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南铜鼓舞

2015-07-27云南民族博物馆王飞

今日民族 2015年12期
关键词:铜鼓壮族彝族

文·图 / 云南民族博物馆 王飞

广南铜鼓舞

文·图 / 云南民族博物馆王飞

“铜鼓舞”,以敲铜鼓作伴奏而得名。广南壮族、彝族铜鼓舞原始古朴,舞蹈语汇丰富,舞蹈动律独特,简单的动作包括无穷的变化,并且舞蹈寓意深刻,包含岁时历法,四时节令,生产技能和道德规范等多方面的朴实知识,具有民族民俗史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铜鼓的历史渊源及特点

要研究铜鼓舞,首先就要研究铜鼓。大约距今5万年前,就有人类在广南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县域内有旧、新石器文化遗址数十处,出土了漆木器、青铜器等精美珍贵的文物,历代留下反映古城历史变迁而错落有致的庙、寺、宫、观、阁等文化古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街区和民居建筑群,显示了广南的古老与文明。

铜鼓属青铜器范围,其物质文化基础是青铜器文化。从广南小尖山古墓群出土的大量铜器来看,古代广南铜矿资源比较丰富,早在战国时代,铸铜技术就比较成熟,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古代广南铜鼓文化乃至整个青铜文化的问世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广南出土和传承铜鼓较多。广南少数民族自古就有使用铜鼓的习俗,历史文献也多有记载,至今铜鼓仍流传在壮族、彝族中。目前已出土和经调查注册登记的37面铜鼓中,早、中、晚期类型皆有。

广南铜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广南铜鼓文化别具特色、历史悠久。既有最早的万家坝型出土铜鼓,又有冷水冲型、遵义型和大量的麻江型传世铜鼓。二是广南县铜鼓的数量多、分布广,县境南北东西都有分布。其纹饰精美,无论是堪称铜鼓精品的竞渡鼓,还是民间传世的青蛙、蟾蜍、十二生肖纹饰鼓,都是同类型铜鼓中的佼佼者。三是广南铜鼓不仅仅是作摆设的文物陈列品,而是中国铜鼓文化的活化石。

其中,广南阿章鼓纹饰精美,有剽牛和羽人竞渡船图。船大而长,首尾夸张性高翘,典型的水滨民族之产物,故阿章鼓又称“竞渡鼓”。此鼓由于炉铸精工、造型端庄、纹饰华美、文化内涵深邃,是句町铜鼓中铸工和纹饰最为精美的,被称为云南铜鼓之冠(现珍藏在云南省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属镇馆之宝),历来被研究铜鼓者所重视。

壮族铜鼓舞

铜鼓舞壮语称为“拢尼、拢尼冬、拢咛咚、拢英法”等,“拢”是舞、耍、跳之意,“拢咛咚”即跳铜鼓舞。铜鼓舞属典型的群体舞蹈。人数不限,舞者围成圆圈,铜鼓置于舞场中心,众人围鼓列为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行进舞蹈,一般(人最少)围成两层,男在里层、女在外围,人多时多至9层。舞者一般男女各半,男士舞服腰间还佩有银饰和绣工精美的条状飘带。铜鼓舞动作简单、整齐、节奏感极强。动作多以手的变化为主,交叉、甩手、抬手;脚步大部分以提、跳步为主。壮族铜鼓的伴奏(铜鼓的敲击)形式大同小异,多为两人配合奏一鼓,双鼓者(有配对鼓的村)公母同时演奏。奏法为:将铜鼓横悬离地面,一人左手持竹条敲击鼓腰,右手持藤制鼓槌敲击鼓面中心部位,右手敲一槌、左手击一下或两下。一人双手持革桶,击鼓者每敲鼓面一槌后持革桶者(于后半拍)将革桶迅速推向鼓腔后向外拉出。如此来回推拉,一分一合,用革桶的回音撞击铜鼓的声波,产生动听的颤音的效果。铜鼓乐的组合(编制)根据条件来定,最少二人(单鼓二人配合演奏),多则七八人,即公鼓母鼓共四人,大宽边锣一人,铓锣一人,牛角号一人,牛皮鼓一人。

