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出路※
2015-07-25张翠萍
张翠萍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一、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当今大学生群体出现了思想多元化、行为方式不可预知的状况,这给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这一现象的宏观背景正在于当今社会高风险、不可控的特点,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对比了20世纪与18、19世纪的区别时所说:“风险,与早期的危险相对,是与现代化的威胁力量以及现代化引致的怀疑的全球化相关的一些后果。”[1]19在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因子瞬息万变,不可计算,“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1]20在此背景下,高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就显得困难重重,主要原因在于:
1.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严峻形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心理压力大,亟须引起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生工作者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起,我国实行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政策,一时间,高校在校学生数量激增,且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不适应。高校总体录取分数降低,使得生源背景复杂,素质差异大,一些未能考入理想大学、理想专业的学生自尊心强,感到羞愧,觉得自己上的是“三流”学校或专业,受人歧视。既想通过自身努力,刻苦学习,掌握基本功,并提升全面素质,又因负面影响过大而感到难以摆脱困境,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徘徊,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更有部分学生入学后,意识到学校管理再严格也不如备战高考阶段,因此产生“终于可以放松了”的感觉,生活散漫、自暴自弃,缺乏上进心,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混日子,迟到、旷课、逃学成了常态。
有研究者指出,“心理学的一般规律表明,心理压力可以产生动力,但不是心理压力越大,动力越大,实践证明,超过极限后,无望、无助、无奈等严重伤害自尊、自信的心理问题就会使学生心理异常。 ”[1]19
2013年10月份,笔者对所在单位的1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6%的被问卷者都感到了某种程度的、持续的心理压力。而一年后的2014年10月,这一比例上升到了82%。结果令人担忧。笔者根据问卷总结出这些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焦虑,睡眠质量差。这主要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脱离家庭生活后,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理,而他们大多动手能力差,生活中产生无力感;(2)出现神经衰弱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学生进入民办高校后,不甘心所处境地,因而想努力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通过积极进取改变现状,但又觉得无处下手,造成茫然失措状态,过度兴奋之后往往伴随着快速疲惫,神经不堪重负,绝望、孤独心理随之产生。
这种情况使得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这一新的任务,对心理状况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而受传统教学思维、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工作者群体普遍缺乏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训练,不能有效的找出解决之道。
另一方面,网络在对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帮助的同时,对部分学生也造成了负面影响。网络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它提供给人们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带来了全方位的帮助。但是网络也是一柄双刃剑,对学生的弊端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1)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网络是开放的,其上面不仅存在积极信息,也存在不同的价值理念,多元价值观影响了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坚守,造成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学生的道德评价失范、道德判断力削弱,其最终后果就是学生价值取向的紊乱和道德选择的错失。(2)网络具有成瘾性。网络世界是开放的,其海量的内容、多样的视觉冲击,更兼网络游戏的刺激,容易使刚进入成年的学生由好奇走向依赖。在网络世界中,人在人机对话中的关系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对于因进入民办高校而产生幻灭感、无所适从感、沮丧感的学生来说,网络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正所谓“躲进小楼成一统”,自我满足于虚拟世界带来的快感。这也造成了部分学生脱离现实生活、荒废了学业,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产生网恋、人格封闭甚至网络犯罪,给自身、家庭、社会造成了伤害。(3)网络改变了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的作息时间。尤其是智能手机出现后,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使得很多大学生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上网时间过多,学习、正常人际交往的时间就被挤占,有的学生整晚抱着手机,通宵上网,结果次日上课打不起精神,不仅学业荒废,人也没精神。
网络具有无处不在的特点,也使得沉溺于其不良影响之中的学生不能够得到有效监管。学生工作者不可能有充沛的时间对这一部分群体进行实时跟踪、监督。很多学生工作者对此感到束手无策。
2.传统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理念、方法落伍,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
工作要求。传统的学校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被简单的定义为“教学—学习”、“管理(命令)—服从”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被动者。这种关系实际上是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进行管教和约束的延续,可称之为“替代父母制”。这种制度重在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即在学校中制造一个相对隔离的教学环境,各地积极兴建远离居民区的大学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与社会的隔离,很多高校更进一步——封闭学校,学生的大多数活动都在校内,除规定的时间外,严禁外出,即使必须外出,也实行请假制度。极个别高校还更进一步,演绎出“军事化、全封闭管理”的理念,规定学生必须遵守严格的作息制度,从起床、早操、上课、吃饭、睡觉,到日常寝室卫生的清洁、被褥的整齐、装束的统一,一切以模仿军队为荣。这种刚性管理造成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造成的后果就是不仅学生苦不堪言,教师管理队伍也被强制与学生生活节奏同步,很多教师内心不满,工作被动应付,积极性不高,且丧失了创新管理的激情。学生表面上被迫遵守学校各种严苛的规章制度,内心却极为抗拒。
二、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出路
由于在现代社会中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征,学生工作难以开展,因此,需要高校学生工作团队认真研究,针对每一项难点,制定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以收到良好效果。
