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环境问题的多维治理

2015-07-29黄建安

观察与思考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类环境

□黄建安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已成为化学需氧量排放、碳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全球第一的国家,环境资源状况恶化的态势仍在继续。事实证明,非物质经济的到来,和单纯的技术改善,并不能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要彻底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思路不能仅仅停留于技术层面,必须走多维治理的道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一、政治层面必须加强全球合作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所处的客观时空环境。全球化既有好处,也有坏处。现代性全球扩张,带来全球性的环境恶化问题,就是其负面后果之一。西方的现代性,是以主客二分作为哲学基础的,它通过现代技术这种促逼机制把自然视为人类征服、掠夺的对象。资本主义现代性从一开始就是与大规模的环境破坏相联系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全球环境破坏的历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扩张过程中,不仅破坏本国的环境,而且通过大肆消耗掠夺资源,输出发展主义观念及以此为基础的结构调整方案,转移污染产业等,破坏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

当前的全球化,就其本质而言,是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资本占据了统治地位,它所拥有的集中领导、调节价格和盈利的能力及其经营活动的计划性,改变了市场的竞争性质。”①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塞格拉斯主编:《全球化与世界体系》(上册),白凤森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一些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机会,把在本国备受谴责的钢铁、化工、纺织等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掠夺其资源和能源,并对其环境造成了重大污染。

目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有学者预测:如果人类仅仅依靠2011年6月作出的国家自愿承诺,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那么到2052年时,“洪涝灾害、极端天气和虫害会更多。海平面会上升0.3米,夏季北冰洋将成为一片汪洋,而新的天气状况对农民和度假者都有影响。各类生态系统会向南北两极移动数百公里,或向山顶移动数百米。酸性海水会影响贝壳类生物。许多物种将会灭绝。”②[挪威]乔根·兰德斯:《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秦雪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51页。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大气和洋流的全球流动,使得全球环境和气候息息相关,任何国家都很难隔岸观火,在全球环境问题面前独善其身。既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全球化的,环境问题的治理也需要全球各国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加强全球合作和共同行动。

近代工业革命200年来,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发达国家应当对历史负责,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无视历史责任,无视人均排放和各国的发展水平,无视国际转移排放的问题,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承担相同的责任,无疑是不公正的、不合理的。

然而,现实是美国政府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拒绝签订《京都议定书》,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当前在环境治理上的作用还比较有限,民族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将在国际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此,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从根本上讲,打造一个更加多极化的世界,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将更加有利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二、经济层面必须超越资本的逻辑

当前,世界正处于信息经济或者说后工业经济时代,非物质经济在经济生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非物质经济是以知识、信息、情感和交际活动作为生产内容的,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非物质经济使得生态环境问题彻底迎刃而解了。信息技术和非物质劳动是“对生态灾难威胁的真正的资本主义的回应,一个瞄向未来的反应”①Michael Hardtand Antonio Negri,Empir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P.272.。“在信息技术的支配下,制造业能在大体上变得既有效率又干净。新的废物处理方式的前景也十分看好。按照新的生态思想,‘废物’一词以后将是多余的概念。生产中使用的一切东西都可以回收,废物处理可以增加利润,而不是减低利润。”②[英]威尔·赫顿、安东尼·吉登斯编:《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达魏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1页。

这种观点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楚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非物质化的假设认为,资本主义正朝着‘失重的社会’方向发展。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能源效率的提高和新经济的增长,会与通过利用能源向环境倾倒废料形成的经济增长‘脱钩’,减小每单位货币GDP增长的环境影响。”③[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5页。然而,他们忽视了,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始终伴随着经济规模的膨胀,所以也始终促使着环境在不断恶化。“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高并不必然减少能源消费,它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消耗,会加速资源枯竭的速度”,这就是所谓的杰文斯悖论。

