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静滴的疗效观察
2015-07-27唐燕
唐燕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静滴治疗心脑血管的疗效。方法 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6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肠溶液,实验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参麦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的有效率,患者满意率。结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预后好,患者满意率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脑血管;中药;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也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1]。为了探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本院在2013年7月~2014年7月采用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参麦注射液),获得满意疗效,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66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本院在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2011年颁布的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男36例,女3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5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冠心病1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脂症15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后遗症、缺血性脑血管病等17例,年龄34~57岁,平均年龄(47.7±6.4)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5.4±2.0)年。随机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肠溶液,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或舌下含服,10丸/次,3次/d,肠溶片应饭前用适量水送服(口服),1~3片/d,或遵医嘱。实验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参麦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300~50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20~50 mL/次,2次/d,或遵医嘱。
1.3 主要观察指标
3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满意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患者各项生理指标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各项生理指标降至治疗前的50%以下,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各项生理指标降低幅度<50%,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疗效比较
经过3周的连续治疗,实验组中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2例;对照组中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比较
经过3周的连续治疗,实验组中很满意10例、满意18例、不满意5例,满意率84.9%;对照组中很满意17例、满意15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97.0%。实验组患者满意率97.0%显著高于对照组84.9%(P<0.05),见表2。
3 讨 论
中药注射剂是传统医药理论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的产物,突破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产物。截至到2010年,中国大陆批准使用的中药注射液有120多种,占整个中药份额的3%[2]。与其他中药剂型相比,注射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疗效确切、作用迅速的特点。中药注射剂在抢救神志昏迷、不能口服的重症病人和急救等方面,一直发挥着独特作用[3]。由于其组方科学,工艺先进,制作精良,一方面有中药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含有现代制剂的特征,两者相互结合,完美阐释了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经过长期认真仔细的各方面筛选,这些中药注射剂为中医药的发展与传播作出重大贡献。
参麦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红参、麦冬,辅料为聚山梨酯。红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红参对心肌及血管有直接作用,对心肌无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亦有抗过敏性休克及强心的作用,对因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患者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对糖尿病患者除能自觉改善症状外,还有轻微的降血糖作用,并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麦冬有治疗热伤气阴,心烦口渴,汗出体倦者,心阴不足,心烦不眠,舌红少苔者的功效。两者合用相互增益,疗效全面,减少了副作用。本研究中,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良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 麟.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误区[J].人人健康, 2012,31(11):33.
[2] 周天鸣,王锦玉,仝 燕,等.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再评价[J].武警医学,2012,23(6):529-530.
[3] 高 颖,郭 鹏,张静泽.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3):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