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像袁隆平、屠呦呦那样“化错”

2015-07-27华应龙

人民教育 2015年21期
关键词:史玉柱杂交稻袁隆平

华应龙

曾经流行的理论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对这个理论表示怀疑,他和搭档罗孝和进行了一次“失败”的水稻杂交实验,然而正是对这次“失敗”的深思和坚持,却为人类温饱找到了一条新的通路。

他们种了四分田的杂交水稻,开始时长得特别好,平均比对照组植株高两三寸,多三四个分蘖。罗先生便夸口说,这是“三超杂交稻”,即超父本、超母本、超标准!结果收获的时候,稻谷减产,稻草却增产百分之七十!有人讲风凉话:“人要吃草的话,你们的杂交稻就大有前途了。”也有领导当面质问袁隆平和罗孝和:你们为什么要搞没有理论支撑的杂交稻?罗先生躲在后面不敢说话,因为他知道吹了牛皮。但袁隆平却认真地想了一想,他从这次失败中看到另一点:水稻或许有杂交优势,只不过这次表现到稻草上了。这次失败反而坚定了他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历经磨难,最终他们研究出了稻谷产量巨大的杂交水稻。

借着这一片段,我想和大家分享三点启示——

第一,袁隆平的最大功劳在哪?

我觉得,袁隆平的最大功劳不是把杂交水稻的产量由1变成2,由2变成3……而是从0变成1。从无到有,是质变,是创新。

当时理论界竟然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这让我想起1993年我申报研究《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课题时,负责课题管理的老师诧异地问我:“华校长,大家都是让学生从正确中学习,你怎么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其实,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解对一道题,而是为了做对一个人。如果为了解对一道题,那么从正确中学习就够了;如果为了做对一个人,那么学生从错误中学到的会更多,更有价值。有句话说得非常好:“成功是长叶的时候,而失败是长根的时候。”学生从错误中化育的是学习之根、人生之根。

人生自古谁无“错”,有些错总是要犯的,犯得越早,损失越小。学会如何直面错误,超越错误,更有利于做最好的自己。恩格斯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

第二,袁隆平高明一筹的表现在哪?

我觉得,那一筹就表现在对失败、对错误的看法上。进而,我们可以追问: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在哪儿?读读名人传记,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他们先知先觉,一贯地正确,而是他们对待错误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有一个勇于思索的头脑,有一双善于发现错误中正确的明亮的眼睛。

读完《乔布斯传》,就知道这位被奥巴马誉为“改变世界的人”,也不是一做一个对,他一样有败走麦城的时候,他曾经被踢出过苹果公司。

爱迪生发明灯泡,找灯丝错了一千多次。朋友、搭档纷纷劝说:“不要再尝试了,你已失败了一千多次。”而爱迪生说:“不,我成功了。我成功地知道这1000多种材料都不能做灯丝。”

读过马云的《相信明天》,我们会知道,当下如此风云的人物,当年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差强人意,竟然参加了三次高考,第一次高考数学只得了“1分”。马云给创业者的建议是:“多花时间去听别人怎么失败的,不要花时间去听别人怎么成功的。”

读过《史玉柱传奇》,我们知道:史玉柱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他是一个著名的成功者;从亿万富翁到一无所有,他是一个著名的失败者;再从一无所有到亿万富翁,他是一个著名的东山再起者。“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史玉柱的颁奖词:“第一次,他上演了一个成功的版本,第二次,他演绎了一个失败的案例;这一次,他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并完成了对企业家精神的定义:执着,诚信,勇于承担责任。”史玉柱认为“:一个人倒下去之后,这个人的价值应该是增加的,因为教训能够使一个人成熟,成功能够使一个人头脑发昏,失败能使一个人更有价值。”“人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看透了,才可能进步。”

屠呦呦登上诺贝尔奖的世界舞台,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从2000到1,屠呦呦们开始了爱迪生般的试错之路。她说:“经过那么多次失败,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但我不想放弃。”经历了190次的失败之后,她终于发现了青蒿素。

“化错”的“化”字,甲骨文是两个人背靠背站立,一个人正立,一个人倒立。可见“化”是个会意字,表示颠倒了,“颠倒”就是“变化”。因此,我们提出的“化错”就是“变化”错误帮助学生走向正确。错误本身就包含着正确,善于发现错误中的正确,培育良性的教育生态,我们就能化错误为正确,“化腐朽为神奇”,化“事故”为“故事”。

第三,袁隆平怎么能够高明一筹的?

在实验失败,搭档吓得躲起来的时候,袁隆平“认真地想了想”,才发现了“失败中的成功”。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说:“我们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思考。”教学一线的老师确实非常忙碌。不过,关于这句话,我愿意反过来说,和老师们共勉:“因为我们没有思考,所以工作很忙。”

我们要思考,到底该做什么才对学生的发展有利?该怎么做才有利于学生成长?课堂上,我们是要完成教案,还是要解决学生的问题?批改作业时,我们是要尽快地画完钩叉,还是要善于从“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寻寻觅觅”?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更加呼唤我们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期待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温暖地“化错”。

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的学习活动发生。有“化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化错教学”,才有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我们要思考,学生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如果把错误看成是“不对”,那就不值得把错误展开;如果把错误看成是学生关于知识的自主、大胆、真实、独特的建构,是不是就能“化错”,就能把错误融化为教学资源,就能把“错误”的正能量融化到教学过程之中,春风化雨,出神入化,让正确的认识从错误中慢慢生长出来?

我们要思考,作为教师的个人,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因为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就像袁隆平认定研究杂交水稻一样,要定准一个方向。只要方向对了,路就不会太远。

诚如郑板桥所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如果我们盲目跟风,常常会南辕北辙,结果蹉跎了人生。

猜你喜欢

史玉柱杂交稻袁隆平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袁隆平“贪心”水稻, 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第三代杂交稻将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方向
两个杂交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一等
差一点点也算失败
安徽合肥杂交稻种出口量全国第一
袁隆平戒烟
史玉柱:“赌徒”只是幌子真正的追求是投资效率
史玉柱:只用部下 从不在外面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