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比较阅读方法探讨
2015-07-27王昌铭
王昌铭
古文比较阅读,就是把两则或两则以上相似、相关或相联系的文言语段作为阅读材料,从主题、内容、形象、情感、结构、技巧和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的阅读练习。
古文比较阅读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比较内容情节异同。同样写勤奋好学,《张溥握笔生茧》写他反复手抄、手掌成茧、冬日手皲等细节;《司马光好学》就只写他在别人休息时还在学习的情况。
2.比较主旨情感异同。《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虽都描写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可感情却不一致。前者表现了荡涤身心的清爽,后者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3.比较人物形象异同。李广和岳飞的爱兵精神是相同的,都将皇上的赏赐犒劳分发给将士;但是方式上有区别:李广断粮缺水时先考虑士兵,岳飞则亲自给受伤生病的士兵调药。
4.比较写作手法异同。《岳阳楼记》直抒胸臆,锤炼出名言警句;《醉翁亭记》含蓄深沉,把与民同乐的济世之情隐含在对醉与乐的描述之中。
5.比较语言表达异同。《岳阳楼记》四字短语成对,朗朗上口,议论精辟,惊世动心;《醉翁亭记》长短交互,骈散间杂,20多个“也”字让音节起伏和谐,文意层次分明。
■
(2014·河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卷七》)
[注解]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意为无言反驳。
1.下面各组句子中黑体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引喻失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亲贤臣,远小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解析:A.遗德:已死之人遗留下的德行 以遗(wèi)陛下:给予,馈赠 B.引喻:称引、譬喻 而后喻:了解,明白 C.远小人:远离 未能远谋:长远 D.悉:完全
答案:D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解析:(1)这是一个判断句,主语是“此”。谓语部分有三个词语很关键。诚,确实;存亡,偏义复词,偏于“亡”;秋,时刻。
(2)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关联词“则”意思是“那么”。“隆”是多义词,在这里是“兴隆、兴盛”的意思。
答案:(1)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2)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3.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解析:三条建议指: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亲贤臣,远小人。第三条最重要,因为做到了这一条,正气上升,邪气下降,前两条就容易做到了。
答案:亲贤臣远小人。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
4.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
解析:两人地位不同,劝谏的对象不同。诸葛亮是受了先主托付的股肱之臣,面对的是后主;魏郑公因为面对的是皇帝,说话的方式和语气都要能让对方接受。
答案:诸葛亮:直言进谏。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①,其文烂如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②而铸之。淬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
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其有鼎,其形酷肖是,第③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
[注解]①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②象:模仿。③第:只,只是。
【乙】齐伐鲁,索谗鼎①,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②来,吾将听子③。”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注解]①谗鼎:天子的宝器。②乐正子春:乐正是古代在宫廷中负责管理音乐的官名,后代便以其祖先的官名为姓氏。乐正子春是春秋时鲁国人,为曾子弟子。③子:你,用来尊称对方。整个句子是一个假设句。
1.两段中都有通假字。甲段中是 通 ,意思是 ;乙段中是 通 ,意思是 。
2.把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孰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2)臣亦爱臣之信。
3.下面各组句子中黑体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敦所有者略类 画虎不成反类犬
B.众宾次第咸曰 山顶千门次第开
C.胡不以其真往也 胡不见我于王
D.臣亦爱臣之信 爱莫能助
4.甲段中,明知是非,申屠敦为什么“噤不敢言”?从开头找一找原因。齐国人找鲁国人评定谗鼎的真伪,又说明了什么?
5.两段文字都在说事物的真假问题,但是主题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