宝库越来越丰富。仅仅只有保护和传承,终归是被动的,积极开拓创造,不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酝酿新的经典,为人类贡献更多更好的杰作佳酿,为世界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想、力量和信念,才是更有意义的事。这就需要我们不为积习所弊,不为时尚所惑,既自觉地守护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国文化的思想与智慧,又观照时代,引领社会,这样才能使我们文化和文学的参天大树更加根深叶茂,蓬勃生长。

猜你喜欢

名校文化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相约名校
年味里的“虎文化”
名校介绍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名校简介
赶集挑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