1.解决新入学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使其迅速进入心理健康状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端对于以后的进展大有裨益。同理,在新生入学之始,高校学生工作者就应该积极承担起责任,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中。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应集中在以下几点:(1)在新生入学时,在生活上给予他们以关心帮助,主要应包括:在日常饮食起居上,扮演好家长角色,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在此基础上,应教导新生学会必要的洗衣、打饭等基本生活常识,助其脱离家庭依赖,安心进入学校。(2)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管理者应向学生明确指出:各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专长,只要学好真本领,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不会落下风,而且有些高校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在专业设置上比较契合市场需求,所开设的专业多为就业面广、市场需求量大的外语、医学、计算机、会计等专业,就业前景好,待遇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明白困难的暂时性,对未来充满信心。(3)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作为解决人的困境、指出正确途径的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常规。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某些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普通管理者不能解决的,这就需要选聘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而学生在面对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时,基于对其专业能力的信服,也更乐于接受其辅导,从而打开心扉,接受开导,获得良好的效果。
2.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积极进取正能量。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表现出一种情绪不仅仅能影响我们的情绪,更能直接有力地影响我们的身体,催生不同的能量。而只有愉悦的、提振人心的情绪,才能激发出正能量。”[3]正因如此,高校必须针对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制定出一整套激励机制,这其中包含心理刺激、行为刺激,以激发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貌,为日后积极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求由低到高,包含五个方面,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集中体现在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激励,主要有:(1)物质奖励法。这是最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激励法。学校设立奖学金,明确规定获得奖学金的细则和金额。细则不应只包含学习成绩,还应包括体能测试、美德评价等。物质奖励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观企业的机会,甚至帮助其在企业实习;学校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援助。还可以成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企业并按企业化运作,具有生产、教学、实训、培训、考证、科研、科技服务等多种功能,使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得到锻炼”。[5]通过正向诱导,使学生在得到物质奖励的同时,收获了素质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2)荣誉激励法。荣誉是一个人头顶的光环,是他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人向往的,从现实考虑,高校在校生所获得的荣誉也是未来他们找工作的敲门砖。针对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学校可以授予荣誉班级、爱心天使、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这样既能奖励先进,又能对其他同学形成激励,带动他们积极进取,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改变整个学校的风貌。(3)信任激励法。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它能使对方增强信心,促使其更好的完成任务。在高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充分信任学生,把班级任务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一定能干好”。这样,学生便会信心百倍的投入到任务中,其成功的概率也会更大。师生之间不仅不会存在关系紧张、彼此都累之感,反而会起到老师统揽全局、学生负责具体事务,彼此都很轻松的效果。师生之间关系更融洽,合作更顺畅,为良好班级建设打下了基础。
3.健全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学生工作队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是指导学生成长进步的助力者。但是,随着高校规模的急速扩张,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却显得滞后。主要表现在:(1)学生管理人员少,与学生比例失调。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不得低于1:200,但是现实中,很多高校为节约经费,招收人员不足,使得管理人员人数远不能达标。(2)学生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辅导员属于专业技术岗位,应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法律知识,但是目前辅导员的准入门槛较低,新进人员多为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没有进行过专业化训练,学生工作自然打折扣。针对以上两个问题,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应做到:第一,增加管理人员数量,一可减轻管理人员负担,二可提高管理效果,以避免蜻蜓点水式的管理。第二,在选拔管理人员时应注重选拔知识面广、责任心强的高校毕业生。对于已担任管理者的人员,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以有效应对学生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4.发挥网络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使某些学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荒废学业,又能合理利用,它又可以成为学生工作中的有力助手。作为现代社会的标志,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应寻求利用网络的积极面,为我所用,进行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利用网络普及化、方便快捷的特点,进行网上办公。一般的通知、公示,可以挂在网上,这样既可以提高传播速度,还可以节约办公纸张,达到环保目的。(2)通过主动创建QQ群、微信群等公共交流平台,及时与学生沟通。QQ群、微信群是虚拟的社区,它鼓励人们畅所欲言。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而言,很多学生由于性格内向,面对老师时情绪紧张,双方不能有效沟通。而在网络上,虽然彼此知道对方是谁,但因为不是面对面,所以学生能化解尴尬,说出心里话,有利于老师发现问题,找到解决之道。网络还可以打破时间限制,使老师和学生能在课外随时交流,这样老师可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以便做出回应,使学生和老师拉近距离。(3)利用网络信息海量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当今的网络上面,不仅有各种时政新闻、娱乐信息,还有很多学习资源。比较突出的是源于美国哈佛、耶鲁等名校后又被我国借鉴、模仿、改进的各类公开课。这些公开课的主讲人多为各学科的领军人物,其讲课水准是毋庸置疑的。通过网络,即使是普通高校的学生也可以听到名牌高校教师的精彩讲演。再就是利用网络下载各类电子书籍和学术文章,这样既能避免学生花费时间跑图书馆,又能节约纸张,从而做到省钱和环保。
当然,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个系统的工程,还包括多方面的建设渠道,一篇文章不可能完全说明。但是,本文意在唤起对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视,希望通过努力,建成立体而多维、有效而持续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史册,杨怀印.大学生社区择业心理的政策导向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3][英]理查德·怀斯曼.正能量[M].李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19.
[4][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62-168.
[5]叶小明,朱雪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特征与实践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