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抗战老兵的文学传奇
2015-07-25刘建波王淳
刘建波+王淳
峻青,原名孙儒杰,字俊卿,1923年生于山东海阳县,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著有《黎明的河边》、《秋色赋》、《海啸》等多部作品。
峻青,幼年家贫,18岁投身革命,曾参加过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是一位一手握笔,一手拿枪的老兵,也是位擅长写革命斗争题材的成就卓越的作家。他的作品善于用浓重的笔墨,从正面描绘革命斗争的艰难、残酷,刻画在艰苦环境中解放区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坚贞,以及他们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自我献身精神,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幅色彩绚丽、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
童年·记忆
峻青出生在山东胶东半岛一个偏僻贫穷的乡村——西楼子村,家境穷困。在他的印象中,自他记事起这一带就有了共产党,斗争非常激烈。当时,大革命风起云涌,村子里成立了地下党组织。峻青五、六岁时,正是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城乡,他感受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也看到了白色恐怖的残酷景象。
峻青永远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一幕:大革命失败后不久,一支“官兵”开到离他所在的村子一里路外的公路边上,二三百农民手持大刀长矛,呼喊着冲上前阻击这支“官兵”,双方进行血肉搏斗,手无枪弹的农民遭到很大损失。当时,峻青正趴在一座山头上,目睹了这场农民抗暴的悲壮斗争。官兵残酷地镇压了反抗的农民,血淋淋的人头就挂在公路两旁的树上,惨不忍睹。这件事使他幼小的心灵中对压迫与反抗、邪恶与正义有了鲜明的爱憎。
少年·离家
15岁,因生活所迫,峻青来到邻村一个地主家开的花边厂当童工。小东家是烟台八中的学生,经常带回来很多新文学作品,包括《鲁迅选集》、《茅盾选集》、《郭沫若选集》,还有外国文学的翻译作品,包括《茶花女》、《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小东家还带回一些八中校刊,里面的文章多数是学生写的,思想很活跃。其中有一篇《鬼话》的文章给峻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通篇借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农民被地主残害致死后所说的话,控诉了农村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亲切、真实而生动。后来,峻青写文学作品时,也常常喜欢用第一人称来表述。
少年,是每个人求知欲最强烈的时期。初入社会的峻青,晚上一有空闲,便喜欢挤到长工屋里听故事。这里是穷人的世界,讲的听的也全是关于穷人的故事,从三国、水浒、三侠五义讲到鬼神、邻里传闻。他们也许目不识丁,却大多是讲故事的能手,这些绘声绘色的“口头文学”给了峻青后来的文学创作以丰富的素材,让他也更加全面地了解生活、贴近平民。
入伍·写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峻青直接参加了战斗,目睹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事迹。1941年,日本鬼子对胶东半岛进行大扫荡,峻青与数千群众被围在马石山上。晚上,他们站在山头,只见山下四周都是一堆堆篝火,每堆篝火边都架着一挺机枪,鬼子兵和伪军足足有两万余人。如果当天晚上不能冲出包围圈,天一亮,山上的人都要惨遭杀害。这时,山上八路军一个班的战士们,毅然决定率领群众突围。当他们掩护着一批群众终于杀出重围时,才发觉天已大亮,而身后山头还有许多群众,于是这些战士又返回山头继续营救,而此时他们已身陷重围,只剩下四个人和最后一颗手榴弹。在这一危急时刻,他们抱在一起拉响手榴弹,英勇就义。
英雄的壮举深深烙印在峻青的脑海里,他在冲出重围的当天含着泪水,无比激动地写下了《马石山上》。可惜如今我们已看不到当初第一稿的《马石山上》了,现在能阅读到的是峻青于一九五一年八月修改于汉口的第二稿。这篇文章与另两篇抗战题材作品合为《马石山上》,这是峻青的第一本专著,也是峻青涉足革命战争题材的最初作品。
南下·思乡
时序刚刚过了秋分,就觉得突然增加了一些凉意。早晨到海边去散步,仿佛觉得那蔚蓝的大海,比前更加蓝了一些;天,也比前更加高远了一些。
回头向古陌岭上望去,哦,秋色更浓了。多么可爱的秋色啊!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作《秋色赋》时,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可怕,凄凉阴沉?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
——选自《秋色赋》
1948年3月,峻青随军南下,离开了胶东,一路上涉海滩、上太行、渡黄河、入中原。1949年5月,进入刚解放不久的武汉,三年后,又来到湘桂边境参加土改。最后,峻青定居在了上海。《秋色赋》是峻青在1962年秋冬之际写的一组文章,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春天他回到了故乡胶东半岛,看到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在困难面前,以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艰苦奋斗,克服困难。那时候,田地里青黄不接,没有粮食,农民们勒紧了裤带,饿着肚子进行春耕。他们对“大锅饭”等“左”的东西同样不满,可是他们没有怨言。“人民的精神感动了我。《秋色赋》中的那个老头是虚构的,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感情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是人民中所普遍存在的。”峻青说。
峻青说,《秋色赋》暗含当时某些人在困难面前悲观消极的思想,但却鼓舞人民振奋斗志。
在《难忘的乡情》一文中,峻青写到:如果有一种病叫做“怀乡病”的话,那么我是怀乡病的严重患者。峻青说,父母生了我,故乡的人给了我第二次、第三次以至更多次的生命。
暮年·心系国家
目前为止,峻青共著有400多万字的作品,而他却说,没有一部感到满意。由于患心脏病多年,特别是中风后手抖加剧,峻青握笔困难,所以封笔多年。此次的专访,我们安排在了峻青老人所住的医院病房进行,今年的他,已经92岁高龄了。“一个是健康的原因,一个是环境的原因。文革完全空白的十多年,还有各种运动,能写多少东西?我记得一九五六年三月在北京开会期间,有一天,周总理和陈毅同志在紫光阁接见我们,同去的有陈其通、刘白羽、吴组缃、曹禺、臧克家等,座谈中大家都提到没有时间写东西,周总理说,会议你们可以不参加嘛,说是这样说,可事实上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