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到深处是融合

2015-07-27陈克宏

人民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观核心

陈克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科学、规范、长效,如何进行系统化设计?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顶层设计中,上海将其与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建设进行转化对接研究,系统构建了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在实践中,以“六进”(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为抓手,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

以学理研究为支撑,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和教材

以承接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为契机,全面了解分析了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现状。以哲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领域开展的学理研究为支撑,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组织有经验的教师重点对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思政、艺术、体育与健身六門学科的课程标准、代表性教材,进行逐节、逐段德育要素分析,按照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渠道)呈现形式和从隐性到显性五个程度等级,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现有课程实施中的落实情况。

在此基础上,开展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工作,强化学科立德树人导向,在教育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途径和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强调结合学科特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的实践体验。

委托有关专业出版社,历时两年时间,编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教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形式加强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策划《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丛书,运用以案释理的方式,从依法育人和以德育人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该系列读本包括小学低年级版、小学中年级版、小学高年级版、初中版、高中版、大学版共六册,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和实际需要,选择发生在学生中或学生身边的生动、具体的典型案例。形式上做到图文并茂,内容上注重承接、连续,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小学版以叙事性作品为主;中学版以叙事性和议论性相结合的内容为主;大学版聚焦热点问题,以专题讨论为主,体现思想性。

深入研究学科育人价值,促进知识与价值观的统一

上海市教研室历时4年多,以中小学23门学科教研员牵头、16个区县教研室跟进实施的方式,发动专家学者和骨干教师,从学科育人的国内外状况比较、教学现状、价值提炼、改进措施、案例集聚等方面,深入研究中小学各门学科的育人价值,并将研究成果分学科编制成“学科育人价值系列丛书”,引导广大教师将学科教学回归育人本原。同时,通过典型案例,将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推广辐射,为学科德育提供借鉴。

从2012年开始,市区教育部门联动,每年上、下半年各举行一场“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现场会,先后举办了“中小学社会科学学习领域贯彻‘两纲现场会”“中小学艺术、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贯彻‘两纲现场会”等。引领区县学校通过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促进知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学科内容和科学方法的有机统一。

在提高教师育德意识和学科德育能力上,上海重视研究先导、以示范为引领、以点带面。

一方面,注重搭建展示平台。比如,举办了“德润课堂——上海市学科德育论坛暨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展示活动”等。

另一方面,以研究为先导,探索具体、可操作、可推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范例。推进“上海市学科德育重点项目”建设,聚焦学科德育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共立项15个学科德育重点项目,如《生命奠基:基于学生成长目标的学科德育课例研究》《区域整体推进学科德育的机制建设》《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德育远程研训项目建设》《基于后“茶馆式”教学的学科德育实施研究》《教师学科育德能力培训体系的研究与运作》等。历时两年,集聚各方智慧,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打造公益性、普惠化、开放型的“社会教育大课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认知是基础,体验是关键;培育是基础,践行是关键。上海以制定实施《校园文化创新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向着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方向努力。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实践和创新工程建设”为抓手,集聚优质社会教育资源,打造公益性、普惠化、开放型的“社会教育大课堂”,将社会实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形式和重要途径。具体做法有:

制定优质社会教育资源的准入标准,精选近千家场馆,编制《上海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版图》。

积极推动社区实践指导站、乡村和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全市截至目前已建设了三批共59个市学生社区指导站,301个学校少年宫,覆盖全市16个区县。

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中国梦”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参与体验。如在深入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通过“梦想聚焦·旗帜领航”“梦想同行·榜样导航”“梦想路径·实干护航”“梦想在线·网络巡航”四大板块,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主题教育活动序列,引导学生在发现梦想、探究梦想、展示梦想、成就梦想的过程中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思考个人理想和“中国梦”之间的关系,立志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构建网络教育资源平台,提高活动覆盖面和参与率

易班博雅网(www.21boya.cn)是上海市级层面的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平台,集教育、娱乐、交友、互动为一体,是上海教育系统加强上海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次全新尝试。

博雅网基于新时代中学生网络学习的习惯,发挥网络即时性、移动性、互动性等特点以及线上线下班级同构、学习生活资源同步、老师同学交流同行等独特优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为每年4000多项的线上线下活动,落小为数以百计的应用功能、数以千计的讨论议题、数以万计的网络产品,从而最终落实为满满的网络正能量。

同时,博雅网全面整合了上海各大知名校外实践场馆,打造了“博雅学分快乐行”“博雅动手做课堂”“博雅小记者团”“博雅暑你行”等一大批优质品牌活动,构建了开放式的社会教育资源平台,拓展了学生活动时空,提高了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率。

截止到2014年底,易班博雅网联合上海各大校外实践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及社会实践基地针对中小学生和家庭共开展了3102场活动,活动直接参与人次达16万,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极大认可。

点面结合,构建师训课程体系

上海注重通过点面结合,积极打造全员育人的教师队伍。

面上,将师德与德育能力要求纳入中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重点加强对教师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教研与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入职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整体构建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提升的师训课程体系。

推进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每年组织一线骨干教师参加“艺术课堂”赏析讲座、“相约上海大剧院”经典作品观摩等“教师走进经典”系列活动;组织专门力量,坚持每学期编印《教师人文素养读本》,开发了60门师德与素养类的教师共享课程,涉及职业道德、人格修养、人文社科知识、科技前沿、艺术修养、身心健康等方面。其中,古典诗词赏析、书法技法、风雅文化、国学漫谈等中国经典文化培训课程深受教师欢迎,对提高教师人文修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点上,上海从2006年至今,先后建立了32个由于漪、张人利等名师名校长领衔的“上海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13個上海市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师德师风、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科研创新等素质的综合培养。各工作室实训活动每月两次,每次一天,近1/3课时安排在寒暑假、双休日等非工作日。

在具体的操作上,因为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聚焦的是优秀班主任的培养,所以在学员招收上首先强调的就是自主自愿,看重主观能动性,看重申报者的专业发展自觉;其次,是搭建平台。作为市级工作室,从市级课题的申报、市级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市级交流展示活动等方面都为工作室学员开辟了“通道”,给他们搭建了更多的市级层面学习交流锻炼的平台,配合促进其专业成长。

加强过程考查,客观、真实地记录学生成长

以深入实施上海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导向,在学生品德行为板块中通过热爱祖国、自尊自爱、尊重他人、有诚信和责任心等具体指标,加强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考查。例如,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将“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作为重要指标,重点记录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党团活动等情况。

同时,专门建立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和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研发了学生电子信息卡,客观、真实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上海将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协同联动、评价督导和条件保障等机制建设,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的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推动立德树人工作走向深入。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观核心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