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酶Q10对1-甲基-4-苯基吡啶帕金森病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015-07-25高俊鹏周子懿陈依萍罗恩丽蔡定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15年18期
关键词:前肢黑质药组

高俊鹏,周子懿,向 军,陈依萍,罗恩丽,蔡定芳

同行评议:

诸多研究提示辅酶Q10(CoQ10)可以对帕金森病 (PD)动物模型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然而,最近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却未能得出阳性结果。为揭示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本研究分别采用CoQ10预防性与治疗性给药的方式对1-甲基-4-苯基吡啶 (MPP+)-PD大鼠模型进行干预,结果提示,CoQ10预防性给药可以改善PD大鼠的运动功能,减少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而CoQ10治疗性给药则无效。由此提出了CoQ10应在PD病程早期给药,对于PD发病高危人群则应预防性给药的新观点。本研究结果从给药时间窗角度解释了CoQ10在临床研究中未能得到阳性结果的原因,同时对后续临床研究与应用起到一定指引作用。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进行性变性。现有治疗方法虽然可以部分缓解患者的症状,但仍无有效方法阻止DA神经元的变性过程。线粒体酶复合体Ⅰ (ComplexⅠ)活性的降低是导致PD发生的重要环节。在对PD患者和PD模型的研究中,均发现ComplexⅠ功能的下降[1],线粒体膜及线粒体DNA受到破坏,致使能量合成障碍,大量自由基生成,损伤DA神经元[2]。

辅酶Q10(CoQ10)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重要组分之一,在ATP生成以及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因而,补充外源性CoQ10可能是PD治疗策略之一。动物研究发现,口服CoQ10能够对多种PD模型产生神经保护作用[3-4]。荟萃分析亦显示,CoQ10对PD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5]。然而Cornell大学领衔PD研究团队随后开展了更高剂量CoQ10治疗早期PD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不论是1 200 mg/d或2 400 mg/d的CoQ10,均未能给患者带来益处[6]。这可能是因为PD患者症状明显时,其黑质纹状体系统DA神经元已经减少了60%~80%所致。因此,笔者提出了CoQ10应提早给药的观点。本研究拟利用1-甲基-4-苯基吡啶 (MPP+)-PD大鼠模型,观察CoQ10预防性用药与治疗性用药对PD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并从线粒体功能的角度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CoQ10治疗PD的用药时间窗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分组 选取清洁级标准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8只,体质量250~280 g。由复旦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并饲养于该实验动物中心,自由进食、饮水。动物房12 h/12 h光暗交替,平均温度22℃,相对湿度30%。按照国际实验动物使用准则[7]对动物进行操作,以减少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痛苦。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大鼠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CoQ10预防性给药组、CoQ10治疗性给药组,各12只。

1.2 试剂与药品 MPP+(Sigma公司,D048),阿朴吗啡 (Sigma公司,A4393),CoQ10(上海信宜制药厂有限公司)、10%驴血清 (Sigma,D9663),抗酪氨酸羟化酶 (TH)抗体 (Sigma公司,T8700),抗OX-42抗体 (Chemicon公司,CBL1512),磷酸盐缓冲液(PBS)。

1.3 方法

1.3.1 建立MPP+-PD大鼠模型及假手术组处理方法 大鼠予苯巴比妥麻醉,缓慢将2 μl MPP+(10 μg)以0.4 μl/min速度通过鼠脑立体定位仪注射入左侧黑质致密部。注射完毕待大鼠清醒后将大鼠置动物房继续饲养,2周后以阿朴吗啡0.25 mg/kg作为行为学鉴定,进行旋转试验,诱发大鼠旋转,计数注药1 h大鼠右侧净旋转数,>300转为造模成功。假手术组以等量0.9%氯化钠溶液代替MPP+,其余步骤同上。

1.3.2 给药方法 CoQ10以饲料混合方式给药[8],将CoQ10与大鼠全价营养饲料混合,制备成CoQ10含量为0.2%的饲料,取代大鼠全价营养饲料进行喂养。CoQ10预防性给药组大鼠在造模前第9天开始给予含CoQ10饲料,造模后次日改回全价营养饲料,即连续给予CoQ10饮食10 d。CoQ10治疗性给药组大鼠在造模后次日开始给予CoQ10饲料,连续给予10 d。

