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邓小平对太行区群众工作的探索

2015-07-29刘意

观察与思考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群众

□刘意

抗战时期邓小平对太行区群众工作的探索

□刘意

提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成果。邓小平在抗日战争时期直接领导太行区根据地建设,对太行区群众工作有其独立的思考和探索。邓小平在太行区开展群众工作的指向是抗日和抗灾,其基石是民主和教育,其方略是规律和制度。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对太行区群众工作的探索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有:开展群众工作的主心在于获得群众拥护;开展群众工作的重心在于关心群众利益;开展群众工作的中心在于激发群众自觉。

抗日战争邓小平太行区群众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紧紧围绕抗战和抗灾,民主和教育,规律和制度对太行区群众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学界专门对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在太行区开展群众工作的研究十分少,基本散落在对邓小平在抗日战争时期其他工作方面的研究中。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把散落的历史碎片进一步加工整理,以期归纳总结出一些经验,求教于方家。

一、抗日和抗灾:邓小平在太行区开展群众工作的指向

从1940年以后,日军对太行区的“清乡”、“蚕食”、“扫荡”和“清剿”越来越频繁,并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据有关资料显示,1940年末,日军在扫荡太行区与太岳区时,下过一道命令:“这次作战,与过去完全相异,乃是在于求得完全歼灭八路军及八路军根据地。凡是敌人地域内的人,不问男女老幼,应全部杀死;所有房屋,应一律烧毁;所有粮袜,其不能搬运的,亦一律烧毁;锅碗要一律打碎,井要一律埋死或下毒。”①左禄:《侵华日军大屠杀实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80页。因此,“从平原到山地,没有不被摧毁的村庄,没有不被抢掠的村庄”②《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650页。,很多地方成为“无人区”。面对日军残暴行迹,抗日救亡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民意所向,抗战胜利

1937年9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十八集团军军委分会训令,第一条就是“立即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广泛的开展游击战争,使敌陷入我群众和游击战争的周困中,断绝其后方运输,增加敌人之恐慌和疲惫,分散敌人兵力。只有这样才便利于主力打击敌人,以致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59页。。1938年5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页。邓小平在坚决服从中央军委的命令和认真领会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精神的前提下,对抗日战争如何取得胜利,以及人民群众与抗战胜利的关系有所思考。

邓小平善于分析民意的走向。193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第七十二期刊登邓小平所著《在敌后方的两个路线》一文,文章指出:“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不是技术,而是人力。如果轻视民意,压迫民众,就不可能依靠民众的力量来克服抗战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困难,也就说不上抗战的胜利,而且可能把民众逼到敌人方面去,给敌人以很大的便利。”①《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219、338、334、134-135页。1941年4月28日,《党的生活》第三十六、三十七期合刊刊登了邓小平的《反对麻木,打开太行区严重局面》一文,文章指出:“群众一般感觉到军队、政府无力量,不能保障他们,失望情绪大大发展起来。邢西群众大吃大喝,二分区群众大用大赌,有些村干部把春耕贷款拿去吃喝嫖赌,都是‘得过且过'的失望表现,也是敌人腐蚀民族的成绩”;“只要我们军队一活动,不断地打击敌人,军队、政府处处关切他们,他们就马上起来积极参加斗争了。”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219、338、334、134-135页。这篇文章向我们指出,民意是要靠我们军队、政府去争取的,靠不断战胜敌人,靠保障人民生活获得的。1943年1月2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报告中指出:“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首先是敌占区人民的态度。”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54-55页。此时,邓小平对开展群众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不满足于人民对我方的中立,因为中立也是便利了敌人。

(二)武装群众,打垮敌人

敌强我弱,决定了我们不能单枪匹马的战斗。我党曾电告过国民党必须要武装群众来有效击垮敌人。1938年3月25日,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电中提出八条建议,其中第六条:“首先用最大力量普遍组织民众的自卫队,联庄队,游击队,对民众自动武装起来的各种武装队伍,及全民众的原始武装组织,应给以各方面的援助与指导,提高他们的政治认识与军事技术。”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83页。可是,国民党一意孤行,甚至还搞摩擦,破坏团结。

