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之大学生就业篇
2015-07-28韩静
韩静
许多大学生找工作的努力一次次受挫,理想中的工作方向迫于现实的生存压力而改变。专家们指出,与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机会的各类努力相比,正视并调整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更为重要。
2015年“史上最难就业季”,自中央到地方,各种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纷纷出台,而另一方面,各高校的“签约率”数据依然不乐观。今年,高校毕业生的总数达到749万,比去年增加了近22万人。事实上,由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经济景气不断变化而形成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近年来在不断累积。
毕业生压力大
为了找工作,秦珊珊21年来第一次穿高跟鞋,搭配一套特地在学校附近制衣店定制的职业装,“武装”得近乎和所有毕业生一样。清晨6点,她请同样要去赶招聘会的室友郑敏婕帮自己化了一个简易的妆容,拿着打印好的7份简历便匆匆出门了。九点钟,在南方人才市场,还没有到正式开放时间,却早已站满了在此等候的求职者。
精典大厦的户外电子屏幕上,几百家企业的用工信息滚动播出,屏幕的下方还贴出了相应的招聘信息海报,不少穿着职业装的求职者簇拥在大屏幕前。南方人才市场推出的“天天专场招聘会”今年依旧涵盖了“建筑建材、房地产、家具家居类”、“生物医药、化妆品类”等12个专题,平均每场招聘会入场企业都在280家,所提供的对口岗位近4510个, 入场对口应聘人员达3087人次,由此也成为不少求职者的“岗位银行”。
秦珊珊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从今年初开始,她便在网上“疯狂”地投简历,但多数都石沉大海。究其原因,秦珊珊觉得除了竞争多岗位少,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绝大多数企业都希望能找到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即使应届毕业生是名校出身,如果没有工作经验他们依旧很难找到工作。秦珊珊表示,自己在校期间经常参与社会实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现在唯一让她苦恼的是,能否找到既与专业对口自己又喜欢的工作。
事实上,自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突破600万以来,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问题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就呈现出了与日俱增的局面。根据2015年公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今年的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14年的压力水平16.91,与2013年的压力水平18.17相当。
即使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在和社会的初步碰撞中,也是对未来充满焦虑的。调查发现,求职者在入职前后的认知偏重有所不同,入职前看重的是专业技能,入职后看重的则是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西安财经学院新闻专业毕业生王舒告诉《小康》记者,2014年年底开始,她就已经着手找工作,经过严格面试,最终被国内某知名视频运营网站录取,见习时间为半年。“作为初入职场的新人,目前已经开始独立运营一些视频节目的策划与推广,工作渐入正轨。”她也坦言,进入职场后,由于新业务的增多,加上经验不足,随之而来的压力有时让她想“逃离”。
六成大学生愿做“高薪民工”
那么,未就业的应届生是否愿做“高薪民工”?前程无忧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0%的同学表示“愿意接受”,21%的同学认为“可以考虑”,而仅有19%的同学因为转行难、受歧视等原因而选择“不干”。
前程无忧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受就业压力影响,大学生择业观念普遍开始转变,现实意识更为强烈。人力资源专家分析,大学生一旦毕业,就必须面对残酷的生存现实,在“僧多粥少”的就业环境下,降低身价和薪酬,既是选择,同时也反映出择业观念的转变。对此,一位大学生在接受调查时坦白:“别说4000元,谁给我1500元,只要包吃包住,我立马去。”
但是,有专家称,就业难的情况下即使大学生降低期望值,想要做“高薪民工”也并不容易。
“受技能及企业用工的实际需求影响,毕业生还有许多课要填补。”人力资源专家分析,“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企业愿出高薪招聘的工人也多为蓝领技工。他们所掌握的专业技能都是在长年的实践中积累的,亦或是接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而高等学校在实用技术方面目前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高薪民工”的岗位也只能让他们望而却步。
据了解,现在很多企业更偏向于招聘熟练工,处在“用工荒”困境中的企业,并不愿花时间、花精力去培养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不愿招收大学毕业生最主要出于两种顾虑:一是怕大学生不能保证产出效率,二是怕大学生积累了经验就跳槽。
职业规划师吴飞从人力资源的供给面指出,很多应届大学生知识陈旧脱节、工作上手慢、适应能力低和创新能力差等,也是实情。“国内大学生上岗适应期一般在1至1.5年,之后才能独立完成工作,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只需2至3个月,我们是人家的六倍。”他表示,这也是目前部分企业不愿接收应届毕业生的原因。
就业心态需端正
上海市教委举行的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媒体通气会上公布,201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量为17.7万人,截至6月11日,这些学生的就业签约率为62.4%,其中法学专业,无论是研究生、本科生,还是高职高专生,都遭遇了签约率较低的尴尬。
据上海市教委方面介绍,今年校园招聘会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感觉学生不太踊跃。“这是我们一两个月前看到的情形,当时以为学生们对这些岗位不感兴趣。”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说,今年的毕业生给他最大的感受是就业“不为解决生存问题,而为解决人生价值问题”。
而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4年发布的《广州市高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意向报告》显示,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行业的选择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偏重性。在职业选择当中,商业服务、公共事业单位、学校科研单位、金融和计算机等位居前列,而选择农业、运输服务业、旅游和制造业的偏低。其中希望从事商业服务和金融的选择次数占到了35.7%,想进入学校科研单位和公共事业行业的占到了30.1%。相比之下,想从事农业、制造业和运输服务的仅有11.9%。
某金融服务单位招聘人员表示,90后应届毕业生怕累嫌远与无所谓的就业态度也是造成工作难找错觉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强调,专业技能始终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求职者要进入企业并得到重用,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降低自己的可替代性。他建议大学生求职前,还要着重对所选择企业的文化有一些了解,并看自己是否认同该企业文化。同时,企业也会着重测试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对性格开朗、善于交流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比如毕业生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和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我们都会作为考核标准。”
由于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秦珊珊的面试得到很好的效果。第一个心仪的公司第二次面试通知来了,对此,秦珊珊也不敢松懈,她希望能够抓住机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秦珊珊表示,有时候就业要坚持自己所想。
编辑/陈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