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奥会”舆论博弈下的中美网络安全形势分析

2015-07-25惠志斌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中美黑客网络安全

文/惠志斌

近年来,网络空间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核心领域。美国政府、军方、企业、智库、媒体等多方联手,以安全和自由之名,频频对中国网络空间相关事务进行抨击、指控、警告和威胁。2015年9月的中美两国首脑会晤前后,国外主流媒体再次高度聚焦中美网络安全议题。从“对抗”到“缓和”,再到“共识”与“顾虑”,国际舆情的显著变化不仅折射出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领域深层博弈的现实,同时也为我们判定中美网络安全关系后续发展态势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习奥会”前美国密布黑客攻击疑云向中国施压

距习近平主席访美尚有一段时日,中美两国网络安全态势便在媒体渲染中开始迅速升温,最终使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两国首脑会晤无可回避的重要话题之一。

1.高调扬言拟对“中国黑客”采取制裁措施

继“起诉”中国军人、宣布“超2000万美政府人事信息数据泄漏”、绘制“黑客攻击地图”等一系列威胁渲染行动之后,美国媒体高调扬言拟对“中国黑客”采取制裁措施。2015年8月31日,《华盛顿邮报》称奥巴马政府准备对以黑客手段盗窃美国商业机密的中国企业和个人实施 “前所未有”的经济制裁。制裁措施将在奥巴马总统发布行政命令、宣布网络盗窃属于“全国紧急状态”活动之后和中国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之前实施。美国之音、CNN、《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也就此事做了相关报道。CNN称,奥巴马2015年4月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授权美财政部制裁全球范围内针对美国目标发起网络袭击的实体。

中美网络安全是奥巴马政府非常关切的议题。奥巴马本人对中美网络安全问题的态度不仅非常鲜明,而且也十分强硬。据美国之音报道,奥巴马本人认为从事商业间谍是“侵略行为”,并表示“不仅仅是一件让我们略感恼火的事情,而是一件将造成两国关系严重紧张的事情,而且我们准备好采取一些反制行动,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但同时也表示“希望在不必采取反制措施的情况下就能解决问题”。类似的高调制裁舆论并未因习近平主席即将到访而消停,就在习近平主席抵达西雅图当日,《金融时报》在报道中仍表示,“美国财政部前驻华官员杜大伟说,制裁的可能性依然悬在那里,如果中国没有收敛,制裁很可能会落到中国企业头上”。

2.孟建柱访美期间美官员强硬言论频现

2015年9月9日至12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作为习近平主席特使,率公安、安全、司法、网信等有关负责人出访美国,旨在缓解中美网络安全领域的分歧和争端,为“习奥会”扫除障碍。但其间美国政府官员一系列强硬言论仍频现媒体。10日,美国副财长拉斯金说:“美中在网络行为上存在尖锐分歧”。同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克拉珀表示,美国必须加强安全措施,以应对“中国黑客”。另据法新社和塔新社消息称,11日,奥巴马在马里兰州米德堡军事基地与美国官兵交谈时表示,“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是不可接受的”,如果要打网络战,“我保证,如果我们必须要赢的话,我们一定能赢”。

二、中国积极采取措施缓释舆论压力

面对来自美国咄咄逼人的舆论攻势,为扭转不利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态势,确保本次“习奥会”能够在中美网络安全合作领域取得进展并达成某种程度共识,中国采取了一些较为积极的增信释疑策略。

1.派特使团打前战,提前就网络安全问题交换意见

与既往通常由分管经贸副总理或分管外交国务委员率队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打前战有所不同的是,本次派出的是由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率领的专司磋商网络安全问题的特使团。据新华社报道称,特使团同美国国务卿克里、国土安全部部长约翰逊、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等举行了会谈,就共同打击网络犯罪等执法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中国通过特使团向美国传递了如下几方面信息:一是加强双方在网络安全领域互信与合作的重要性;二是中国在反对网络攻击和商业窃密方面立场是坚定的;三是中美两国开展对话合作,共同打击网络犯罪,这符合双方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上述意见的交流和共识,无疑为后续两国元首会晤顺利开展并就网络安全问题达成共识奠定了基础。

2.《华尔街日报》采访公开表露中国立场和态度

2015年9月22日,在即将启程访美前,习近平主席接受了《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其中,在回答有关“网络间谍”一问时,习近平主席给出了简洁明了的回应:“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中国是黑客攻击的受害国。中国政府不会以任何形式参与、鼓励或支持企业从事窃取商业秘密行为。不论是网络商业窃密,还是对政府网络发起黑客攻击,都是违法犯罪行为,都应该根据法律和相关国际公约予以打击。中美双方在网络安全上有共同关切,我们愿同美方加强合作”。藉此良机,习近平主席公开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一是中国坚定维护网络安全的意愿;二是中国也是黑客攻击的受害国,黑客攻击属违法犯罪行为,赞成打击此类活动,并承诺中国政府不会以任何形式参与、鼓励或支持企业从事窃取商业秘密行为;三是将网络安全关系看作是新型中美大国关系的一部分,认为双方有着共同关切,并表示愿与美方加强合作,共享共治。