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就指出:“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1937年11月27日,彭德怀在《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几个先决问题》一文中指出:“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要想抵抗帝国主义的军事进攻,广泛地发动游击战争,应成为整个战争的重要部分。”⑥《彭德怀军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此后,还提出了建设民兵的三个原则:生产与战斗结合,反对游荡、脱离生产;一定在支部领导下;加强政治、军事教育,特别是政治教育。⑦《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219、338、334、134-135页。邓小平深刻领会上级精神,并结合太行区实际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思想。1943年2月20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讲到:“在群众运动的基础上,加强人民武装建设,尤其是民兵建设工作”;“彭德怀提出建设民兵的三个原则,应切实研究和执行”;“对民兵的军事教育,应着重于现有新旧武器的使用和适合于现实战术的实地演习,反对形式主义”。⑧《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219、338、334、134-135页。可见,探索更加具体了。

在邓小平看来,武装群众,还需要配合游击战争来进行对敌斗争。1940年12月25日出版的《党的生活》第二十六、二十七期合刊里刊登邓小平的文章,文章指出:“发展广泛的群众游击战争,用普遍而有力的游击战争去扩大根据地,缩小敌占区,用普遍而有力的游击战争去消耗、疲惫和削弱敌人,去配合正规军,反对敌人的连续‘扫荡',去打击敌人对根据地的摧毁政策。”⑨《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219、338、334、134-135页。到1943年1月26日,邓小平论及敌占区的组织工作与政策运用时,特别指出正规军与群众游击如何配合问题,指出:“敌占区游击战争的坚持,必须由以八路军名义出现的游击队(不管是派出的或是由本身生长的)与当地群众小型武装相结合,缺乏哪一方面都会显得没有力量。没有以八路军名义出现的武装,就不能起欺骗敌人、迷惑敌人的作用,没有本地的群众武装,也会使基干游击队‘裸体跳舞'而终于不能存在。”⑩《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54-55页。

武装群众,大力发展群众游击战争,就是在大力争取民意,是在打击日军中争取民意。正如邓小平所说:“在七年半的时间里,我们太行区的军队打了两万多次仗(许多小小的仗还不算),民兵打了二万八千多次仗,普遍的人民的英勇斗争更是无法统计”;成绩卓著“是我们七、八分区和边沿地区军民结合努力的成果”。①《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06、20页。

从邓小平在回忆七军工作错误时提到“过去七军的中心错误是处处以军事为中心来决定一切问题,不是以群众为中心来决定一切问题的错误路线”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06、20页。,到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对民意的重视以及群众游击战争等问题的思考,我们发现邓小平关于抗战时期群众工作的开展已经有了深邃的思考。

(三)自己动手,抗灾自救

抗战是太行区头等重要的大事,抗灾同样也是太行区不可忽视的大事。抗战时期,太行区灾情接踵而来。1939年的水灾,1940至1943年的旱灾和因旱灾引发的蝗灾、瘟疫,尤其是1943年的旱灾特别严重,堪称百年一遇的特大灾荒。1944年,未绝的蝗灾又在危害太行区的良田,到1944年9月下旬为止,太行区受到6起飞蝗群袭击,受灾面积“约3 000平方公里,为太行区县单位的46%”③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财政经济建设》(上),《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灾害造成了数以万计的灾民,仅太行区的左权、偏城、涉县、潞城、平顺等县,灾民即达35万以上。④《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卷》(二),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160-161页。瘟疫的流行造成了死亡率的不断上升。仅1944年左权县为例,死于瘟疫疾病的人数,“为总数的69%”⑤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料》,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抗灾成为邓小平领导下太行区共产党人做群众工作的重要任务。

