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食物银行
2015-07-27王贞虎
王贞虎
从农田生产到食品制造商,再到超市商店餐厅,最后到消费者购买和食用的整个过程当中,大约有50%的食物是被丢弃掉的!现今全世界有无数民间团体和商家,积极配合“抢救食物”,他们被称作食物银行,他们的目的就是竭力阻止食物被丢到垃圾桶。
一般人可能对“剩食”不太能接受,但是食品商家所捐赠的食物,很多其实是安全可食用的,只是因为接近有效期限、标签错误、品牌停产、库存过剩、配方微调或包装损毁等原因被丢。
厨师绿色改革
除了市场,餐馆是另一个糟蹋食物的商业场所。可喜的是,近年来欧美越来越多餐饮业开始有这样的醒觉:餐馆和厨师的任务,不再只是烹煮美食而已。美国芝加哥的厨师格雷克里斯丁便是醒觉者之一。
格雷几年前所经营的格雷克里丁厨房号称“零废弃厨房”,所有进到他厨房的食材和资源,除了吃掉和用掉之外,只有这种处理办法:捐给食物银行、制成堆肥、资源回收,用过的食油也被送去制成生物柴油。总之,没有任何食物和资源会被送到垃圾掩埋场。
格雷还在对员工、食材供应商及顾客们的环保教育上下功夫。他鼓励顾客们酌量点菜、吃光盘中食物;他让员工们亲眼看到累计厨余的庞大数量……
对于有心“转绿”的餐馆,格雷建议他们重新设计菜单,以减少整体食材的浪费:观察和记录,检查剩菜以了解顾客喜好和叫菜模式;删掉冷门菜肴,减少菜单上菜式,重品质过于数量;调整食材,将食材简单化和集中化,以普遍材料取代少用材料;根据厨师们的拿手菜和厨艺来设计菜单。
格雷同时也着力在学校向学生们进行有关“珍惜粮食”等教育。这几年他陆续获得几项环保领域的大奖,例如:被芝加哥全国广播公司选为14位顶尖环保企业家之一。
香港:把它吃光光
香港职工会联盟教育基金在4年前发起的“食德好”食物回收计划,为菜市场卖剩的蔬菜水果找到了更好出路,既减少了食物浪费,又照顾了低收入人士,也保护了环境,可说是一举多得。
每天晚上,“食德好”工作人员推着手推车到富善街菜市场向菜贩收取当天卖不完的菜。蔬果经工作人员筛选处理后再煮成健康餐,为附近低收入群体和失业者提供经济餐,吃过的人都说:“捡来的菜既美味又安全。”
“食德好”还向团体和机构提供“联欢素菜宴”的订餐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后,全部用于维持“食德好”的营运。“食德好”也把多余的蔬菜送到社团和老人院,或腌制成小菜以便保存;至于品质欠佳的食物,他们会送到有机农场做堆肥。整个过程务求把食材用得一干二净、毫不浪费。
在香港,除了“食德好”,非营利机构“惜食堂”也在努力解决剩食的问题。
每年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7个国际商贸展的“亚洲博闻”,参与“惜食堂”的“对抗饥饿、捐出食物”行动,将酒会中未经食用的食物捐出来。这些食物先由会展管理公司的厨师以急冻方法处理,然后由“惜食堂”将食物回收到中央厨房烹制,最后再通过社会福利机构,把温热的爱心便当送给当地低收入家庭及年长者。
另外,百佳连锁超市的30间分店与“惜食堂”合作,将卖剩的蔬果和面包捐出。每晚,在百佳关门前,职员先将食物分类,再把食物搬上“惜食堂”货车。创办“惜食堂”的“小宝慈善基金”行政总监陈女士说,目前约30%的食材是由百佳提供,其余则由另外30多个团体捐赠。“惜食堂”有自己的食品安全专家,以确保食用安全。值得一提的是,“惜食堂”用来装爱心餐的塑胶饭盒,是重复使用的。
无包装商店
美国人每天把约2.5亿公斤的“食品包装”送进垃圾掩埋场!而预先包装好的食品,也迫使消费者购买超过他们所需的量、将过多食物硬塞进他们肚皮、最后再喂饱他们的垃圾桶。
荣获2012年最佳当地商业奖,位于美国德州首府奥斯汀的"In.gredients",是美国第一家以全面“零包装”定位的本土有机商店,获得社区大量顾客支持。在这里,新鲜健康的当季本土食品,以真实面貌展现在顾客面前,不需要靠华而不实的包装来销售。
顾客可以用自己带来的容器,酌量购买食物。顾客在家或在店内先称好容器重量,将重量标示在容器上,然后用容器来装店内蔬果、干粮、油类、清洁剂等等,最后在收银处秤重、减去容器重量,付钱。
中国也在努力
全世界民间团体和企业界都在努力以“永续”方式来减少垃圾,中国也在迎头赶上。如:国内首家成立的由深圳市芳草地社工服务中心运营的以食物利用帮助低保、低残、流浪人群等弱势群体的“食物银行”以及“中国食物银行网”。他们为低保、低残、流浪等弱势群体和经济困难人士提供暂时性的膳食支持,帮助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同时,社工还为他们提供专业的社工支持服务,鼓励其自力更生,帮助他们“自助”。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资源浪费、减少了垃圾产生,并倡导了环保低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