1.3.3 行为学评价 阿朴吗啡诱导旋转试验、前肢跨步运动试验、触须引发不对称放置试验是评定偏侧PD大鼠黑质纹状体系统损害程度的常用行为学指标[9-10],前肢跨步运动试验、触须引发不对称放置试验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损害越严重。本研究分别于造模第0、1、3、7、14、21天时评价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并进行比较。

1.3.3.1 阿朴吗啡诱导旋转试验 在各观察时间点皮下注射阿朴吗啡,剂量为0.3 mg/kg,诱发其旋转行为,旋转360°为一转,记录大鼠30 min内的旋转转数。

1.3.3.2 前肢跨步运动试验 握住大鼠躯干,用手指固定并抬起一侧前肢,同时轻微提起大鼠躯干的后半部,使另一侧前肢着地,产生跨步运动,每侧肢体检测10 s,两侧轮换。计算损伤同侧不对称指数 (损伤同侧跨步次数/损伤同侧对侧次数和-损伤对侧跨步次数/损伤同侧对侧次数和)。

1.3.3.3 触须引发不对称放置试验 握住大鼠躯干并离开地面,将其一侧触须触碰桌角。当大鼠一侧触须触碰桌角时可诱发同侧前肢向桌角的放置动作,受损前肢常不能将前肢成功放置于桌角。评分时,两侧前肢分别试验10次,计算不成功放置的比例 (损伤对侧前肢不成功放置次数/损伤同侧前肢不成功放置次数)×10。

1.4 免疫荧光组化染色与定量分析

1.4.1 组织切片 大鼠在乌拉坦深度麻醉下,利用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脑,按常规方法用冷冻切片机做大脑冠状面连续切片,漂片备用。

1.4.2 TH与小胶质细胞特异表达补体 C3受体(OX-42)免疫荧光组化染色 以TH标记DA神经元,OX-42标记小胶质细胞。染色方法如下:(1)从漂片器皿中挑取脑薄片,每只大鼠挑取6张。(2)PBS漂洗后,用10%驴血清封闭,4℃过夜。 (3)一抗:兔抗TH或鼠抗OX-42抗体,4℃孵育40 h。(4)PBS漂洗3次,10 min/次。 (5)二抗:罗丹明偶联的驴抗兔IgG,避光室温下孵育90 min。(6)PBS漂洗3次,10 min/次,避光。(7)封片后置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

1.4.3 免疫荧光组化染色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经免疫荧光组化染色处理后的切片置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使用10倍和40倍物镜。用Leica Qwin 500图像分析软件对黑质区域进行观察,测定OX-42免疫荧光强度,结果以平均光密度值表示。计算DA神经元存活率,以MPP+注射同侧TH阳性神经元数量与对侧的比值表示。

1.4.4 ComplexⅠ活性的测定 参考文献 [8]取中脑组织,将线粒体蛋白于测定前置于20℃/-20℃反复冻融3次,使之成为线粒体膜片段以进行线粒体呼吸链ComplexⅠ活性测定。将10 μg线粒体蛋白加入到ComplexⅠ反应缓冲液中 (KCl 110 mmol/L,KH2PO45 mmol/L,MgCl21 mmol/L,Tris-HCl 20 mmol/L,NaN33 mmol/L,抗毒素 A 1 mg/L,CoQ1060 μmol/L)混匀,37℃孵育3 min加入30~50 μg线粒体蛋白启动反应,1 min内连续测定A340值的变化,根据1 min A340值的变化反映ComplexⅠ的活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s)表示,4组免疫荧光组化染色结果和ComplexⅠ活性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4组不同时间行为学得分比较采用两变量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 组大鼠不同时间行为学得分比较 4组大鼠不同时间点阿朴吗啡诱导旋转试验转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交互=22.299,P< 0.01;F时间=132.494,P<0.01;F组间=99.994,P<0.01,见图1A);4 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前肢跨步运动试验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交互=10.622,P< 0.01;F时间=107.880,P<0.01;F组间=45.621,P<0.01,见图 1B);4 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触须引发不对称放置试验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交互=8.281,P<0.05;F时间=120.000,P<0.01;F组间=40.200,P<0.01,见图1C)。

