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镣铐,也要舞姿曼妙
2015-07-25张鑫瑜
张鑫瑜
摘要:根据日前刚刚结束的2015年苏锡常镇高三语文一模考试中诗歌鉴赏阅卷情况的反馈,以及对考题方面和意图的细致研究,笔者试从三个方面来探究高二教师在处理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这一教材的具体教法,以期为高三诗歌鉴赏复习的高效率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唐诗宋词选读》 重视独特理解 细化读懂诗歌的要求 诗性情怀 戴着镣铐跳舞
2015年苏锡常镇高三一模诗歌鉴赏选择的是项斯的《宿山寺》,从行文思路和颈联的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考查。从这首诗歌的命题意图来看命题者是有意隔断背景,要求学生能真正读懂诗文。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想,现行高三的诗歌复习教学如果再像之前那样要求学生时时不忘、密切关注作者所处的具体时代,是否会导致学生武断理解诗意的情况越来越恶化呢?
从许多地区的模考诗歌鉴赏题阅卷的反馈情况来看,我们已发现学生在答题时极易出现笔者一开始担忧的误区:习惯“立定跳远”,避开诗文内容的理解,依据比较熟悉的作者及作者所处的特殊时代且能确定题材的时候,就利用记忆中的套话来应付答案。所以即使是考了这样一首比较浅易、理解上并无太大困难的诗歌,学生得分情况依然不乐观,因为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套话式术语答出整首诗的情感,可能与诗人要表达思想的大相径庭。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之前的教学,是否可以在高二通过《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系统学习诗歌时,改良一贯的教法呢?高二教师如果能在处理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这一教材多思考更加有效的教法,是否能为高三诗歌鉴赏复习的有效性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就此,笔者想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一、重视学生对诗歌独特的情感体验,成就感和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
学习苏教版教材的高二学生在高一的必修教材中能接触到一个专题诗歌教学,但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对诗歌鉴赏有所涉猎,通过几次大考和考前复习,他们就能很快领教诗歌练习题的“威力”,因为学生不具有诗性思维,不了解古人抒情的触发点,比如,自宋玉承袭了伤春悲秋的传统,再如,“梨花落后清明”暗示时序推移。因此,哪怕仅仅学了一年的诗歌,学生已被试题答案弄得“投鼠忌器”,极易否定自己对诗歌最直接的感受与体验。一线教师如果能尽早关注这一点,在高二系统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通过一次次的鼓励让学生重燃对诗歌鉴赏的自信。当学生对诗歌有自己独立见解时,自然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无需教师挖空心思给学生总结“以一当十”的解题技巧。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每一次的独特理解,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古人最自然的生命状态,逐步引导诗歌教学易踏上坦途。
二、尽可能地细化读懂诗歌的要求和方法
无锡天一中学的校长张春华在做经验交流时曾经谈到,高考的差异不是“做”的差异,而是”做“得实不实的差异;不是教得“全”的差异,而在教得“透”的差异。几乎所有教师都会告诉学生读懂诗歌是做好诗歌鉴赏的前提,更为关键的是教师得告诉学生需要读懂的内容和读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正读懂,这实际上是可以量化的。诗人写诗往往涉及几个内容,景(环境)、事情(生活片段)或生活细节、典故、抒发的情感和感叹。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诗歌中的重点,在培养他们概括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迅速全面地了解诗歌内容。比如,笔者在诗歌教学中给学生一个真正读懂景物或画面的标准:或能概括氛围特点,或能分析出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处境或状态,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所以,让人无奈的是,教学的无效不是学生读不懂诗歌决定的,可能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针对具体题型做出具体要求,导致学生无论是完成练习,还是回答问题,总感觉无从下手。
了解诗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可以从古代汉语的语法入手来一窥究竟,这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捷径。比如,古人为了讲清一件事往往习惯将定语或状语后置,这种表达习惯不仅出现在文言文中,诗歌中也有这种情况发生。比如,许浑的《早秋》中颔联“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在理解这句诗文时就要将表示时间或天气的状语“晓”和“晴”置前,译为“早晨高树上的树叶尚未凋零,晴空下重叠的远山显得分外清晰”。再如,关于诗文内容的含蓄与省略,教师也需要向学生讲明,诗人往往会暂时牺牲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而保全格律形式之美,抑或是意境之雅,同样在这首诗歌中,“残莺栖雨露,西风拂金河”这句,学生如果不细读,就难以补全诗人省略的真正宾语“叶片”,所以对诗文原意理解会出现偏差。
对于文言字词的熟练掌握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或者可以这样说,前面提到的关于古人的表达习惯也好,对文言字词的熟练积累也好,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因而,高二进行《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地在每个星期的诗歌教学中加入文言文的讲解,既能帮助学生提高诗歌理解,也可避免长时间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单一性。
三、渗透人文色彩、生命意识,拓展写作思想之境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法上,可以打乱原有的以唐宋具体时期及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为专题的教材体例,以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为线,串起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用同一意象寄托的不同情感。在重新调配教材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借助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给这些课题起一些诸如“春风飞扬”“秋思浩荡”“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等浪漫的名字,以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拓展出意象更丰厚的人文色彩。学生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独有的诗性情怀,既可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也可以解决作文中颇具人文的论据素材难以积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突破写作中的思想格局,以古鉴今,用古人优秀的精神和独有的情怀与追求来观照今人的生命状态,以古“温”今,消解学生在作文中时时流露的对于社会的过度不满,甚至戾气,使他们投给现实生活温柔的一瞥,在文中写一些人文关怀。
面对诗歌教学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的困局,广大语文教师会继续探讨出更有效的诗歌教学方法。当年闻一多先生说过诗歌的创作犹如“戴着镣铐跳舞”,我们希望当前的诗歌教学在重重考验之下,哪怕是“戴着镣铐跳舞”,也要尽量跳得轻盈曼妙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