3.中美互联网论坛展现两国网络合作前景广阔

在前七届中美网络论坛中,除第六届(北京)召开时间为4月外,其余几届举办时间一般在11月或12月上旬,而本年度的论坛却恰恰安排在“习奥会”之前,个中原因不免引起媒体诸多猜测。其中不乏将其解读为中美双方博弈策略的言论。暂且不论日程调整真正动因何在,客观而言,中美科技巨头们的欢聚场景,确实有助于让渲染中国黑客威胁论和鼓吹中美网络战一触即发者们去冷静思考何为有益的中美网络安全关系。合作还是对抗?哪种选择更符合两国及国际社会的长远利益?哪个方向是两国政府努力的目标?答案不言自明。事实上,中美网络论坛确实对缓和当时紧张形势起到了积极作用。习近平主席到访西雅图期间,外媒对网络安全问题处理出现了微妙变化,不仅对网络安全问题解读笔墨不多,同时指责也趋于缓和。这为推动两国达成共识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习奥会”期间舆论再现错综复杂局面

无论是此前媒体呈现的中美政商两界的博弈,还是两国元首间的隔空对话,均反映出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领域冲突与利益并存,这一本质特征使得“习奥会”期间的舆论同样显得错综复杂。

1.美国媒体仍抛出黑客“猛料”对中国施压

在习奥会面期间,就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美舆论将相对缓和时,美国媒体和企业仍联手爆出早已酝酿的“中国黑客”事件。其中,《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之音等媒体大幅报道美国网络安全公司ThreatConnet和国防咨询公司Defense Group Inc.共同发布的研究报告,宣称发现中国军方与侵袭外国政府网络有关。报道称,“中国在南中国海的积极活动,还伴随着针对东南亚国家军事、外交及经济目标的高强度网络间谍、病毒攻击、恶意电邮附件和网络‘钓鱼’黑客活动。”同时,指出涉事部队为成都军区78020部队,涉事嫌疑人为葛星。可以看出,在“习奥会”面前,美方媒体仍试图借此“猛料”再次向中国施压。

2.中美双方形成网络安全的初步共识

随着中美两国领导人在联合记者会上宣布“中美网络安全达成共识”消息,外媒对该议题的报道暂时转向了正面。全球主流媒体对近来“热炒”的结果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9月26日,美联社、路透社、《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联合早报》、《南华早报》等推出了多篇报道。汇集各报道表述,所达成共识主要有:①中国承诺遏制针对美国企业机密的网络盗窃;②美国对协议的执行情况表示关切,并警告将对有明显证据的“网络盗窃”的个人和实体进行制裁;③中美之间将就网络犯罪问题建立“热线”对话制度;④双方承诺在和平时期互不攻击对方的关键基础设施(发电厂、手机网络和金融交易网络);⑤协议不包括传统的国家间情报性网络活动。

3.国外媒体对中美网络安全领域已达成共识的反响

虽然本轮中美对话未实现此前外媒所透露的“或将签署中美网安军控协议”,并且最终没有签署任何具体的、实质性的网络安全合作协议,但国内外舆论还是对双方在共同打击网络犯罪以及遏制商业窃密方面达成的共识给予了些许积极的肯定。美联社称,“中国承诺帮助打击黑客盗取美国商业机密,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可以减少美中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减少美国公司的巨大损失。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协议仅仅是一个开始,如果它能够落到实处,则有可能取得解决网络盗窃问题的真正进展。”《纽约时报》表示,“中美在网络安全这一关键性问题上取得的进展提供了一些安慰,双方可以管理未来的挑战”。

在肯定积极意义的同时,外媒分析中也流露出一些顾虑。如美联社认为,中美关于网络盗窃方面达成的协议“可能不容易执行,因为往往很难追踪到网络攻击的来源,而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承认参与过去的攻击”。因而,美联社另一篇报道称,奥巴马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的问题是: 协议之后的行动是什么?对个人或实体实施制裁的可能性仍然在桌子上”。《纽约时报》的分析显得更为悲观,认为双方达成的约定“没有解决冲突→报复→升级的风险 ”。报道称,奥巴马仍然警告说“一旦我们有证据证明他们已经攻击了美国企业或美国公民后”,他仍然可能对“个人或实体实施制裁”。因而,《纽约时报》分析认为,“两个国家间仍然存在网络空间的对抗,这将延伸到下一个总统任期,并有可能出现升级”。此外,《纽约时报》认为网络武器难以管控:无法计数,可以复制,容易隐藏,容易获得(国家在该技术上没有垄断),并在将网络空间的军备控制协议和美苏之间达成的核控制协议进行对比后表示,限制安全威胁可能是美国和中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而,表示从小处入手仍然是比较好的办法。

