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一体化路漫漫
2015-07-25
如何在推动一体化的过程中,协调、平衡各方利益,是颇为考验智慧的复杂课题。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仅时隔一周多后,3月5日,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指出,加强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自此,“京津冀一体化”成为了2014年中国经济、社会的最热门词汇之一,任何相关的风吹草动,都能在第一时间引发多方关注,甚至在尚无确凿消息之时,亦有人对于各种解读和预测乐此不疲。毕竟,这简短的6个字,意味着国家层面一次重大的战略布局调整,涉及京津两直辖市及河北省11个地级市80多个县的重新规划定位,更关乎在这1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工作生活的约1亿居民的切身利益。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即已被提出。时至今日,在东部沿海三大城市带中,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步伐最为缓慢。近日,据媒体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最后一次征求意见已经完成,正在上报国务院前的准备之中。
“京津冀一体化”再次被提上日程。然而,若干年来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然形成种种错综复杂关系相互交织的局面,如何在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协调、平衡所涉及各方的长短期利益,是一项颇为考验智慧的复杂课题。
燕郊样本
燕郊,自古为京东重镇,西与北京市通州区隔河相望,与天安门广场的直线距离约30公里,西北距首都国际机场25公里。然而,在行政上,该地区隶属于河北省三河市。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之间的错位,既在无意间形成了这一地区迅速崛起的最大助力,也是其如今所面临种种尴尬问题的最初源头。
近年以来,北京作为华北地区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据最新统计,201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2114.8万人,人口的聚集在满足产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态、交通、公共服务等的不堪重负,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房价的高企。此时,由周边区域承接北京市人口的外溢需求,已是北京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此时,燕郊以其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由于行政上隶属于河北省而导致的和北京市区显著的房价差,在吸纳北京人口外溢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燕郊已是数十万“北漂”的栖身之地,形成了常住人口超上一级行政单位数倍的奇观。而人口的急速膨胀,也让该地区交通建设难以满足出行需求这一瓶颈暴露无遗。
在燕郊购置房产的人,绝大多数系在北京市区工作且非北京户籍的青年工薪阶层。每个工作日凌晨,在燕郊大大小小的公交站,等车的队伍未等天亮即已排成长龙,因抢位置而引发的口角甚至肢体冲突屡见不鲜;晚高峰时,在国贸地区的一些公交站,这些人又如抢滩登陆一般,不顾一天工作后的疲惫,拼命挤上每辆驶向燕郊的公交车,以便能早几分钟回到距此“仅40分钟车程”的家里喘息片刻。2014年,曾有某移动互联网媒体,对这一群体的日常生活进行过详实的报道,其中的一些细节,让旁观者无不动容,亦让当事者无奈苦笑不已。
曾有人断言:“看京津冀一体化实施得怎么样,就看北京到燕郊的轻轨能不能通。”此言不虚。当“京津冀一体化”呼声日盛之时,栖身燕郊者首先想到的不仅是有限的那几条让人既爱又恨的公交路线,还有在进入燕郊前“戛然而止”的地铁6号线延长线,以及早已不堪重负的102国道和它周围那一条条本应通往北京的“断头”公路。
以燕郊为样本而观,“交通”似为当前京津冀一体化亟待攻克的主要障碍之一。2014年10月25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在审议并同意《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任务分工方案(送审稿)》的同时,指出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要确保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走在前面。据悉,即将出台的《京津冀交通协同发展计划》涵盖“一环”、“二航”、“五港”和“六放射”的交通一体化规划蓝图。“一环”即首都经济圈环京高速走廊;“二航”是指首都国际机场和新建的北京新机场;“五港”是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天津港和黄骅港;“六放射”是指以北京为中心向六个方向放射的运输通道,分别是西北的京张方向、正东的京唐秦方向、东北的京承方向、东南的京津方向、正南的京开和新机场方向、西南的京石方向的高速路。
1月12日,北京铁路局在早晚高峰开行3趟燕郊站往返北京站的动车组临客列车投入运行,其中燕郊站至北京站两趟,北京站至燕郊站一趟,从燕郊出发最快26分钟即可抵达北京市区。截至1月11日上午,12日6点46分从燕郊出发的D9022次列车一等座、二等座票均告售罄,只剩50多张无座票。这一举措,表达了北京市对于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决心和诚意。振奋人心之余,或许不免有人从另一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居住在燕郊之人,为何要忍受每日奔波之苦?在燕郊当地安居乐业,何以不曾出现在这一群体的考虑之中?