1.救灾渡荒,实行奖励。太行区首先对灾区减免公粮和对灾民发放赈济粮款。仅1943和1944年两年减免公粮140500石,⑥谢志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太行革命根据地救济灾荒工作述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仅1942年,拨出救济粮560万斤,还通过贸易从西部非灾区购粮并调剂供应东部灾区的粮食达4600万斤。⑦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简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针对水灾、旱灾肆掠,太行区组织灾民修渠、开坎,以工代赈。仅1943年,府组织灾民开挖水渠14条,增加水浇地万余亩。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回忆邓小平》(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7-58页。以工代赈方面收效巨大。例如太行区在运粮中实施以工代赈,使灾民除吃用外,每人每日可剩余半斤到1斤小米,仅此一项,灾民可得粮食525万余斤,可供5300人食用3个月。⑨谢志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太行革命根据地救济灾荒工作述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奖励能激发正能量。针对蝗灾,1944年,太行区出台扑灭蝗虫暂行奖励办法,仅太行区10个县统计,打死蝗虫1 825万斤,挖蝗卵蝗蝻11万斤。边区政府发放打蝗奖励粮和挖蝗卵兑换粮达1 000万斤。⑩刘建生、刘鹏生:《山西近代经济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921页。在奖励生产方面,太行区政府颁布春耕奖励法,以县为单位举行竞赛,选举劳动英雄。⑪《边区颁布春耕奖励法》,《太岳日报》1942年5月9日。在奖励节约方面,1944年4月1日,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公布了滕代远、杨立三制定的《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 (简称《滕杨方案》),明确规定了集体单位和个人生产节约奖励与分红原则,集体生产和节约所得以“二八分红”为原则。

2.组织起来,生产自救。抗战初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就提出了“自给自足、自力更生”。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无例外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大军。”⑫《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28页。1943年7月2日,邓小平发表的《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中指出:“除了部分的社会互济之外,基本上是靠生产。”⑬《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页。1944年8月12日,中共中央给豫鄂区党委关于克服财政困难和生产自救问题的指示中,肯定了太行区救灾经验,指出“关于灾荒问题,应坚决实行生产自救的基本方针,应提出生产救灾,大家互助,渡过难关,政府以一切方法保证不饿死肯自救的人等口号去动员组织党内外的群众进行生产自救”⑭《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四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页。。有资料表明,1943年秋,在太行区,仅一、五、六专区就抢种、补种荞麦、萝卜等作物15万多亩,解决了当地近半年的民食,成为度过1943年“严重灾荒的一个决定环节”⑮《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卷》(二),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160-161页。。

3.精兵简政,厉行节约。1943年9月21日,邓小平在晋冀鲁豫边区和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部联合召开的生产动员会议上指出:“减轻人民对我们的负担,从两方面着手。第一,精兵简政,减少脱离生产的人员。第二,机关、部队本身生产节约,反贪污浪费,自己解决部分经费。”①《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1、44-47、331、170页。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太行区精兵简政和厉行节约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精兵简政方面,据统计,一二九师共裁减151个单位,6650人,保留269个单位,20047人。其中师直由29个单位整编为12个单位,人员由2627人整编为1163人。②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政权建设》,《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四),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在厉行节约方面,仅1942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区节约1261700多斤小米,其中边区一级党政军民直属单位节约了39980余斤。③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页。

抗日和抗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对太行区群众工作探索的航向标。毛泽东明确的指出:“打仗的军队,我们有八路军新四军;这支军队也要当两支用,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我们有了这两支军队,我们的军队有了这两套本领,再加上做群众工作一项本领,那末,我们就可以克服困难,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28页。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军队不但要帮助人民生产,还要同民兵一块保护人民的耕种收割,这正是军民能够打成一片的理由,也正是我们军队之所以被称为人民子弟兵的理由。”⑤《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0-81、9、10页。

