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改革
2015-07-29陈雅翾
陈雅翾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改革
陈雅翾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堂改革成为了当下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课题,文章通过对几种语文课堂改革的例子的分析,结合对语文课堂改革的认识,从对学生的自觉与自学能力和老师的备课、预设能力以及课堂管理能力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自己,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语文;课堂;改革
一、现状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了不少新的中学教学模式,这里着重以目前多个学校推崇的两种教学模式以及肖培东老师的一堂语文示范课为例进行分析。
1.两种教学模式
一是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这种方式的课堂自主学习具有三大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二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先学”,就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按照教师提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后教”,就是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评定、补充、更正;“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以此进行严格训练。
这两种模式其实有许多相似点,总结起来就是利用学案,让学生先预习或直接学习,然后在课堂上交换预习后的心得,找出问题并先由学生互相帮助解决,然后不能解决或者没解决好的问题再由老师来讲,最后通过一些当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
这样的教学方式确实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老师容易犯的“满堂灌”的错误,抓住了学生在一节课上的注意力,并且增强了自学能力。改革成功的学校将这种教学模式逐渐推广到该校的每一科的学习,并对学校设施作出了许多细节上的调整。
二、分析
1.对两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分析
当老师们模仿这两种教学模式实际操作起来,就会发现并不像在公开课上那样给人的感觉简单美好——“不仅让学生动起来了,也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难点。
(1)对学生的自觉与自学能力是一个挑战。
这类型的教学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的自学。如果在这个环节没有做好,后面的环节都无法完成。那么要实现学生很好的自学需要哪些必备要素呢?一要有很强的自觉性。无论是住校的学生还是走读的学生,每天必须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在基本无督促的情况下对所有科目进行一个预先学习,并且详细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问题。这点对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来说是可以完成的,但是对于本身就是“学困生”的孩子来说绝对无法坚持下去。二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这里就以语文这个学科为例。语文的自主学习是怎样的呢?面对这个问题,初一的学生基本是茫然,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了“对现代文阅读整理生字词,整理中心思想”“对文言文进行背诵和自主翻译”的方式,但很难提出更多的方法。那是不是一篇课文的学习只需要做好这些就完了呢?肯定不是。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可以看出,一堂课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起码有达成对“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而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说是很好地完成了第一类目标,但第二类目标就完成得很勉强甚至没有涉及到。
(2)对老师的备课、预设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是一个挑战。
首先,老师要备好课本。
在学生作为主导的课堂上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这门学科,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会有太多的问题(文言文除外),如果课前预习不引导,到了课堂上老师不提问,学生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讨论。这就需要老师课前课中都能提出好的问题。预习时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看这堂课究竟希望学生能通过自学解决什么问题。在课堂上,因为时间关系老师能够提出来促成教学目标完成的问题也非常有限。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上需要老师能较好地推测到学生通过对这个知识点的预习后还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新学的知识之后,又需要提供恰当的课堂练习以便检阅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效果,甚至引起学生进一步的发散性思维,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在备课时深思熟虑,才能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40分钟。
2.对肖培东老师的一堂语文公开课的分析
这堂课让许多老师觉得惊讶,又有一种回归的感觉。近年来无论到哪个学校,参观哪节课,像肖老师这样仅仅通过语言而非形式来引导学生阅读和品味文章的教学方式已经比较少见,说得俗气一点就是肖老师这堂课上的教学方式正“不流行”。
肖培东老师的这堂课是在首届全国“正道语文”高端学术论坛上的献课。在这次活动中大会组委会对“正道语文”给出了这样的诠释:要倡导将文本的关照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地位,即更加注重“语”和“文”,更加注重文本本身的价值,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培育的自然、合理与科学,让语文教学回归到对文本本体和学生本体的研究中来,让语文教学回归“老老实实教学生正确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正道”。
三、思考
谁能够主导课堂?谁能够主导语文课堂?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该有一个死板的答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必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语文课就是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语文实践,不着痕迹地让语文成为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化品味的工具。知识、情感、价值观无论是由学生自主去理解和领悟的,亦或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去理解和领悟的,这二者都达到了同样的目的,不同情况下本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四、结论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我们应该仔细发现、思考、研究、实践、总结尽可能多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教育者切忌随波逐流,一定要莫忘初衷,莫失本心。
[1]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