2.2 4 组大鼠OX-42免疫荧光强度和DA神经元存活率比较 在假手术组大鼠中脑黑质部位,OX-42免疫荧光强度较低。在MPP+造模后第21天,红色标记DA神经元的特异抗体,用绿色标记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抗体OX-42。在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部位,OX-42免疫荧光组化染色较深,免疫荧光强度较高 (见图2)。4组OX-42免疫荧光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460,P<0.01);模型组、CoQ10预防性给药组、CoQ10治疗性给药组OX-42免疫荧光强度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见图3)。4组DA神经元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29.757,P<0.01)。CoQ10预防性给药组大鼠DA神经元存活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9.136,P<0.01,见图4)。

2.3 4 组大鼠ComplexⅠ活性比较 假手术组、模型组、CoQ10预防性给药组、CoQ10治疗性给药组大鼠的ComplexⅠ活性分别为 (174.3 ± 27.2)、 (93.5 ±17.0)、(151.3 ±21.9)、(116.2 ±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395,P< 0.01)。CoQ10预 防 性 给 药 组 大 鼠ComplexⅠ活性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6.507,P<0.01);而CoQ10治疗性给药组大鼠与模型组ComplexⅠ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q=2.550,P>0.05)。

3 讨论

近年来,PD的早期治疗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1]。对该病10年的临床观察表明,第1年统一PD评分量表 (UPDRS)评分上升尤为迅速,而后9年则维持相对稳定[12]。病理结果显示,相对于晚期PD而言,早期患者黑质致密部DA神经元的死亡速度表现为非完全线性急剧上升[13],均提示PD早期病情发展较快。因此,在PD病程的早期甚至临床前期进行积极的神经保护治疗显得尤为必要。

PD患者DA神经元线粒体中CoQ10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有学者认为CoQ10异常可能是患者线粒体障碍的原因,CoQ10作为线粒体中的重要辅酶,在线粒体呼吸链中起传递质子及电子的作用,是重要的天然抗氧化剂和特异性免疫增强剂[14]。外源性CoQ10通过保护线粒体膜和嵴,保持线粒体结构完整而维持其氧化磷酸化功能减少自由基生成,并抑制磷脂酶A2对细胞膜磷脂的分散,对生物膜起保护和稳定作用。

图1 4组大鼠不同时间行为学得分比较Figure 1 Comparison of behavioral performance among the four groups

图2 4组大鼠OX-42免疫荧光强度和DA神经元免疫荧光组化染色结果Figure 2 Immunohistochemicalphotomicrographs showing OX-42 immunointensity and DA neurons among the four groups

图3 各组OX-42免疫荧光强度比较Figure 3 Comparison of the immuno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OX-42 in each group

图4 各组DA神经元存活率比较Figure 4 Comparison of the survial ratio of DA neurons in each group

在本研究中,CoQ10预防性给药组大鼠各时间点行为学表现优于模型组,CoQ10预防性给药组OX-42免疫荧光强度高于假手术组,CoQ10预防性给药组大鼠DA神经元存活率高于模型组,提示CoQ10预防性给药能减轻PD大鼠行为学异常,提高DA神经元存活率。本研究还发现,CoQ10预防性给药组大鼠ComplexⅠ活性高于模型组,提示CoQ10预防性给药可使线粒体ComplexⅠ的活性增高,造模后给药则无此作用。其原因可能为线粒体ComplexⅠ功能的改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在CoQ10作用数天后才能完成。若CoQ10在MPP+注射后开始给药,那么在ComplexⅠ功能增强之前,DA神经元就已经因线粒体功能的下降而变性死亡,因此无法起到对DA神经元保护和行为学改善效果。