二、民主和教育:邓小平在太行区开展群众工作的基石

开展群众工作是否顺利、是否有效,与群众是否真心实意的拥护密切相关。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在太行区开展群众工作的历史,正是体现如何争取群众的拥护的历史。我们从邓小平在太行区进行群众工作探索中可以发现,民主和教育是邓小平十分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可以说,民主和教育是邓小平在太行区开展群众工作的基石。

(一)民主是争取群众的好工具

1.反对“一纸命令”,倡导群众自觉。首先,民主能激发群众自觉。1939年1月27日,邓小平在冀南抗日根据地一次党内会议上指出:“通过各阶层来做,不限在一纸命令,用民主的方式解决”;提倡“大众的民主主义的作风,即面向群众,面向下级,尊重人家意见,切实解决困难”。⑥《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1、44-47、331、170页。1941年4月15日,《党的生活》刊登邓小平的《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指出“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问题”,政权中党的优势“依靠于我党主张的正确,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拥护、所信赖的政治声望中去取得”⑦《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0-81、9、10页。。我们可以看到,“一纸命令”并不代表主张的正确,只有主张更加接近群众,才能使群众更加相信我们党。1943年2月20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惟有发扬民主精神和实质,才能达到充分发动群众的目的,才能实现群众自觉自动起来为自身政治经济利益而斗争的目的,也才能巩固群众的发动和群众的组织。”⑧《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1、44-47、331、170页。其次,民主要在政权中得到体现才能更好地激发群众自觉。1941年3月16日,邓小平受中国共产党北方局委托,向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第二次行政会议,提议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邓小平在提议中指出:“除了汉奸、亲日派和反共反民主的人以外,一切抗日党派抗日人士,都有参加抗日民主政权之权利。”⑨《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1、44-47、331、170页。临时参议会是三三制政权形式,是边区最高权力机关,是当时人民民主得到实现的最好载体之一。

2.反对“包办”,主张群众选举。1939年9月27日,中央对冀察晋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工作中还存在的强迫命令方式应纠正。”⑩《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二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191页。邓小平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中批评:“以为党员包办就是绝对优势,不了解真正的优势要表现在群众拥护上。”⑪《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0-81、9、10页。1939年11月1日,《中央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对群众选举有更深刻的认识,决定指出:“在政治改革方面,必须实行民选制度,凡一切阻碍民众运动发展的人首先是地主阶级,必须在群众拥护的基础上,有步骤的排除于各级政府机关之外,而采取孤立他们的政策。只有工人农民抗日知识分子,及不阻碍群众运动的人才能加入政府办事。”⑫《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二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191页。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党对群众选举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领导、有计划的。正因为邓小平深入领会中央决定精神,所以,太行区群众运动风生水起。以邓小平在总结冀南民众运动和点评冀南政府为例,他指出:“是由于这些救亡组织不是形式的官僚主义的机关,而是由群众自愿加入的组织,由群众选举出他们自己信仰的人来当他们的领导者,许多工作都经过了群众的讨论与决议。在这样的民主方式下,更加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与这些组织的效能。”①《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8、73、45页。“冀南政府是民主的,一方面因为行政人员是人民选举的,政府的一切施政,都顾及民众的利害;另一方面是因为民众有了自己的组织,经过这些组织可以经常向政府提出人民的意见,以供政府之采择。人民与政府有了密切的联系,所以他们更加信赖政府,政府的政令也更易推行。”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8、73、45页。

此外,邓小平领导的太行区以民主的方式培养群众领袖。1939年1月27日,邓小平在冀南抗日根据地一次党内会议上指出:“培养群众领袖,对党与非党的领袖都要爱护。”③《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8、73、45页。1943年7月1日,在晋冀豫区党委发布的《群众工作指示》中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群众领袖”④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编:《群众运动》,《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七),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把劳动英雄培养成群众领袖,来团结群众、影响群众、教育群众。

