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声机
2015-07-27
Gramophone
2015年05月号
意大利当代作曲家契亚利诺(Salvatore Sciarrino)不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名字。虽然他的音乐同样以“宁静”为标识,但杂志认为他的“宁静”和凯奇的“宁静”有着云泥之别。比如,在契亚利诺与“回忆”主题有关的作品里,1981年的《收音机边的男孩》(Efeho con radio)带领我们回到伯格曼老电影里的童年场景,仿佛重温着在收音机边听披头士或滚石乐队的感觉——这正吻合了契亚利诺的音乐一直追求着的东西:在宁静和声音碎片之间找到那块空白地。“当比凯奇更深入于欧洲传统中时,契亚利诺谙熟于心,如何将宁静作为一场抑扬顿挫的韵律游戏的终结。”
看看这个清单吧:RCA的贝多芬与舒曼、Erato和Pentatone的肖斯塔科维奇、DG的莫扎特与维厄当、Unitel的马勒(DVD)……指挥大家帕沃·雅尔维近年的录音不仅在数量上,也在曲目的广度上让众人叹服。而如若将他带领巴黎管弦乐团在新建的地标性音乐厅里录制的杜迪耶作品也考虑在内——如《变化重复》《仅在一个和弦之上》和《第一交响曲》,那就更为惊人了。雅尔维说:“我已经五十二岁了,但身上的精力还源源不竭,我甚至愿意把三十岁或四十多岁录过的曲目再录一遍,因为指挥本身就是一个与‘经历’二字密切相连的职业。现在,我难以想象自己的前半程路是如何走来的——当真正理解了事物,指挥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
BBC Music
2015年05月号
专栏作者莫里森(Richard Morrison)在刊首发起了一次有趣的探讨:“如果你可以回到过去,最希望回到哪个音乐年代?”他觉得,从2015年倒推两百年的话,1815是个不错的选择——你可以听到贝多芬伟大的《菲岱里奥》,况且首演是在惊心动魄的拿破仑入侵时!但1915年同样具有吸引力,那是近代作曲界群雄割据的盛产期。而如果你回到1615年,可听的选择恐怕就不太多了——除了去吉本斯(Orlando Gibbons)那边上一堂声乐堂课,体会道兰(John Dowland)别样的忧郁以外,只有去刚过世的杰苏阿尔多的墓地拜谒一番了。莫里森最后总结道,其实1715年才是他的梦想时代,他会从威尼斯启程,追随着斯卡拉蒂和维瓦尔第的行程,顺便拜访如晨星般升起的巴赫家族,还有拉莫和亨德尔两人等着他去叩响门环……
穆扎克(Muzak)是什么?恐怕十问九不知吧!原来,在1934年诞生的它基本等同于现在商店、电梯、酒吧、饭店里的助兴音乐。其实穆扎克颇有来头,它的最初功用竟然是帮助工人们在车间里干得更有效率,而工厂音乐播放服务的成本最早是从电费中抽取的!随着时代发展,它选用的音乐类型也层出不穷,从古典(如巴赫的键盘协奏曲)到流行(伯特·巴卡拉克的《我祈祷》)无不尝试过,不过,最终哪一种体现出了最完美的安抚与镇静功效呢?是以反复性与简洁著称的萨蒂先生!想来真是颇有道理,你自己在工作时也可以试一试哟!
罗兰·海耶斯(1887-1976)生于美国乔治亚州,是历史上享有盛名的黑人男高音歌唱家。他不仅在斯托克夫斯基、瓦尔特和克伦佩勒的指挥下演唱过,也是最早推动黑人音乐演唱和出版的先行者,如编辑过重要的灵歌声乐套曲《基督一生》。可是人们想不到,他的辉煌是从极度困苦的早年生涯里挣扎着走来的:他的父亲是不成功的农场主,后猝然离世,母亲曾是奴隶,而他与兄弟依靠交替参加重体力劳作维持学业,有一次甚至差点被杀害。杂志推介了他新问世的传记《一位美国男高音的传奇》,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
也许是巧合,这次《BBC音乐》和《留声机》两本杂志不约而同地为一位特殊的从业者戴维(Alan Davey)留出了篇幅。他现任英国BBC 3台的负责人。在这个最具历史积淀的音乐平台上,戴维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为无数爱乐者的航海起到灯塔般的指引。这两篇特稿提醒了我们:音乐行业不只是艺术家与观众间的事,同样离不开各领域的薪火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