本研究对预防性与治疗性给予线粒体功能增强剂CoQ10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提示,CoQ10预防性给药可以通过阻止PD大鼠线粒体ComplexⅠ活性的下降,延缓DA神经元衰退过程,减慢PD症状进行性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印证了PD病程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临床上,对于PD发病高危人群,如长期暴露于鱼藤酮等农药或曾接触1-甲基 -4-苯基 -1,2,3,6-四氢吡啶(MPTP)等毒素,尤其有PD家族史的人群,笔者认为预防性服用CoQ10可能延缓PD的发病过程。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认为,PD的发病机制包括线粒体功能异常、炎性反应、氧化应激等[15]。本研究仅从线粒体角度探讨了CoQ10的可能机制,未能涵盖其他PD发病机制。后续研究可以针对多种发病机制对PD模型进行联合给药,以期探索出更为优化的治疗策略。

综上所述,以线粒体ComplexⅠ为靶点预防性给予CoQ10进行干预可以改善PD模型的运动功能,减少DA神经元的死亡。对于PD患者而言,在其发病初期尽早给予CoQ10可能是其取得疗效的关键,这就为后续线粒体功能增强剂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 GautierCA, CortiO, Brice A.Mitochondrialdysfunctionsin Parkinson's disease [J].Rev Neurol,2014,170(5):339-343.

[2] Schapira AH.Mitochondria in the a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J].Lancet Neurol,2008,7(1):97-109.

[3] Muthukumaran K,Leahy S,Harrison K,et al.Orally delivered water soluble Coenzyme Q10(Ubisol- Q10)blocks on - going neurodegeneration in rats exposed to paraquat:potential for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J].BMC Neuroscience,2014,15:21.

[4] Spindler M,Beal MF,Henchcliffe C.Coenzyme Q10effect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J].Neuropsychiatr Dis Treat,2009,5:597-610.

[5] Liu J,Wang LN.Mitochondrial enhancement for neurodegenerative movement disorder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ials involving creatine,coenzyme Q10,idebenone and mitoquinone[J].CNS Drugs,2014,28(1):63-68.

[6] Parkinson Study Group QE3 Investigators,Beal MF,Oakes D,et al.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high-dosage coenzyme Q10in early Parkinson disease:no evidence of benefit[J].JAMA Neurology,2014,71(5):543-552.

[7]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US)Institute for Laboratory Animal Research.Guide for the care and use of laboratory animals[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US),1996.

[8] Mildaziene V,Nauciene Z,Baniene R,et al.Multiple effects of 2,2',5,5'-tetrachlorobiphenyl on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in rat liver mitochondria[J].Toxicol Sci,2002,65(2):220-227.

[9] Truong L,Allbutt H,Kassiou M,et al.Developing a preclinical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a study of behaviour in rats with graded 6-OHDA lesions[J].Behav Brain Res,2006,169(1):1-9.

[10] Tillerson JL,Cohen AD,Philhower J,et al.Forced limb-use effects on the behavioraland neurochemicaleffects of6 -hydroxydopamine[J].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1,21(12):4427-4435.

[11] Worth PF.How to treat Parkinson's disease in 2013[J].Clin Med,2013,13(1):93-96.

[12] Poewe W.The need for neuroprotective therapies in Parkinzon's disease:a clinical perspective[J].Neurology,2006,66(Suppl 4):s2-9.

[13] Fearnley JM,Lees AJ.Ageing and Parkinson's disease:substantia nigra regional selectivity[J].Brain,1991,114:2283-2301.

[14] Salama M,Yuan TF,Machado S,et al.Co-enzyme Q10to treat neurological disorders:basic mechanisms,clinical outcomes,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J].CNS Neurol Disord Drug Targets,2013,12(5):641-664.

[15] Dexter DT,Jenner P.Parkinson disease:from pathology to molecular disease mechanisms[J].Free Radic Biol Med,2013,62:132-144.

猜你喜欢

前肢黑质药组
盐酸羟考酮在大鼠胃癌根治术中的超前镇痛效果评价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牛肝菌多糖对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炎症反应的影响*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磁共振ESWAN序列R2*值与酪氨酸羟化酶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奶牛难产助产技术
树懒
霸王龙的前肢为何这么短小?
帕金森病患者黑质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霸王龙有了小兄弟
黑质FA值对早期诊断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