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动自行车行业“二次腾飞”破解之道

2015-07-25本刊编辑部

新能源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电动升级企业

文/ 本刊编辑部

助力车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自行车协会的一个专业技术委员会,是过去自行车协会几十个专业技术委员会中唯一一个留存至今的,因为它适应行业从自行车向电动车发展的路径。

2015年10月17日的助力车专业委员会年会以“手拉手 往前走”为主题,马中超理事长发表了讲话。马理事长认为,电动自行车行业经过了19年的发展,社会保有量已经达到2个亿,规模以上企业400多家,业内每年的出口都在增长,2014年达到了118万辆,解决了全国城乡各地老百姓民生对交通的需求,成绩巨大。

一次创业”助力“二次腾飞”

马理事长在讲话中说道:“我把行业发展的前18年定位为‘行业的第一次创业’。‘一次创业’不仅自行车的代步功能由我们来承担,一般城市中比自行车更强的载物能力也由我们来承担。有分析认为,一辆自行车的生产就相当于种了18棵树,由此可见我们2亿的保有量给国家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做了多少贡献。2014年年会上,我和倪捷董事长、陆金龙理事长一起揭下电动自行车成绩单、白皮书帷幕的那一幕,至今仍会浮现在我脑海里。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有这么大的成绩,且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和社会的关联度、依存度越来越高,对行业正面的、负面的,以及中性的声音和评价一直不绝于耳。当然主流是认可的,认可我们为国家的低碳环保事业做出贡献。国外的一些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引领世界电动自行车发展的潮流。我也曾接受过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采访,说我们找到了适合中国百姓出行的很好的一种交通工具的补充形式,就是电动自行车。有争论很正常,可以说,行业就是在逐渐被认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行业在‘一次创业’时就做出了这么巨大的成绩,那么下一步——二次腾飞在哪里?二次创业点在哪里?这是我们行业和企业必须思考的。所以,‘手拉手’是首先解决我们行业的氛围问题。倪董事长讲得很好:我们是中国合伙人。在我们行业里,不管这家企业和那家企业怎么‘斗’,甚至商场如战场般你死我活的,但大家仍然一起照样往前走。这就是我们行业的荣幸。我想,没有一个行业能有我们这样的行业氛围。‘手拉手’的问题需要不断地矫正、调整,作为掌舵人,我也要及时调整、拉住大家的手,拉得紧拉得好。怎么往前走,大步还是小步、快步还是慢步是关键,我们朝什么方向走是关键,采取什么措施是关键。这些都是行业发展到今天,在进入行业发展新常态的号召下必须面对的思考。

2015年1-7月的国家统计局数据出炉,规模以上企业生产了1495万辆电动自行车,同比2014年下降0.2%,这个下降是在我们可控范围之内。下滑是事实,但国家统计局的这个数字未必代表了我们行业的实际数字,因为我们还有一些规模以下企业,同时,规模以上企业在有些省市的增幅是虚假现象,像河南、湖南的增幅,都呈三位数字的增长。因为2014年也是这样同比来算,所以看出下滑的幅度不是很大。2015年1-7月份的营业收入495亿,将近500亿。1-7月规模以上企业比2014年同期还增长了4%。利润23亿,相比2014年略有下降,这样的成绩单总体上讲我觉得是能够接受的,尤其是出口情况特别好:1-7月共出口78万辆,比2014年同期增长29.6%,照此推算,2015年出口很可能达到150万辆。出口额达到3.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以上。特别是越南市场,2015年1-7月份出口增长了114.5%。由此可看出,虽然行业面临了一些困难,如下行压力大,标准问题没有如愿落实,再加上业内大家看法有些不一致,导致一段时间比较沉闷,但电动车行业,出口的量和价值能够双增长而且都在20-30%,出口不但不下行,反而上扬。因为我们的行业不仅在国内是朝阳行业,在国外也是,而且东南亚地区也在不断地效仿、借鉴我们电动车的发展。我预计,如果加上规模以下企业,再加2015年剩下的5个月,我们2015年完成3000-3200万辆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拿3200万辆跟2014年比,也只下降了10%左右,还要再努力。但是我们电三和电四的成绩单还会弥补两轮的不足。整个行业GDP的总量跟2014年是可以持平的,以上是我感觉有些底气的几个方面。”

行业发展下行压力制约“二次腾飞”

马理事长在会上指出:“我们这次调研八十几家企业,调查的结果也是这样,特别是两轮的状况不如三轮也不如四轮。骨干企业的下降幅度在5-8%左右,加上规模以下的企业,整体的降幅在10-15%左右,这是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的。2014年只是出现拐点,而2015年已经不是拐点问题,而是开始往下走。下行压力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的压力:一、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二、产品低端化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低端产能过剩;三、现在赚不到钱了,在商言商,赚不到钱还是不行的;四、消费升级产生的压力,不是说2个亿保有量就没有消费需求了,是消费升级之后我们生产不出来那样的升级产品。过去我们消费打的是价格战、同质化等等,城市不行往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历来是个不错的战略,但现在农村被电商包围。另外,农村需要的是更实惠、更耐用的东西,常常和升级没有关系,在农村,谈升级为时过早。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带来的对电动自行车的需求。今后的城市,消费升级之后的电动自行车需求,应该是整个行业潜在需求的主力军,这种人群乐于高端消费,就缺可消费的产品。我在雅迪年会上听到过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东阿阿胶多少年之前很便宜,一斤50元钱,大伙也不觉得是什么太好的东西,但经过后来若干年不断地涨价,现在2000元一斤甚至还买不到,但高端消费人群的购买欲望并没有被价格止住。所以说,行业消费升级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果拿不出相匹配的升级产品来,就永远是挣小钱或者挣不到钱。有的企业想做一些社会公益或尽一些社会责任,但囊中羞涩。做企业和行业也一定是要挣钱的。再一个就是现在我们的400多家企业多数还没有走出价格战的误区,打价格战的企业永远是挺不起腰杆儿的企业。价格战打的结果是整个行业全都处于低位运行,再加上电商的进入,原有的渠道优势受到了冲击,劳动力成本提升又带来了人工成本的冲击和压力,再加上新国标迟迟不出台也带来了一些麻烦,最起码就影响了行业一定的稳定和士气。行业面临的下行压力和各种挑战,大家要有思想准备。”