产业之困
时至今日,作为北京市实质上的重要卫星城之一,燕郊虽行政上不属于北京,却已是首都经济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大量外来人口在此购房,燕郊房地产市场的膨胀速度有目共睹,进而以一己之力支撑了燕郊乃至整个三河市的经济增长。一位三河市委部门人士曾直言:“燕郊为三河市贡献了近七成的工业产值。”
事实上,燕郊的产业发展规划图,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已确定,然而计划路径与今日现实之间却是大相径庭。1992年8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燕郊成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12月16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复设立河北省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0年1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燕郊高新技术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可见,按照官方文本,燕郊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端服务业新城”。就现状而言,燕郊虽确实存在诸如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但总体上,因受制于配套建设、技术配套、人力成本、交通等因素,所谓的产业转移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长期停留在了初级阶段。究其原因,房地产野蛮生长下的一枝独秀,让燕郊只看到了“环首都”区位优势带来的房地产红利,进而有选择性地忽视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人口支撑下其他更为长远的利好。
据统计,1992年建区之初,燕郊人口为2.3万人,如今已激增至60余万,财政收入从1992年的5000万元增至2013年底的67.48亿元。按照三河市市委书记张金波的说法,燕郊开发区成立20余年来,在全市十二分之一的土地上创造了超过60%的经济总量。2009年7月17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大规划区域范围,扩区面积10.28平方公里,扩区后总面积25.59平方公里。对比上一轮房地产狂飙的时间节点,似可轻易发现潜藏于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
房地产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迅速带来大量的土地出让收益和房地产税收,同时也可以对其他产业形成挤出效应。“房地产独大”之下,“高新技术”的定位往往无从谈起,基建滞后、产业空心在所难免。更何况,就当前全国商品住宅市场而言,空置率高企、市场需求乏力随处可见,在限购政策并无放松迹象的当下,“房地产先行”模式的风险已经浮出水面。
上述逻辑,在当下中国很多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已得到印证,“燕郊式成长”模式之困仅是这一逻辑在北京周边的又一例证,“京东睡城”实为产业困局之下结出的必然果实。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之间的错位,既是带来了人口聚集下的房地产经济繁荣,也导致了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的长期畸形。
作为既不是省会城市、又不属于计划单列市的燕郊,只因位于北京周边,承接了北京的大量外溢需求,而被戴上限购的“紧箍咒”。从去年年末开始,燕郊楼市就出现明显的滞胀和滞销局面,2014年看房和认购的人数均比上一年同期明显下滑。与此同时,燕郊楼市的供应仍在加大。以横穿燕郊的102国道为界,随着北侧项目的开发殆尽,开发重点已经转向国道南侧的广阔区域。这一局面下,未来如果任由自身在房地产狂飙之路上狂奔到底,以及人口集聚导致各种“城市病”的蔓延,即更加难以承接来自北京的产业外溢,与纠正产业结构的最佳时间节点渐行渐远,继而在自我定位的迷失中,难逃在京津冀一体化浪潮中被边缘化的命运。
眼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对于众多环北京的城市而言,切蛋糕的时刻似乎已经临近。
突围之路
眼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对于众多环北京的城市而言,切蛋糕的时刻似乎已经临近。然而,在固安、涿州、保定等地纷纷出现复制燕郊模式的迹象下,如何从观念的根源上避免“房地产先行”的老路,才是当前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2014年1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要把工作重点从总体谋划转向推进实施,同时强调“加快推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抓紧确定2015年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清单。”
俗语云“人为利往”,只有产业的合理布局,才能与基础设施建设互为推动,加速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进而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由此可见,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战役在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与调整,而在此之前,交通一体化则是无可回避的必要步骤,是既可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又可于当下惠及民生的一石二鸟之举。国家层面对此已有清晰的认识,而此时从地方政府到媒体公众,亦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北京与某地之间什么时候修通地铁”、“某地会不会划入北京”等捕风捉影的猜测之中,如此除了引发当地楼市震荡之外,难有任何实质性的结果。
对思路的纠正,恐怕要比对产业结构的纠正困难得多。正如在实施限购的燕郊,购房者仍然能够以万元左右的成本,轻松穿越政策的关卡而取得购房资格。足见房地产冲动一旦激起,就难以压制。所幸,地方决策部门亦已对问题的实质有所认识。三河市委曾向媒体透露,燕郊规划在主城区之外,将向南向北各建一个次中心,北部形成以科研教育、商务办公及创业孵化园为主的产业功能区,南部形成以健康医疗、主题游乐为主导的健康产业集群,中部则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三河市市委书记张金波表示,围绕疏解首都城市功能、承接首都产业转移、提供绿色生态屏障等三方面功能,将对环首都各县市区土地规划进行功能调整,特别是对三河而言,应该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和林地数量。
诚然,这些规划的实现必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才、资金、企业的流动都必须遵从市场规律,由市场来选择这些要素的最终去向。但在正确思路的引导之下,在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倒逼下,未来京津冀一体化局面的实现似乎也并未如人们想象一般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