四、中美网络安全关系发展态势分析

在国际舆论场中,美国一直掌握并试图主导中美网络安全话语主导权,而中国则始终被动地陷于美国设置的“黑客窃密”议题中,这表明中美网络安全关系仍处于激烈、深层、艰难的博弈中。中美网络安全争议不会随着“习奥会”的结束而停止,尤其是一些因访问暂时搁置的争议。长期看来,发展中网络大国与发达网络强国间的冲突和争议难以避免,但鉴于双方对网络冲突的危害性均有充分认识,因而,在战略互信的前提下,中美双方如能对“冲突”和“争议”保持积极对话机制,经过长期博弈和磨合,尚有形成中美网络共享共治新格局的可能。但短期内,在美国国内政治现实需要以及中美战略互信尚未有效形成的背景下,预计美国对中国网络事务将继续采取威慑和遏制策略。

1.中美力量对比变化加剧美国对我网络空间威慑态势

由于中美两国战略力量对比的快速切换,尤其是近年来中国IT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美国引以为豪的科技实力构成挑战,美国各界一时难以接受“中国崛起”和“美国衰落”的客观现实,其所形成“解释框架”体现在网络安全领域,认为中国通过在网络空间系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即依靠国家情报力量对美国商业企业的窃密行为,然后将其交付给中国企业,由中国公司与美国公司展开不正当竞争,进而获得中国崛起的动力。这种解释框架在2013年至2014年曼迪昂特公司披露中国黑客报告以及起诉中国军人事件中得到了“事实”的支撑和强化。基于这种解释框架,美国继续以单方面施加压力的方式迫使中国停止对美国有害的网络行动,变成了一种有内在合理性的战略需求。

2.美国国内政局助长各方政治力量对中国采取强硬姿态

2016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当前美国的国内政治气候无助于温和、理性的对华方案得到足够的政治支持。相反,候选人在网络安全问题上攻击中国,以及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极端强硬行动往往会带来比较多的短期政治回报。在此背景下,美国政界和军方希望复制冷战时期与苏联,以及冷战后与俄罗斯就军备控制、核裁军等问题展开对话的成功经验,以强硬姿态迫使中国就范,以此来确立美国在网络空间的霸权地位。可以预测在未来一年内,美国政府一方面将进一步搜集、制造并公布中国黑客证据,塑造国际舆论和压力环境,迫使中国被动进入谈判,并在美国全面主导议题设置的情况下接受谈判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美国军方在新《网络安全战略》的框架下,将快速实现对中国网络作战能力和司法赋权,以所谓的“预防性防御”为其对中国的网络主动攻击提供依据,这也极大地增加了两国网络空间“擦枪走火”的可能。

3.中美网络安全合作与竞争新格局

尽管美国对中国采取咄咄逼人的网络攻势,但当前和未来保持和平发展态势仍然是最符合中国利益的战略选择。因此,坚持斗而不破的策略与美开展系统、深入且有针对性的网络外交,加强IT企业的全球网络安全透明度,军民融合加快发展攻防兼备的国家网络安全能力,这将是应对并化解美国对我国网络安全威胁的三大法宝。首先,在网络外交领域,与美合作对话的空间虽然狭窄但仍然存在,例如中美在打击网络犯罪以及关键基础设施保障领域有着共同利益,建议政府适时启动加入《网络犯罪公约》等多边进程,积极融入国际网络安全体系,消减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和打压。针对美国不断炮制中国黑客威胁论,中国积极开展网络安全话语体系的建构和阐释,对情报获取和网络攻击等进行区别,并指出美国开展同类行为的严重性;其次,政府应鼓励IT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主动加强IT安全透明度公布,以更为开放的行动建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让美国苦心炮制的“中国黑客威胁论”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第三,借鉴美国“公私合作抵御网络威胁”的经验,中国政府、军队和企业要相互联手,加快发展攻防兼备的国家网络安全能力,既包括有效防备并收集美国对中国攻击和渗透行径,同时也要全面加强网络威慑和反制能力,开展网络攻防公开演习,对美国进行反向威慑和警示。

猜你喜欢

中美黑客网络安全
欢乐英雄
多少个屁能把布克崩起来?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2019年中美贸易战时间轴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