(二)生产、抗战教育是主流

民主和教育在群众工作中占居显著地位。教育是对民主的一种弘扬和传播,使群众更好的运用民主和争取更多的民主。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十分重视教育。1943年1月25日,毛泽东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敌后各根据地的中心工作是战争、经济与教育三项。1943年7月2日,邓小平在引述毛泽东讲话时,把“中心工作是战争、经济、教育”改为“战争、生产、教育,是敌后的三大任务”。“生产正所以保障战争的胜利,教育则为战争、生产而服务,把三者密切地结合起来,就是不可战胜的力量。”⑤《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3、80-81、80页。

1.抗战时期,群众的抗战教育成为太行区群众教育的主流。一是文化识字教育是群众抗战教育的基础。1939年9月29日,中央给太行区指示中指出:“人民的文化识字教育,应有系统的有计划的正式的进行,因为文化识字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党在小学教员中的工作必须加强。”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二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192页。太行区的成人教育在1940年以后得到发展,到1945年,已有冬学、民校已达1.5万所,平均每个行政村有2所,学员达到105万人,⑦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0页。占全区人口的五分之一。1939年11月1日,《中央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他们,领导他们改良生活,发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克服投降反共危险具有最后决定的意义。”⑧《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二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192页。实际上,早在1938年1月12日,在邓小平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时,就提出:“运用了各种宣传的武器—戏剧、歌曲、壁报、群众大会、小的飞行演讲、个别谈话等等方法,向群众说明目前形势和生路,揭露敌人的残暴。经过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后,民众的抗日热情很快地激发起来,自动加入军队的踊跃,是远远超过强征的效果。”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3、80-81、80页。时隔一年后,邓小平对群众教育宣传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1939年3月10日,他在冀南区党委、军区和行署召开的干部大会上对群众教育宣传工作提出了七个要点,着重分析了要向群众宣传、解释我们要用运动游击战战胜敌人;民众要供给军队吃饭,军队才能英勇杀敌,饿着肚子是不能作战的;告诉群众做什么工作,如组织自卫队,站岗放哨,破路藏粮,参加游击队;宣传敌人的残暴和我们的胜利等,并提出成立武装宣传队,宣传与组织群众,摧毁伪组织,提高群众信心。

2.群众的生产教育也成为太行区群众教育的主流。第一,领导干部以身示范,成为群众生产教育的典型教材。1943年7月2日,《解放日报》刊登邓小平的《太行区的经济建设》,文中指出:“我们的军队和政民干部,在灾荒严重的区域,成了生产的主力军,专员、县长、司令员、政治委员都亲率干部战士去帮助灾民种地,更给了灾民以很大鼓舞。”⑩《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3、80-81、80页。第二,生产教育十分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邓小平在《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中还指出:“我们发动人民的生产热忱,反对懒汉,组织劳动力并实行调剂,改良种子,解决牲畜农具的需要,发动儿童拾粪,号召妇女参加生产,调节租佃关系和主雇关系,以及发动植树、修渠、打井、造水车等事业,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非常具体的工作。”⑪《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3、80-81、80页。第三,树立劳动英雄,善于运用榜样进行生产教育。1941年5月12日,《太岳日报》在头版设立“春耕线上劳动英雄榜”专栏,率先表彰了包括妇女、村支书、儿童在内的五位劳动英雄。⑫《春耕线上劳动英雄榜》,《太岳日报》1941年5月12日。从1943年起,各区县纷纷树立典型劳动英雄,以运动的形式发动群众学习。1944年11月21日,太行区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简称“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召开。大会选出全区杀敌英雄三十一名,劳动英雄三十九名,对他们的英雄事迹进行宣传,有的还被编成戏剧,如《李马保》、《郝二蛮》等,使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和鼓舞。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编:《群众运动》,《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七),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0页。邓小平在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上特别指出,“实行吴满有方向,就是在实行贫的变富,富的更富的方向”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12、91页。。为进一步开展群众生产教育提供正确的指导。

