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化的古城

2015-07-25田蓓蓓

大理文化 2015年5期
关键词:友人大理古城

虽然是生长在洱海边,古城旁的本地人,但是对家乡的变化仍然十分不适应。

在外求学归乡之后,发现家乡已然改变,不是说马路宽了、长了,房子高了、多了。而是一些潜在的,潜移默化的改变在发生着,并且使我越来越疑惑,越来越想去探究。

苍山洱海畔,这已然成为旅游休闲的代名词,在外生活的我也借助美丽的家乡而引人艳羡。其实一直生活在其中,我似乎感觉不大,当时的我更加向往大城市,向往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可惜,似乎是奔波打拼的生活让人害怕,我最终回到了我的家乡,而家乡也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了我。

提到大理,就不得不提古城,大理的美,大理的引人向往,大多源于古城的魅力。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我也走过一些外地的古城,相比较而言,大理的古城真的是美,而且是白然的美,最重要的是古城是生活的、是活生生的。不像很多古城仅只有商业气息、消费气息。大理古城是生活的,是呈现白然姿态的。

在这里,会看到当地人悠闲白在地逛街购物,富有生活气息的各种专卖店挤在古色古香的旧式建筑里,在遵循古典特色的同时又释放着时尚的气息。我曾同友人说过,这样的奇妙组合有点怪,友人却说,这正是大理的特色,生活的古城,活生生的古城,不仅只为来旅游的游客,更是为着生活在其中的本地人,在今天,本地人也向往着时尚的生活。友人的话是对的,大理古城里的主要居民还是土生土长的大理本地人,他们每天还是必须操心日常生活,在看惯各色游客走马观花的拍照留影之后,他们还得关心白己的日常生活,今天吃什么,明天穿什么,日常的生活更是他们实际的生活。

近几年,古城的人民路突然火了,好似在一夜之间,这里的火超过了洋人街,超过了红龙井。我也深感人民路的变化,曾几何时,古城的人民路是租金最低,人也稀少的。记得十年前,我的一个友人在大理一中求学,当时我对人民路的感觉就是一条普通的街巷,在学校放学之际总是挤满了穿着校服的各色学生,各式饭店成为这条街的主要风景,为的就是满足这些学生以及生活在附近的老百姓,记得有一个小摊位,卖的是酸梅西米露,一杯2元钱,酸爽可口,还卖着特色假鸡肉,抹上老板自家产出的特色麻辣酱,真叫一个好味。当时我也是学生,跟着这些习惯这里生活的学生们一起挤在摊位前,我吃的是新鲜,他们吃的惯常的家常。虽然滋味不同,意义不同,却都是生活的生动展现。

现在工作了,也仍会在周末和假日约上三五好友去古城,不同于年少的吃货姿态,现在去反而是为了去体验生活,咀嚼其中的回味。不再只像年少时的逛街采买,现在去古城,经常是找一家小店坐下,品茗聊天,为的就是一份惬意,为的就是一份闲适。

如果说洋人街是大理第一条开酒吧的街,好像也说得过去。早在90年代,这里就有远道而来的外国人带来摇滚音乐,带来西方的美食美酒。洋人街也就在大理旅游最辉煌的时代里响彻全世界。现在的洋人街也一样,聚集着各色酒吧,当夜幕降临,酒吧里的驻唱歌手的歌声悠扬地飘荡在街巷之间。我不喜欢酒,白然只能感受歌声的美好,感受和友人聊天的快乐。不过,洋人街的特色却也不仅仅局限在酒吧之上,在这些最初的酒吧中,有着西餐的最初启蒙。我第一次吃披萨就是在洋人街的一家店里。那是我第一次吃这种美食,虽然现在很多西餐对小孩、学生来说已然稀松平常,但当时的我却真是第一次吃,还不知道里面白色的粘稠物为奶酪,只单纯地觉得这种又甜又咸的食品真是美味,最重要的是手里握着的是刀叉,不是筷子,这些不同于生活惯常的体验带给了我从未有过的触动,我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不同的生活。

现在也经常会在洋人街闲逛,看看路边小摊上的民族工艺品,看着外来游客穿着民族服饰的曼妙,真的发现大理古城变得现代了,这些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将这座古城带往现代。虽然对于占城的保护来说,现代文明的冲击是致命的,现代文明与古老文明的碰撞必将带来古老文明的毁灭,但我觉得在大理这两种文明碰撞出来的却是一种融合的文明生态。不是毁灭却是进步,虽然白族年轻人脱下了白族服饰换上了牛仔衣裤,但是更多外来人却迷上了白族文化,他们将白族服饰一件件带到远方,在他们的人生体验中也有了白族美食的参与。我认为这是进步的,这意味着大理古城的进化与开放,它不是固步白封的,是向前行走的。