“二次腾飞”聚焦四大问题

对于电动自行车行业今后的发展道路,马理事长提出了四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个首先要搞清楚行业定位问题。到底我们的行业是干什么的,我们的行业就是低碳、环保的行业,这是行业本身的属性,是生态行业、是绿色发展的行业。为了电动自行车能够走出更加宽广的路,我们把行业定位为涵盖传统自行车及新能源交通车辆,涵盖一轮两轮三轮四轮。它环保低碳的属性,以及不可替代的社会刚性的需求,是它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源泉。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行业永远充满信心。另外,现在讲脱钩,行业人如何定位自己的行业?应该为企业和会员服务,那就是行业的定位。我明确和轻工主管部门讲,我们每年的报表中就是涵盖了一轮两轮三轮四轮。咱们现在搞电动车就要搞出点名堂来,这样才能明确企业的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路径。在这个发展路径中,有的可以专做两轮,有的可以专做三轮,有的可以专做四轮,有的可以综合考虑企业的特点。我觉得目前行业拓展的面还没有完全铺开,企业的思路还不够开阔。

第二个问题是行业的重组问题。以前我曾说过希望行业企业能降到80家左右,当时还是2600家。现在,规模以上企业就是400家,而且真正带有品牌的有70多家,这是雅迪年会上一位专家给出的统计数字。但这样企业的产品何人敢买?就我们行业而言,现在的企业数量还是多,我希望通过3年左右,我们企业的数量真正做到80家以下,前十名或者前五名是行业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还可以浓缩,浓缩到两三家。这就说明我们行业在进步,在升级转型。重组问题是有条件的,我们可以整合一部分,不要盲目守着牌子。整合由市场决定,是很痛苦的,所以要考虑到企业整合之后对行业的发展影响。

第三个要考虑产品的升级换代。所谓二次创业,就是我们生产的产品和第一次创业生产的产品是有区别的,科技含量应该更高,核心技术应该更强,品牌的影响力更广,以及它对老百姓使用该产品产生的幸福感更强。升级换代不仅是产品的升级,而是要消费升级促进产品升级,产品升级推动消费升级,一定要把生产过程升级提到议事日程。生产过程的升级包括生产管理、生产设备等,我们的3D打印技术和机器人就是很好的表现。最终就是我们的产品要高端、过程要智能。

第四个大家要关注的就是互联网的转型。我曾经有篇文章专门讲过‘互联网+’对行业的影响。互联网转型的核心就是一句话:跳出企业看行业,跳出今天找未来,实际就是大数据的转型。互联网转型不是简单地谁加谁的问题,行业谨记做好三件事:第一、用信息化手段来改造企业内外部;第二、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内部所有流程,包括生产、管理、物流、财务和人才培训等等都用信息化手段;第三、用信息化手段再造与消费者的关系。做好这三件事就是互联网转型,就是‘跳出企业看行业,跳出今天找未来”的最好诠释。”

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凝聚力

关于电动自行车标准问题,马理事长说:“‘十三稿’上报之后我们进行了全行业的调研,涉及80多家单位。2015年9月29日,我们在无锡召开了协调小组扩大会议,达成了行业在标准问题上新的共识,手拉得更紧了。2015年10月8日,我们正式以中国自行车协会名义给4个部委打了报告,提出来5个层面的20个字:一是面对行业这些变化,我们要‘慎重处置’,所有关于电动自行车的国家的任何法律法规,包括地方的法规,我们希望更加慎重地处置,因为它和社会关联度太高了,它是新能源最主要的载体,又是新能源交通工具的重要载体。对这样一个行业,我们希望国家出台的任何的法律法规都做到慎重处置。二是‘重新考量’,对主流诉求希望相关部门能做重新考虑。因为行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智能化会减少一些功能体验,比如脚蹬,智能化就不需要脚蹬,并且脚蹬也存在安全问题。同时,我们提出3种车型就是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需要各种类型的车。城市监管和农村监管是有差别的,有差别才有政策。三是提出‘研究调整’。既然我们有诉求,就希望国家能进行调整,现在行业有接受不了的情况出现。四是‘计划延缓’。本来计划2015年年底出台也只好放缓,调研工作客观上也造成了计划延缓。最后一条要求,办任何事情要‘有效推进’。总结一下即为:‘慎重处置、重新考量、研究调整、计划延缓、有效推进’。这20字在2015年9月29日无锡召开的协调小组扩大会议上得到了全体与会同志的一致认可,大家共同承担这个决策的历史责任。”

猜你喜欢

电动升级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电动自行车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纯电动重卡展会遇冷
回暖与升级
MINI 电动概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