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IR-UWB系统的高速准循环LDPC编解码器设计*

2015-07-25杨灿美

数据采集与处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译码校验复杂度

曾 辉 黄 鲁 杨灿美

(中国科技大学电子与科学技术系,合肥,230027)

引 言

通信系统将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且逐渐转向宽带通信。其中超宽带系统最为典型。超宽带系统拥有更宽的带宽(3.1~10.6GHz)以及高的数据传输速率(802.15.3a协议下的数据速率大于100 Mb/s),并且系统复杂度很低,硬件消耗低。为了提高数据高速传输的可靠性,LDPC成为UWB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信道编码方式,因为它有近乎香农极限(Shannon-Limit)的纠错能力。

LDPC由Gallager[1]在1962年提出,它的硬件实现较复杂。因为当时硬件的集成水平的限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Mackay重新研究LDPC码,才引发对其的研究热潮。文献[2]给出了离Shannon极限只有0.004 5dB的LDPC码,但是随机构造法使得实现较为困难,硬件实现过于复杂。文献[3]提出了准循环矩阵的方式能更有效地实现LDPC码校验矩阵的构造。

本文的IR-UWB系统用来实现高速率视频的实时通信,系统基带是单比特接收机[4]以二次微分式高斯脉冲调制每比特信息的方式实现长物理帧的传输,为减少时延,决定采用并行编译码。UWB系统也采用其他编码方式,例如RS[5],Turbo[6]以及组合码[7]等。RS码相对其他线性分组码,同码率时纠错能力较强,硬件复杂度低[8],但只限于中短型码。而Vertebi,Turbo等卷积码,其较高的译码复杂度,卷积码更适于串行传输。相比之下,LDPC对长码字的性能更优异,每个物理帧传输的有效码作为一个编码单元。译码复杂度高于RS码,但低于Turbo,可实现完全并行译码[9]。

1 校验矩阵的构造与编码

LDPC码是一类基于稀疏校验矩阵(H阵)的线性分组码,可在硬件上有效实现的LDPC编码有Hu等提出的渐进边增长(Progressive edge-growth,PEG)算法。此法采用逐步优化的思路,通过在Tanner图(图1)上依次添加边来构造最终的结点关系图,每次添加的边都尽可能地减少对图中其他边的影响,具体算法见文献[10]。虽然纠错性能好,但无法简单编码,不太适于长码,并且译码存储复杂度过高。

图1 基于Tanner图的LDPC信息传递Fig.1 LDPC message channel based on tanner

根据香农理论,构造随机矩阵在硬件上难以实现,由此诞生了由几何代数的方法构造LDPC校验矩阵——准循环[3],即用循环移位矩阵块构造H阵。常用的循环移位矩阵有I矩阵、D矩阵和Q矩阵。Q矩阵中“1”的分布无规律,可以通过皇后算法获得,但需用额外的存储空间,一般用查找表的方式在硬件上实现。

然而,直接以QC实现长码字校验矩阵的构造硬件实现仍显复杂,译码存储不易实现。文献[11]给出了校验矩阵PEG构造方法,PEG算法构造的Tanner图具有最小的距离和良好的环长(图1粗线示),这些环长对信息概率的统计不利,使得节点之间传递的外部消息的独立性降低,削弱了抗干扰能力。结合QC-LDPC码的循环矩阵构造LDPC校验矩阵,在中短码长时可以获得与随机构造的规则码相当的性能。文献[11]阐述的构建较大围长的LDPC校验矩阵方法——消环算法,消除H阵中的短环(一般消除4,6和8环)。

综上所述,可先用PEG算法构造基矩阵,在所记录的环中取出长度最短环的“1”元素,消除Tanner图中的短环,“0”元素用“-1”替代;接着,随机产生子矩阵偏移量代替矩阵中非“-1”元素,并用相应维的循环移位Q矩阵或I矩阵代替矩阵中的对应其偏移量的元素,可进一步消除所生成H阵中的短环,“-1”代表该循环矩阵为全零矩阵。这种H阵的构造法,大大降低了硬件实现的复杂度,更适于长型码字,译码存储也简单得多。

1.1 仿真结果与分析

IEEE 802.15.3a协议关于UWB信道给出了基于S-V模型的4种场景模式,具体UWB室内信道特征见文献[12]。其中存在视距信号的CM1模式,其主要考虑加性高斯白噪声(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AWGN),多径干扰以及信号幅度呈现近乎对数正态分布的衰落。信道相对其他场景更稳定,适合近距离室内UWB通信系统模拟仿真。

