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豇豆膜下滴灌水肥管理技术
2015-07-27
长豇豆品种多样、营养丰富,是夏、秋季节主要蔬菜之一。长豇豆的生理特点是喜温耐热,在夏、秋季高温时节依然能正常结荚生长,长豇豆水肥管理一直都是成功栽培的关键,通过促控措施平衡水肥需要贯穿长豇豆的整个生长期。膜下滴灌肥水一体化栽培技术是一项在蔬菜生产中成熟应用的节水灌溉栽培模式,灵活应用这一模式能够很好地协调长豇豆关键时期的水肥管理矛盾,同时,减少田间大水漫灌,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草害发生,保障生产效益。
一、播种期肥水管理
1.适施基肥:基肥要以有机肥为主,配比一定量的化肥。在豇豆生长过程中,70%的氮肥、几乎全部的磷肥和少量的钾肥都来自于基肥。需要注意的是:豇豆结荚前的时期不耐肥,肥力过大,枝叶旺长,植株间通气性差,造成开花结荚少,因此基肥的施用要根据土壤本身的肥力适量配比。原则上每亩施用1500公斤有机肥、40公斤高氮低钾复合肥和30公斤过磷酸钙。
2.保证良好底墒:底墒不仅对种子萌发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影响长豇豆种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中,虽然随时可以根据需要补充水分,但这种补充不能替代充足的底墒。充足的底墒一方面可以满足种子萌发时的水分需要,另一方面会均衡从出苗到枝蔓生长再到开花结荚这段时期的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一旦底墒不足以支撑到花期,而通过滴灌补充水分,极易导致落花落荚,造成严重减产,同时推迟上市期,这是生产上需要注意规避的问题。在底墒方面另一个应当注意的问题是,土壤水分过多会造成透气性差,直播后遇到高温或持久的低温天气,容易出现烂种缺苗的问题。
二、苗期及花期肥水管理
苗期水肥管理是豇豆栽培中的又一个关键点,这一时期水肥管理的策略只有一个字——“控”。苗期“控”的目的是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也就是控制枝叶生长过旺,促进早开花早挂荚,一旦苗期失“控”,就会出现植株生长过于旺盛、开花结荚晚、开花节位高,甚至落花落荚的现象,严重影响产量。在豇豆实际生产中,“控”往往比“促”更难把握,要做好这一措施,需要把握以下两点:
1.打好基肥和底墒的基础:在开花结荚前这不短的时间里,植株生长所需要的所有营养都来源于基肥和底墒,如果基肥不适,底墒不足,苗期就很难做到科学的“控”。
2.绝对控肥,灵活控水:苗期控水要根据植株生长的状况来灵活掌握,如果出苗后遇到持久高温干旱天气,底墒蒸发量大,再不补水就要危及植株生长,这时要通过滴灌系统适量补一次水,补水量以垄部土壤持水量的50%~60%为宜。同时,畦间可浇灌跑马水,水过地面湿润即可,通过增加空气湿度,减少蒸发量,保障植株正常生长。
三、结荚期肥水管理
长豇豆的开花结荚期是肥水需求最旺盛的时期,是豇豆生长中第3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肥水管理的策略以“促”为主,措施是持久均衡地补足水、肥,保障荚条及植株的持续正常生长。进入开花结荚盛期后,每7~10天补一次肥水,补水、补肥通过滴灌系统同时进行,通过在恰当的时期补充恰当的肥料,促进荚条生长,防止枝叶早衰,尽量延长结荚期,保证产量最大化,因此,在这一时期要把握3个阶段的肥水管理。
1.结荚初期:这是播种后第一次补肥补大水,因此,把握冲施的时期至关重要,补得太早,易落花;补得太晚,荚条营养供应不充分,会推迟上市期。一般在主蔓花穗70%左右开花后,通过滴灌系统,每亩施用10~15公斤高效水溶性低氮、低磷、高钾的三元复合肥。春播豇豆,结荚期高温干旱,初期枝叶尚未长成,田间空气干燥,不利于结荚挂荚,因此,除上述措施外,在结荚初期可结合畦间灌跑马水增加空气湿度,保障结荚。夏播豇豆结荚期虽高温,但空气湿度较大,此时要完全依靠滴管系统补充肥水,避免畦间漫灌,有效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操作膜下滴管系统时应当注意,每次冲肥前,先打开滴灌系统补水,使垄土持水量达到50%后开始冲肥,冲肥后继续灌水,直到垄土持水量达到80%~100%。在两次冲施水肥之间,可结合叶面喷施0.1%磷酸二氢钾液增加钾肥的补充。
2.结荚盛期:结荚盛期在大量补充钾肥的同时,要加大氮肥的施用比例,以充分供应枝叶生长,防止早衰的发生,因此这一时期要选择高氮、低磷、高钾的复合肥进行冲施。每次采摘后,每亩冲施量为15~20公斤,并足水滴灌。
3.结荚后期:结荚后期是指第一次产量高峰后,此时植株生长进入衰败期,如果此时补充充足的氮肥和水分,植株会从中下部的叶腋处发出侧蔓并抽出新的花穗,植株原来潜伏的花芽也能发育成新的花蕾,并大量开花结荚,形成第二次产量高峰。这个时期应该选择高氮含量的多元水溶复合肥进行冲施,每亩冲施量为15~20公斤,并足水滴灌。应当注意的是:结荚后期一旦遇到雨季,要做好排涝工作,一方面防止土壤水分含量过高,造成烂根死苗;另一方面防止空气湿度加大,真菌性病害、草害发生严重,给管理带来困难,同样也会给生产造成损失。
(河南省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庞淑敏 方贯娜 邮编:45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