民主调动了群众抗战、抗灾的积极性,使群众由自发向自觉转变。教育启发了群众的民主意识,在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疏导群众情绪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主和教育的紧密结合,正是抗战时期邓小平在太行区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基石。正如邓小平所说:“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这是一个浅近的真理。离开民众,坚持敌后抗战是不可能的。”③《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12、91页。民主正是得民心,教育正是得民意。

三、规律和制度:邓小平在太行区开展群众工作的方略

善于把握群众运动和群众工作的规律,并以制度对群众工作加以规范,是邓小平在太行区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经验之一。我们查阅有关文献,发现邓小平对太行区开展群众工作的规律的把握十分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地是群众运动规律产生的土壤

武装、政权、群众组织和党等四种力量的联系与配合,根据地才有发展,群众工作才更有效。邓小平关于四种力量配合来开展群众运动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一文中。该文深刻阐明了四种力量是如何联系与配合的,为了不在陈述中改变邓小平对四种力量联系与配合的原意,我们认为有必要大量引用原文:“根据地的党的责任是要善于掌握几种力量的联系与配合,根据不同条件去决定自己注意的中心方向,在解决这一中心工作时要求得其他工作的配合。武装力量的责任是保卫根据地,保卫革命政权,保卫人民利益,建立党而又服从党的政治领导,建立革命政权而又服从政府的革命法令,参加群众工作,发动群众,而又为群众所帮助、所监督。政权的责任是服从于党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的领导,扶植群众运动和照顾基本群众利益,巩固统一战线,爱护军队和解决军队的供给、补充。群众团体的责任是在党的政治领导之下,独立地去进行发动、组织与教育群众的工作,把群众的认识提高到政治斗争武装斗争阶段,使群众形成一个自觉自为的阶级力量,去与地主资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而又巩固统一战线,诱导群众执行政府的革命法令,号召群众参加与拥护革命军队并把自己武装起来加入民兵。”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6、67-68、55页。根据地建设中的四种力量都与群众息息相关,并引出群众运动的规律,即“第一是发动群众,在发动群众中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第二是在发动群众之后,立即注意整理与健全群众组织生活;第三是在发动与组织群众中注意群众的政治教育,在发动与组织任务完成之后,应将重心转入教育群众,把群众运动提高到民主政治和武装斗争的阶段,使群众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力量,去参加统一战线,去参加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以巩固既得的政治经济权利;第四是把群众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约束于统一战线范围之内。”⑤《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6、67-68、55页。

(二)不同地区群众工作的任务有所不同

中央对不同区域提出了不同的群众工作任务,给邓小平探索不同地区群众工作的任务不同提供了指引。1939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用全力研究指导下级直至支部如何在当地进行工人、农民与小资产阶级的群众工作;在八路军、新四军活动区域,必须实行激进的有利于广大抗日民众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在此基础上,1943年1月26日,邓小平在《敌占区的组织工作与政策运用》一文中指出:“敌占区游击战争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人民利益,减轻人民(特别是本区本村人民)对敌的经济和劳役负担,特别是保护壮丁粮食不被敌人捉去抢去,打乱敌人的统治秩序,阻止敌伪对人民的摧残,维系人心,打击敌伪的特务奸细活动,并在十分有把握不暴露自己的条件下,打击小股敌伪,以达成在敌占区坚持斗争和积蓄力量的目的。”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6、67-68、55页。1943年2月20日,邓小平在《新形势下的工作任务》一文中直接提出不同地区不同的群众工作任务,详细地指出:“在群众尚未发动的区域,迅即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其主要内容是:按资产及收入多少规定纳税的比例,除少数最贫困者免税外,其余的人均须按照比例纳税,但最高不超过每人全年收入的百分之三十至三十五)等法令,发动群众争取经济政治权利的斗争,从斗争中大量发展群众组织,不应畏首畏尾,延误时机。在群众尚未充分发动的区域,应继续充分发动,深入检查土地政策、劳动政策等等的执行程度,制止封建残余势力的任何翻案复辟的企图,同时加紧巩固群众组织,健全各个群众组织的内部生活。在群众工作已深入的地区,应特别着重民主建设、生产建设、文化教育建设、人民武装建设,使广大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都提高一步。”①《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332-333页。“在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则应以发动群众,团结各阶层一直对敌,减轻人民对敌负担,保存民族力量,为一切工作的主要出发点。……在冀南的少数基本区,则应抓住此宝贵时机,实行减租减息、雇工增资等法令,但不能像山地那样采取较硬性的方式,而应以说服调解为主,只有对个别过于顽固的分子才采取斗争方式。在封建势力(土匪、民团、局子)统治的区域,目前不是在那些地方发动减租减息斗争,而应以扩大中日矛盾,扩大统一战线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332-333页。