本系统采用BPSK调制,编码器的设计旨在实现校验矩阵性能的比较,因此可选择二进制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采用一般的MS译码方式。仿真中分别以原始PEG算法和本文阐述的算法(I与Q循环矩阵)构造3类不同的H阵:码长n=900(PEG适于中短型码),码率R=1/2,变量节点的维度分布[10]为λ(x)=0.3x+0.16x2+0.17x3+0.37x6,每个循环移位矩阵定为维长15的I/Q矩阵(Q阵中任选其一)。译码迭代次数为15。图2显示了其性能曲线,该设计阐述的构造校验矩阵的方式,性能更接近于PEG算法。Q矩阵作为准循环矩阵,性能更显优越。

图2 I/Q矩阵的QC-LDPC性能比较Fig.2 I/Qmatrix QC-LDPC performance comparison

图3显示PEG算法与本文讨论的算法在码率R=1/2和5/6下的仿真实验结果(其他条件相同)。由图可见,信噪比较低时,基于I矩阵和Q矩阵QC-LDPC的性能相当;高信噪比时,基于Q矩阵的LDPC优于基于I矩阵的LDPC码的性能,而随着码率的升高,两者的性能都有所降低。对于R=1/2码率,码长为n=1 800,误码率为低于10-6时,两者SNR都在2dB左右。

1.2 快速并行编码实现

令x为待编码的信息序列,p为校验序列,根据校验矩阵H的定义

线性分组码的一般性特征:n为信息位长(矩阵块数),m为校验阵部分的块数,左边为信息比特部分,右边为校验比特部分。

图3 R=1/2和5/6,I/Q矩阵 QC-LDPC性能对比Fig.3 R=1/2or 5/6 I/Qmatrix QC-LDPC performance comparison

式(2)分解为以下形式

式中:表示矩阵的第m行元素,表示矩阵中第m行n列的元素。这种编码方式可实现并行高速编码。

综上分析,低发射功率的UWB(-41.3dBm/MHz)接收端信噪比较低,选择I矩阵更适合在电路中实现,其不需要I矩阵的存储空间,矩阵运算时只需循环矩阵的移位矢量就可实现有效编码。文献[13]采用可配置循环移位寄存器实现高速并行编码;译码存储也相对简单,否则,需要额外用上Q矩阵的存储空间和独立的矩阵运算单元。

2 改进型最小和译码

LDPC通常译码方式主要有软判决的置信译码(Belief propagation,BP)和加权比特翻转(Weighted bit flip,WBF)的迭代译码,如文献[14]复合译码性能的分析。本决定采用性能更优越,复杂度较高的BP译码来满足本系统高性能的要求,其通用的有对数域BP,以及在其基础上改进的最小和译码。为降低复杂度又提出了改进型最小和,主要对其中φ(x)近似。文献[15]提出了用线性函数逼近方法分段地处理以达到近似φ(x)函数的目的,但是其硬件实现的复杂度过高。实际运用中只需用个变量因子分段近似即可,分段区间是有限的,因子取值相对有限,并且这个变量也可用来均衡信道信噪。

2.1 变量因子最小和译码

φ(x)表达式如下

图4为φ(x)的示意图,随x的增大,φ(x)值呈下降指数迅速减小,所以|L(rji)|中占主要作用的是绝对值较小的βi′j=|L(qji)|,从而简化对数BP译码算法,可得

变量节点v利用校验节点传递的第k次迭代的信息Lk(rj′i)计算信息节点信息Lk(qij)

出于节省存储空间的考虑,解码算法如下

Min的取值是个近似的结果,添加调整参数α,让其更近似于对数域BP,如式(5)所示。对比两种算法流程,解码算法中Lk(rji)(校验节点传递给变量节点相关概率信息)更新不需要L(qi′j)(变量节点传递给校验节点的相关概率信息),只需要计算Lk-1(Qi)-L(k-1)(rji),这样减少了解码过程中信息的存储量。

图4 函数φ(x)示意图Fig.4 Functionφ(x)sketch

2.2 译码仿真结果分析

鉴于UWB系统实时传送的物理帧长,以及校验矩阵的构造方式,选择(n,k)=(1 800,900)的码字,循环移位维长定为30。该系统接收机[4]在信道估计时提取的每比特概率信息可直接用于LDPC译码。仿真在CM1场景模型[9]下进行,译码迭代次数为20,输入20帧数据,图5给出了对数BP与变量因子MS译码的性能结果。实验中对MS算法进行α取值遍历,从图中可以得到在低信噪比时,两种译码的性能差距较小,但随着信噪比的增大,对数译码BP仍显示其优良的性能。对较低信号发射功率的UWB系统,该改进的MS译码更适合于UWB系统,因为其硬件实现复杂度低于对数BP译码,且其译码具有调节功能。图中α=0.85或0.95时,译码性能优于对数BP,在硬件实现中,只需要加乘法器即可,而α的取值可在量化分析后获得。

