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随访研究
2015-07-27徐红岩
徐红岩
【摘要】目的 评价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自2006年3月~2012年1月我院成功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96例,封堵术后对患者行升主动脉造影、左心室造影检查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封堵即刻效果进行观察。同时,术后3天、3个月、6个月定期复查,以后依据患者病情状况每1年或半年进行1次随访。结果 介入封堵的96例患者,VSD封堵器共植入96枚,随访7天~24个月中未出现血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临床并发症。结论 对于室间隔缺损患者来说,采用介入术封堵是非常安全、有效的非开胸手术方法。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随访及累积经验。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中图分类号】R54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心脏介入技术及介入器材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如今,一些室间隔缺损(VSD)可通过介入封堵的方式进行治疗,这种方式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因而在临床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我院自2006年3月~2012年1月对96例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均为先天性VSD,其中男54例,女42例,年龄2~46岁,全部病例均经心电图、心脏彩超、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VSD,缺损直径5~23 mm。
1.2 方法
取患者体位为平卧位,铺设常规消毒铺巾,给予患者1%利多卡因局麻后,分别穿刺患者右股静脉、右股动脉,同时将7F鞘管分别置入,然后经患者动脉鞘将6F猪尾导管送入,经心脏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左室向右室分流,则表明患者室间隔存在缺损,然后将猪尾导管撤出后置入JB4.0造影导管至左心室。通过面条钢丝对患者右股静脉桥进行抓捕,同时沿面条导丝置入封堵器输送长鞘(8F)、沿长鞘置入室缺封堵器,最后进行B超定位后将其释放。顺利完成操作之后,复查患者心脏彩超,同时还要行主动脉根部造影以及左室造影,如果未产生心室水平分流迹象,则表明手术成功[2]。
1.3 随访
在完成手术后1天对96例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并分析有无心包积液等情况。TTE检查是在术后3天进行,同时术后3个月、6个月后接受临床检查、TTE、心电图等各项检查,以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每1年或半年进行1次随访。
1.4 统计数处理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采用“x±s”进行计量资料表示,同时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左室造影
造影检查于放置封堵器之前进行,结果显示患者缺损大小范围为3.6~18.0 mm,放置封堵器之后造影示96例中有11例出现微小量残余分流,完全封堵率达89.2%。
2.2 封堵治疗
96例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手术均顺利完成,X线透视时间为10.7~80分,操作时间为60~230分,共置入VSD封堵器96枚。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0~21.0 mm,其中使用对称封堵器75枚,小腰大边封堵器12枚,偏心封堵器9枚。
2.3 随访结果
术后对患者展开随访,随访的结果见表1,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及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
3 讨 论
对于室间隔缺损患者来说,其在接受导管封堵术治疗后,由于室间隔水平风流症状被阻断,从而使得左心室与右心室的内径发生明显的回缩现象,最终降低了患者的肺动脉压。但是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缩短率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在室间隔分流被封堵器阻断之后,患者的左心室DBP容量也出现了下降。本次研究中,随访时共有4例缺损患者发生残余分流现象,并且其中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伴有膜部瘤并发症。此外,患者合并膜部瘤在封堵后发生残余分流症状的几率远远高于未合并者。4例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VSD均为膜周部型。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人由于发生传导阻滞,这主要是因为膜部后下缘及膜部后上方产生左右不同的束支所致,希氏束穿支部和缺损边缘的距离仅有3 mm左右,并且左右束支至及分支部能够被包于缺损边缘部位的纤维组织之中。在本组随访中,发生消失的或新的瓣膜返流迹象,考虑原因为:(1)缺损部分主要位于三尖瓣后,由于其与缺损边缘存在粘连现象,所以只要患者合并膜部瘤,其三尖瓣隔瓣形成瘤壁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在建立轨道的时候,临床医师在放置导管时也会对其产生损伤;(2)缺损与瓣膜的间距距离过近;(3)封堵器置入之后很有可能对三尖瓣及二尖瓣前叶的腱索造成磨损;(4)迟发原因为封堵器出现细微的移位现象;(5)瓣膜受到封堵的支撑作用,从而导致瓣膜返流消失[3-4]。
参考文献
[1] J Masure W Gao P Gavora et al. Percutaneous Closure of perim em 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ith zhe Eccentric Amplatzer Device: Multicenter Follom-up Study[J] Pediatr Cardiol,2005,26:216-219.
[2] Yun-Ching Fu John Bass Zahid Amin et al.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 en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Using the New Amplatzer Membranous VSD Occluder [J]. Joum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06,47(2):319-325.
[3] 胡海波,蒋世良,徐仲英,等.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1):808-812.
[4] 方臻飞,徐向前,胡信群,等.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6):49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