整个铜鼓舞表演看似随意性很强却极富规律性,包含了很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民风民俗。围圈起舞,表现了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人们庆祝胜利、欢庆成功的喜悦之情,以集体的自然喊声作为舞蹈节奏的交换,舞蹈的动作多以手的变化为主,脚步大部分以提、跳步为主。一招一式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常用动作,这些无不体现了稻作文化和生活场面,每个动作都自然清新,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再现了壮族生产生活劳动习惯和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心愿。

全县境内的铜鼓舞表现各有不同之处。木媄铜鼓舞节奏平稳,伴奏(打击乐)流畅、舞蹈动作(套路)以基本动作步法为基础,变换内容靠双手模拟进行变化,即“共用步法变换手形”。表演中加“三孔巴乌”伴奏;里洒铜鼓舞伴奏(乐)激烈但动作缓慢,步伐移动较小,基本步法为每向前迈一步双腿曲伸两次,双手根据表现的内容进行变化。

云南民族博物馆内展示的云南铜鼓

过去大多数壮族村寨都有铜鼓,也都跳铜鼓舞。每年除夕午夜与新春初一凌晨之交取“头水”洗铜鼓,开启铜鼓,击铜鼓、跳铜鼓舞。目前,那洒镇贵马村的铜鼓舞按一年四季当中人们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用动作形象表现出来,共十二套动作。

现在壮族铜鼓主要用于有关重要活动。一是节庆使用铜鼓,广南壮族重大节庆“三月三花街节”和“六月六”纪念侬智高都敲铜鼓跳舞。最普遍的是春节大年初一到十五有铜鼓之村日夜歌舞狂欢,无铜鼓之寨以牛皮鼓代替;二是娶亲生育使用铜鼓,者太乡米洛、者兔乡克业、珠琳镇阿哈——弄江等村每逢娶亲生儿育女都要击铜鼓跳舞庆贺;三是丧葬祭祀使用铜鼓,者兔乡里玉村若有人死则敲击铜鼓报丧,祭奠死者时仍击铜鼓以超度亡灵升入仙界;四是紧急传讯使用铜鼓,贵马、里玉等村若遇到突发紧急事件,如火灾、盗窃抢劫等紧急情况时敲击铜鼓以召集村民。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鼓点节奏,人们可根据鼓声行动,这无疑是古代战争军事信号的沿袭。

壮族铜鼓的收藏与启用因循世代传袭之俗。铜鼓虽全村共用但多为某家族拥有,一般由宗族里的长房子孙管理收藏,此俗现今犹有沿袭。

彝族铜鼓舞

任何艺术的产生都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彝族也是较早使用铜鼓的民族。广南县的彝族人口虽少,但支系复杂。调查发现有铜鼓和曾经使用过铜鼓并有铜鼓流传的有“孟”与“叟”两大支系,总人口万余人。孟系主要分布在八宝镇和黑支果乡,铜鼓和铜鼓舞就流传在八宝镇的木媄、瓦标、里洒和黑支果乡的木嫉、吉赖、新发寨等村寨。叟支系分布在南屏镇的安王、那比、大牙扫、坝聋;董堡乡的老井、八柴、坝子、棕树弯、甲腊、甲幕;杨柳井的九艾、雨洒坝、木榔厅等村寨。叟人因在战乱、饥荒等灾难中铜鼓频频被盗,进而埋藏者不敢轻易取用,久而久之藏鼓人(多为老者)去世、后人不知藏处而寻找不到等等诸多原因,使叟人铜鼓几乎全部失传,今尚有铜鼓舞遗迹但已少有传人。