图5 (1 800,900)LDPC码在α下的性能遍历Fig.5 (1 800,900)LDPC performance traversal onα

图6显示了(1 800,900)码字在α=0.8时不同迭代次数下的译码性能。可以看出,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BER呈下降趋势。信噪比较低时,性能没有因迭代次数而有较大的改变,拥有较低的译码延迟,这更有利于UWB系统高速率传输的特性。当迭代次数超过15时,BER=10-6,信噪比小于3.3dB。迭代运算过程中如果c×HT=0成立,则译码成功,反之,迭代次数达到指定数 (具体得实际测试而定)时退出,译码结束。

图6 (1 800,900)码字在迭代次数不同的性能Fig.6 (1 800,900)performance comparison on traversal num

3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PEG算法结合分块准循环矩阵构造校验矩阵的方法、QC-LDPC快速编码的实现策略以及改进型变量因子最小和译码算法,并对它们进行了相关性能分析比较。编解码部分的仿真性能对比可得:相比AWGN信道,本设计的LDPC码在标准S-V模型CM1场景的衰弱信道中,多损失至少1 dB的信噪。总之,PEG算法结合分块QC构造的校验矩阵,因其具有准循环结构,因此方便硬件存储及实现,变量因子最小和译码方式提供了译码参数调节的功能,有利于优化译码性能均衡信道衰弱,适合用于低发射功率下的IR-UWB系统。

[1] Gallager R.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J].IR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1962,8(1):21-28.

[2] Chung S Y,Forney G D,Richardson Jr J,et al.On the design of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 within 0.004 5dB of the Shannon limit[J].IEEE Comm,Letter,2001,5(2):58-60.

[3] Mu Liwei,Liu Xingcheng.Construction of binary LDPC convolutional codes based on finite fields[J].IEEE Communication Letters,2012,16(6):897-900.

[4] Yin Huarui,Wang Zhengdao,Ke Lei,et al.Monobit digital receivers:Design,performance,and application to impulse radio[J].IEEE Trans on Communication,2010,58(6):1695-1704.

[5] 张朝霞,王华奎.跳时 Reed-Solomon码的超宽带多址接入方式[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43(2):119-122.

Zhang Zhaoxia,Wang Huakui.The multiple access of ultra-wide band based on reed-solomon codes[J].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2,43(2):119-122.

[6] Haniffuddin H,Mohammad R,Mansor W.A review of turbo coding with channel estimate for 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 system in ultra-wideband channel[C]//8th IEE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Signal Processing and its Applications.Hong kong:IEEE,2012:528-532.

[7] Nyembezi N,Wasim Q.M.Concatenated RS-convolutional codes for ultra-wideband multiband OFDM ultra-wideband[C]//IEEE 2006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ltra-Wideband.Waltham,MA,USA:IEEE,2006:137-142.

[8] Sung-Woo C,Sang S.RS decoder architecture for UWB [C]//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Phoenox Park:IEEE,2006:808.

[9] Peng Xiao,Zhao Xiongxin,Xie Qian.A macro-layer level fully parallel layered LDPC decoder SOC for IEEE 802.15.3capplication[C]//2011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LSI Design,Automation and Test.Hsinchu,Taiwan:IEEE,2011:1-4.

[10]Hu Xiaoyu,Eleftheriou E.Regular and irregular progressive edge-growth tanner graphs[J].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heory,2005,51(1):386-398.

[11]Wang Yuliang,Ping Gong.An improve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QC-LDPC codes based on the PEG algorithm[C]//2011 Third Pacific-Asia Conference on Circuits,Communications and System.Wuhan:IEEE,2011:1-4

[12]Andreas F M.Channel models for ultra-wideband personal area net-works[J].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3,10(6):14-21.

[13]徐鹰,卫国.基于FPGA的 QSBC-LDPC码编码器的设计与实现[J].数据采集与处理,2008,23(6):713-717.

Xu Ying,Wei Guo.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QSBC-LDPC encoders based on FPGA[J].Journal of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2008,23(6):713-717.

[14]Alfa A S,Jun C.Hybrid linear programming based decoding algorithm for LDPC codes[J].IEEE Trans on Communications,2011,59(3):740-749.

[15]徐鹰,卫国,朱近康.一种基于最小区域选择的LDPC码迭代译码算法[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8,38(12):1365-1371.

Xu Ying,Wei Guo,Zhu Jinkang.Min-zone selection decoding algorithm for LDPC codes[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08,38(12):1365-1371.

猜你喜欢

译码校验复杂度
基于校正搜索宽度的极化码译码算法研究
一种低复杂度的惯性/GNSS矢量深组合方法
炉温均匀性校验在铸锻企业的应用
求图上广探树的时间复杂度
从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看弹幕的译码
某雷达导51 头中心控制软件圈复杂度分析与改进
LDPC 码改进高速译码算法
大型电动机高阻抗差动保护稳定校验研究
基于加窗插值FFT的PMU校验方法
出口技术复杂度研究回顾与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