实际上,非物质经济并非不消耗物质资源,非物质经济并非没有污染,非物质经济也没有打破杰文斯悖论。非物质经济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渗透只是一种知识、技术“包装”,只是对生产活动的某些环节的智能化而已,它仍然需要消耗资源、能源,排放废物,存在着环境污染的可能。如电子污染问题在当今世界日益严峻。支撑全球通讯的电力大多由核能和矿物燃料燃烧产生,这些能源发电后的副产品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海洋。与某些预测相反,计算机在实践上倾向于增加而非减少纸的使用,因此增加了对森林的压力。④陈志刚:《非物质经济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毋庸置疑,在生产不持续扩大的情况下,技术的提高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有促进作用。但是,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很多污染问题,就技术来说已经不成问题,如太阳能的使用。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技术的推广和污染产业的控制被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所遏制。⑤如环保技术的改进和广泛应用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强资源能源利用率,但在很多国家,技术的开发、使用是受资本控制的,遵循着资本的逻辑,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往往因为利润甚微和增加成本而不受重视。而且,生产技术革新的速度总是超出环保技术革新的速度。技术革新总是推动了生产的不断扩张,也必然带来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的扩大。所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指出:“将可持续发展仅局限于我们是否能在现有生产框架内开发出更高效率的技术是毫无意义的,这就好像把我们整个生产体制连同其非理性、浪费和剥削进行了‘升级’而已。”⑥[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5页。参与撰写《增长的极限》的罗马俱乐部成员、挪威学者乔根·兰德斯也指出,在《增长的极限》出版以后直到40年后的今天,虽然出现了很多技术变革,可是,“我们还没有见到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的迹象。人类仍然牢牢地处于‘过冲’状态下(世界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达到海洋和森林吸收量的两倍),我们也逐渐可以辨认出即将来临的生态系统遭到全面破坏的早期迹象——这一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大量生态服务是人类必须依赖的”①[挪威]乔根·兰德斯:《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秦雪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5、79页。。

因此,要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不能仅仅依靠技术,还需要调整社会经济制度本身。要打破现在仍然适用的杰文斯悖论,与环境建立可持续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必须超越资本的逻辑,必须“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改造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社会的支配力量不是追逐利润而是满足人民的真正需要和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②[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96、16页。。

三、社会层面必须摈弃发展主义政策

由于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需要的无限性,仅仅超越资本的逻辑,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过度的生产消费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的那个时代,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所以他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比较乐观,并对人类理性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认为只要超越了资本主义,环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并且设想共产主义社会中达到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当前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口的极度膨胀对我们的发展模式的制约显然远远超出了马克思的想象,也需要我们对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图景保持冷静。实际上,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以前的苏联,还是中国,同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一样,在创造工业化奇迹的同时,也出现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在全球资源有限、濒临耗竭和人口过多的情况下,无休止地扩张经济,倡导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浪费资源,等待人类的只能是灭顶之灾。因此,要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还必须摒弃发展主义的社会政策,改变对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追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主义关注经济增长(特别是以GDP和人均收入为主要指标的增长)和财富积累(尤其是以财政、税收和总产量为主要标志的积累)。支撑发展主义理念的是源自启蒙时代的线性进步观和历史阶段论。这种发展模式忽视了社会和环境成本,致使要么“发展不起来”,要么“有增长没发展”,要么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发展不可持续。发展主义不是一种包容性强而是排斥性强的丛林竞争游戏,它既没有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也没有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反而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发展主义满足的是极少数利益集团的发展需要,而让大部分人去承担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的灾难性后果。发展主义所到之处,自然物就变成了发展主义体制和话语下的“资源”,并在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本土的或全球的资本—技术的依附关系,越来越集中到了各种权势集团和资本集团的手中。冷战结束以后,发展主义最为风行的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是世界公认的生态环境最为恶化的地区;在发展主义最受尊奉的20世纪90年代,也是全球臭氧层破坏、酸雨增多、海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时代。

生产的不断扩张是维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前提。“有证据表明,生活在经济发达国家中的许多人患有‘发展疲劳症’,而且有更多的证据表明,人们普遍意识到,无休止的经济增长并没有价值,除非它能积极地改进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相反,“经济增速放缓会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感受经济对自然造成的伤害,并预备补救措施。我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将学习到的经验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法,以避免对自然的伤害——并挽回过去犯下的错误”④[挪威]乔根·兰德斯:《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秦雪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5、79页。。

