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口”的隐喻认知系统小考

2015-07-29程洋

亚太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容器隐喻事物

程洋

汉语“口”的隐喻认知系统小考

程洋

隐喻突破了修辞手法的局限,成为了重要的认知手段和思考方式之一。人经常以自身为标准衡量外界事物,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口”的本义向具体域和抽象域的投射,构建出语义演变的历程和层面。

口;隐喻;容器;情感;属性

一、引言

隐喻在语言中的存在由来已久,很长时间人们都是将其作为修辞的一种。Lakeoff&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明确提出了隐喻的概念,明确了它在认知中的地位。[1]

蓝纯认为:隐喻是有系统的,一个隐喻概念会生成大量的,彼此和谐的语言表达,而不同的隐喻概念又构成了网络体系。而人体自身就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2]

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从空间隐喻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上对“心”进行了划分,并以此为心理基点,将各种空间意象映射到有关“心”的种种抽象概念之上[3]。吴恩锋《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在此基础上,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上依据眼、耳、鼻、口、身五种感官及其相应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与“心”的隐喻投射关系[4]。

王群、齐振海《“手”词语的结构化分析》参考了认知语言学的“人类中心学说”。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相似性原则”把“手”这一具体的、熟知的事物来认知与之相似的抽象的事物。由“手”发出的动作的先后顺序而产生表示“次序”和“量”的义项[5]。

二、“口”的本义

《说文•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属皆从口。苦后切。”段玉裁注:人所㠯言食也。言语,饮食者口之㒳大耑。舌下亦曰。口所以言別味也。颐象传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象形。苦厚切。四部。凡口之属皆从口。许慎和段玉裁都借助“口”的功能来定义。《释名》:“口,空也。空上声。又叶康杜切,音苦。”《诗•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易》:“自求口食。”《书•大禹谟》:“唯口出好兴戎。又户口。”《现代汉语词典》:口是人和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时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亦称“嘴”)。那么“口”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可以引申为衡量人的量词,甚至可以进一步代指人,如三口人、活口、灭口、死口、吃口、女口、老口、糊口。

三、“口”对具体域的投射

人类结合自身对“口”进食和发声功能的认识,将其投射到动物身上,就有了“宁为鸡口不为牛后”、“虎口余生”、“佛口蛇心”、“牲口”、“狮子大开口”、“蛇口蜂针”、“乌鸦嘴”、“箭穿雁嘴”等例子。

就位置而言,“口”是外界事物进入人体的门户,可以引申为边、沿、圈,物的外缘或边界、常成弯形或圆形,通往外面的地方。人们在认知外部事物的过程中,就会把对“口”的这种认知投射到具体的其他事物身上。“港口”是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连接两处。与之相仿的,还有江口、海口、洞口、碗口、袖口、领口、枪口、门口、窗口、巷口、胡同口、楼梯口、风口浪尖。

除此之外,“人体内两个器官之间也可以产生结构映射关系。作为双域的两个器官直接具有这样的关系:一个为中心词,充当目标域;另一个为修饰成分,充当源域”。[6]“口”和其他人体器官之间的映射表现为“口”与其他人体器官词合成形成的复合词汇的隐喻义。在这种关系中,“口”既可以是源域,也可是目标域。如“心口”、“胸口”、“胃口”、“口齿”、“口腹”、“口舌”、“脉口”、“嘴脸”、“出口入耳”、“目赤口沸”“杜口裹足”等。在诸多器官中,舌和牙齿位于口腔之中,与口的关系密切。借助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发音作用,三者结合在一起来共同实现进食和言语的功能。“口齿伶俐”是指“谈吐麻利,应付自如。形容口才好。”“弄口鸣舌”是指“掉弄口舌。指巧言辩饰或挑拨是非。”而“言为心声”,用“口”来表达“心”的内涵,如“苦口婆心”、“心口如一”和“锦心绣口”。

四、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是人们把日常生活中对容器的体验映射到其它领域而形成的隐喻。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其他物体,如房子、丛林、田野、地区,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作是一个容器了。”[7]赵艳芳认为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自身就是一个容器。[8]容器分成内外两个部分,有自己的边界。“口”具有容器的功能,也就有了容器隐喻的条件。例如“狗口里吐不出象牙”、“闭口捕舌”、“一口吸尽西江水”“口中蚤虱”“身上衣裳口中食”、“口里摆菜碟”和“极口项斯”,分别是将器官、矿物、动物、食物、器物乃至人等具体事物作为内容置于“口”范围之内。“口”也可吸纳话语、文章、疾病、人生、法律等抽象的事物,如“空口说白话”、“满口胡言”、“出口成章”、“口吐珠玑”、“病由口入”、“口吞三世”和“口含天宪”。由此可以看出,“口”的包涵范围之广和程度的之深。而容器的内外划分是借助边界来实现的,如“嘴上功夫”、“话到嘴边留三分”和“口头禅”。

五、“口”对抽象域的投射。

人类认知的不断发展,逐渐由具体事物转向对抽象事物的认识,符合思维发展的梯度。用图示(Heine,1991)可以表示为:人→物体→过程→空间→时间→性质。人对“口”的认识,经历了自身,到动物和自然物,再到空间,然后才到了性状。分而言之,口有“方口”、“圆口”和“口直”的形状;“口熟”、“口生”、“嘴硬”、“口柔”、“口滑”、“爽口”、“利口”、“尖嘴”、“顺口”、“拗口”、“口粗”的质地,并由金属的硬度而派生出了“金口玉言”、“铁嘴”、“刀子嘴豆腐心”;有“口热”、“口干”“口燥”的温度,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将金属融化“众口铄金”;“口重”、“口轻”、“口淡”、“口轻舌薄”的重量;有“嘴长”和“嘴短”的长度;有“口紧”和“松口”的弹力;有“嘴甜”、“嘴麻”、“口蜜腹剑”、“良药苦口利于病”、“口齿生香”、“口尚乳臭”、“口臭”的味道;有“口快”和“口慢”的速度;有“红口白牙”、“黄口小儿”、“青口白舌”、“口中雌黄”、“素口骂人”、“血口喷人”、“牙白口清”、“赤口”、“口红”和“嘴挺黑”的颜色等属性。“口”的这些属性,使其从静态发展到了动态,突破了概念的局限。

人的情感变化往往伴随若身体行为的异常,生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情感足如何概念化的。但情感是抽象的或难以表达的感觉,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把它们隐喻化。[9]口是人类发声的重要器官,是人类交流的方式之一。《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人的情感、态度、思想、观念主要是通过口来表达,如“笑口常开”“碍口识羞”、“目瞪口呆”、“讷口少言”、“矢口抵赖”、“心服口服”、“口拙”、“哑口无言”“张口结舌”、“骂不绝口”、“交口称赞”、“馋口”和“妒口”,这些词都生动形象的描摹了人的种种情态。

六、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认知隐喻学的观点,考察“口”在现在汉语中语义演变的可能路径。“口”的语义认知系统涵盖了人类生活经验的多个方面,不过是人类所认识事物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人类依靠自身的经验感知世界,从而让获得自认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也因为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1]LakoffG&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1):57-60.

[4]吴恩锋.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49-55.

[5]王群,齐振海.“手”词语的结构化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1):127-130.

[6]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6):24—27.

[7]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67-72.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周健陈萍“眼”的隐喻说略[J].修辞学习,2005(2):66-67.

(作者单位:吉林油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容器隐喻事物
Different Containers不同的容器
《活的隐喻》
难以置信的事情
奇妙事物用心看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