广南彝族铜鼓的演奏比较复杂,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技巧。各村(各支系)的演奏方法(节奏组合)均各不相同。一人用两面鼓(瓦标舞仅用一面)、一支鼓槌、一根木条或竹片能演奏出带音高的十二条节奏组合,简称十二调,一般八拍为一调(一条组合),长的多达十六拍。其奏法:公鼓悬离地面约5-10厘米,母鼓置地上(有的双鼓悬离地面同一高度),两鼓面相对,相距约20厘米,演奏者蹲或坐于鼓侧、面对两鼓间,根据各人习惯,一般公鼓位左,左手持木条或竹片敲击公鼓腰,右手持鼓槌在两鼓间来回敲击公母鼓面。所敲部位多在鼓面鼓心中有日芒处,有时要敲鼓心外鼓面半径的1/2处,使其发出不同的音高。双手密切配合,节奏变化极为丰富,切分、弱起等节奏型经常出现。拍子有一、二、三、四、六等多种类型。是一种较少见的打击乐演奏形式。

云南民族博物馆展厅内展示的铜鼓图形

彝族铜鼓舞由于支系差异、舞蹈的风格特点有些不同:木媄铜鼓舞节奏平稳,伴奏(打击乐)流畅,舞蹈动作(套路)以基本动作步法为基础,变换内容靠双手模拟进行变化,即“共用步法变换手形”。表演中加“三孔巴乌”伴奏。木媄铜鼓舞仅流传在木媄和大石坳两个村。里洒铜鼓舞伴奏(乐)激烈但动作缓慢,步伐移动较小,基本步法为每向前迈一步双腿曲伸两次,双手根据表现的内容进行变化。此舞仅里洒村流传。瓦标(类型)舞:瓦标铜鼓舞伴奏多变而丰富,乐句较长,舞蹈动作幅度较大而复杂。每做一个动作踝、膝、腰、胯、肩、臂、肘等关节都要扭曲摆动。双腿带弹性地曲伸,双手上下比画。身、手、腿呈弧型运动,动作线条圆而柔,富于弹性。此类舞流传于广南瓦标、吉赖、新发寨、木媄、木良等村。

铜鼓舞的文化内涵

广南铜鼓不仅仅是文物、陈列品,而是真正活着的乐器,是音乐的活化石。广南壮族、彝族铜鼓舞内容丰富,风格独特。通过简单的动作队形(圆圈)展示壮族稻耕文化的场景,再现彝族刀耕火种古老的生活画面。以不同风格的舞蹈特征,极其到位地体现了两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对进一步研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铜鼓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铜鼓舞是古老古朴原生态生产生活场景的再现和反映。广南的铜鼓舞起源于壮、彝族原始的生产生活,整个铜鼓舞反映了一种农耕文化,一招一式都是从生产劳动中演变而来,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和美好愿望的追求。铜鼓的意象又被广南艺人还原到实际生活的歌舞场上,老的一辈总是唱起歌、跳起舞再加补充解释向下一代传授生产技能、天文历法、四时节令和道德规范。人们就是依靠这样的方式来维系一个民族自身特征的延续。

铜鼓舞体现了先民们的自然崇拜。铜鼓,在壮族人民心目中被尊为神圣之物,是祭器,是神器,是万能的法器宝物。有了铜鼓可向天祈求风调雨顺,可保六畜兴旺、人寿年丰、村寨平安;可以驱鬼压邪,降妖除魔。铜鼓舞文化其实是壮族、彝族的一种原始崇拜,本身具备了神秘的民族宗教成分,因而千百年来当地百姓对铜鼓敬而有加,铜鼓成为他们最珍爱的乐器,因此代代相传。

铜鼓舞是民族的灵魂和动力。在广南壮族、彝族心中,铜鼓作为战器,作为乐器,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人们在以鼓为中心的娱乐活动中,通过对歌、跳舞、择偶,加强感情联结,显示出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这也是铜鼓文化承传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不可忽视的铜鼓舞的实用性社会文化功能。

猜你喜欢

铜鼓壮族彝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Cat’s book》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