四、文化层面必须批判消费主义观念

发达国家不可持续的高消费的物质生活方式,也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发达国家不但自己提倡高消费、超前消费,而且还通过文化输出(如好莱坞电影)和跨国公司将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推广到发展中国家,使消费享乐主义不断地向全球蔓延。由于消费主义的鼓吹,不合理的消费欲望被体制和体制下的机构(大量的广告公司)不断制造和再生出来,其代价就是导致生态的破坏、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问题的更加恶化。在消费主义和利润动机的强烈刺激下,“通过大量研发生产各种毫无价值的商品,鼓励各种废物的产生,只一年之内,工业国家年资源投入的一半到四分之三就作为废物排入环境”⑤[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96、16页。。

而受西方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野蛮消费、资源浪费现象。就拿餐饮消费来说,有数据显示,“我国餐饮消费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88年全国餐饮消费大约360亿元,2008年增至1.6万亿元(规模以上餐馆消费统计),2010年达2.3万亿~2.5万亿元”,“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可养活约2.5亿人,折合粮食约800亿公斤,相当于我们粮食总产量的15%”。①《全国每年浪费的食物可养活约2.5亿人》,《中国青年报》2013年5月26日。

因此,要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还必须对这种不可持续的消费主义观念进行批判,进而倡导一种在环境与生态意义上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并不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准,而是使人们适当地放弃消费个人主义以便更能与环境和谐相处。②王宁:《消费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4页。

五、科技层面必须关注技术的人道化使用

环境问题,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它有可能是意料之中的产物,也有可能是意料之外的产物。对于前者,应对的办法是提高生态意识,而应对后者则需要对人类理性保持警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认识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非至上性。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虽然相比古人,我们关于自然界的知识高度丰富,但是,我们未知的东西也许比我们已知的东西还更多、更大、更广。在很多方面、许多领域,我们依然对自然界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所以,我们对于我们的理性知识及其所指导的技术和实践活动,过于自信、傲慢无知必然带来难以意料的后果。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干预越深,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往往越严重。技术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在极大地提高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可能使得这种意料之外的后果更加严重。所以,英国学者吉登斯甚至认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人类行为不可预料的后果,而且是技术活动的外部影响的产物,是对人类理性能力过于自信造成的,并因为人类对技术的崇拜而加剧。为了避免不可逆转的破坏影响,人类必须摒弃无限制的科技发展逻辑和科技万能的观念,而关注“技术的人道化”使用,从价值理性的角度而不仅仅是工具理性的角度研发、使用技术。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页。

在当今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须臾离不开科学技术,我们不能返回到新石器时代。强调技术风险,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简单地拒斥技术,倡导反科学主义观念,相反,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知识和人类生命的尊重,关注技术的人道化问题。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因为改变了生物最核心的内在,它与一般的技术活动改变生物的外在形态相比,对自然改变得更深,风险也更大。所以,对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一方面要鼓励大胆研究,另一方面,对其运用,要谨慎小心。人类的身体不同于小白鼠,在小白鼠试验中无害的未必适合于人类。而且,对人类来说,转基因食品的实践效果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甚至几代人才能明显地看到、检验出来。

鉴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奢望在某个时刻能够解开自然万物的所有密码,并随心所欲地进行干预。人类在大胆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必须对自然保持着敬畏之心,不能野蛮地干涉自然。也许我们的无知、傲慢、自以为是,会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甚至将人类文明推向毁灭。“我们的文明是可以自我毁灭的——没有人会怀疑。”④[英]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254页。在人类历史上,一些文明古国因为环境恶化而消亡。今天,我们的文明也可能因为环境问题而自我毁灭。“如果得不到遏制,单独气候变化就可以造成无数的人间凄苦。我们无时无刻不仰赖的能源资源的耗尽也能结出如此的苦果。”⑤[英]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254页。谁也不能绝对保证在环境危机的灭顶之灾降临之前,我们还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解决。

总之,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问题,涉及到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利用和分配问题,而这种占有、利用和分配总是在特定的社会体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下发生和展开的。⑥黄平、李陀等:《南山纪要:我们为什么要谈环境—生态?》,《天涯》,2000年第1期。所以,要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绝不能仅仅停留于技术层面,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科技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开创一条生态环境问题的多维治理之路。

猜你喜欢

人类环境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