(三)以制度规范群众工作的开展

一是公布施政纲领,取信于民。1940年8月30日公布《中共晋察冀边委目前施政纲领》,纲领总计20条,涉及到群众武装、群众民主、群众生产、群众教育等方面。二是颁布法令,公信于民。例如1940年5月2日,山西省第三区行政专署公布的《保障人民权利暂行条例》。主要内容是:保障一切抗日人民利益和生命财产之安全;一切抗日人民有抗日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自由。三是建章立制,推动群众工作开展。为进一步落实中央提出的精兵简政,一二九师研究出台了《一二九师关于实施精兵简政的命令》及《一二九师部队编制表》。1942年9月7日,毛泽东在《解放日报》社论里写下《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指出:“晋冀鲁豫边区的领导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做出了精兵简政的模范例子。”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80、899、1004页。为消灭蝗虫,太行区出台扑灭蝗虫暂行奖励办法,对奖励的标准、对象、奖金(粮食)决定和发给办法都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还有为鼓励生产,太行边区政府颁布春耕奖励法等。

有必要指出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所写的决定中就对群众工作进行了理论总结,即“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80、899、1004页。。这一理论总结和重要论断对邓小平总结太行区群众工作的规律和制定相关制度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启示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80、899、1004页。邓小平深刻领会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抗战的基本精神,在太行区进行着有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群众工作。我们考察邓小平在太行山开展群众工作的探索,获得三点重要启示:

第一,开展群众工作的主心在于获得群众拥护。我们要获得的群众拥护是真心实意的拥护,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拥护,而不是屈于权力和武力等压力的拥护。获得群众拥护,靠的是党的正确主张,靠的是党员干部垂先示范,靠的是发扬民主与群众推心置腹,靠的是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群众拥护,我们才能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第二,开展群众工作的重心在于关心群众利益。群众生产、群众生活和群众利益,都是我们开展群众工作必须正视的问题。群众利益与党的事业是息息相关的。只有认真关心群众利益,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心工作。不论是革命、抗战,还是建设、改革,群众利益的实现才会有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我们不能有以牺牲群众利益来换得短期发展的“近视病”,更不能有抢夺群众利益满足一小部分人或一些集团私利的“急性病”。关心群众利益,帮助群众获得利益,我们的事业才会长盛不衰。

第三,开展群众工作的中心在于激发群众自觉。党的主张再正确,党员干部的能力再强,如果没有激发群众自觉,采用“包办”、“干涉”等办法,都是白费的。只有使群众真正明白党的正确主张,明白我们干的事业是什么,群众应该做一些什么,怎么做等,有群众自觉才会有群众创造,才会使党的事业健康发展。激发群众自觉,靠的是民主政治的有序开展,靠的是宣传教育工作的有针对性,靠的是党员干部身先士卒。

责任编辑:宋雪玲

作者刘意,男,中共韶关市委党校副教授(韶关512026)。

猜你喜欢

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群众
主题类图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多让群众咧嘴笑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北京,北京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钱学森年谱》百万字记录98年辉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