这种行走,最大的影响便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领。来大理的人,有为了苍山洱海美丽景色的,但更多是为了来这里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看看人民路的火,纵然有摆地摊造成的杂乱,更有的是带来的热闹,这些来白五湖四海的人,也许摆地摊只是一种消遣,抑或是一种心情,但是毋庸置疑,他们带来了他们的气息,也将古城的气息传了出去。

因为人民路的火,我也经常去凑凑热闹,最喜欢在海豚阿德书店里徘徊,这里有很多难在当当书榜上见到的好书,书店主人也怡然地让客人看书,看多久算多久。看过一些报道,说书店的租金一直在上涨,在纸媒被冲击的今天,像海豚阿德这样的书店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但是正是这种坚持成就了一种本真的生活,远离浮躁的俗世,静静地看一本书,体味一种心理的东西。书店安安静静地在人民路上开着,门口的鲜花已然干枯,门扉新刷的漆在阳光下亮亮的,店主人在店里放置的各种杂物总给了小书店一种生活的气息:岁月静好,不急不缓。

在柒寿司店里,总是挤着各种各样的人,有学生,有情侣,也有我们这样一群许久不见的友人。这家寿司店在人民路上生意颇好,不仅是因为食物本身美味,更主要是因了这家店设置,店分两层,二层属中空,且店主人是在一楼捏寿司,因而坐在二楼的木凳子上,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如果三两好友在一起,那真是适合天南地北胡聊一气。如若是小情侣来了也真是个说甜言蜜语的好地方。闲适、轻松是这里的魅力,美食也是这里的吸引力,松脆的炸虾寿司、甜香软糯的芝士香蕉寿司总是让来人吃完再带走一份给家里人品品。

人民路上也不光只有这些外来的,小资意味浓的小店,这里还有各种文具店、杂志店、麻辣烫、西北美食等。生活在这里的人与外来的人一起融合在这里,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舒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生活状态。

在古城里,在人民路上,总是看见各色人等慢悠悠地走着,他们不赶路,也好像没有急事。他们随心所欲,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三五成群坐在书吧里看书、聊天,或一人穿着休闲衣服抱着一束莲蓬慢慢行走,或有我们这种为美食美景而流连不已的,也有生活在其中的每日对这些习以为常的人。不过,所有人都和睦且安静地生活在这里,过着他们想要的生活。而在洋人街、红龙井,街畔的店铺里坐着各式各样的人,餐桌上的鲜花依然,盘中的美食依旧。在夜幕降临的时刻,悠扬的乐曲响起,美妙的歌声飘来。朋友们不是群魔乱舞,而是安安静静地坐在木制凳子上,欣赏音乐,聆听故事,打开心灵。

我的家乡就这样改变了,不仅在外貌上,楼高了,路宽了,而在古城里人多了,街火了。并且在生活气息上也彻底地改变了,变成一座生活气息浓郁,让人任由心之本真生活的城市,就像著名学者于丹说的,大理,让人变小,变得可以让人任自己的本心生活,而在这种生活中,古老的文明没有被现代文明所灭毁,却反而影响着现代文明中的人,让他们想起了本真,想起的故乡,记住了乡愁。

编辑手记:

莫言曾说过:“故土乡情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诚然,每个作家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一方水土,它决定了作家的性情和风格。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人们思乡、念乡的情结会越浓。“记住乡愁”抒写乡音乡情,成为文学创作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期刊发的五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这份难以割舍的思乡念土的乡愁情结。晓雪的《喜洲忆旧》是作者对儿时成长历程的追忆,讲述的大多是家事,对家乡的一片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让读者了解作者的那段人生,也感受到喜洲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底蕴。郭品凡的《走进凤羽》抓住细节来写,凤羽小巷中的紫藤、古槐、山雀……在他的笔下都变得生动可爱又朴素静逸,这样的一个小镇,让人心动神往。杨汝骅和张旗两位老作者用朴实沉稳、沉静内敛的语言叙写了童年时代的小事,文章萦绕着纯净天然的生命气息和温暖浓郁的想念。田蓓蓓的《变化的古城》则以一个年轻人的眼光和体验来写大理古城,文章的叙述有实有感,面对家乡的变化,作者的态度是积极包容的,一个生活气息浓郁的古城并没有被现代的文明所毁灭,而是让人想起了本真,记住了乡愁。

猜你喜欢

友人大理古城
致友人(组诗)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想念大理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