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师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的现状与对策

2015-07-25刘嵬嵬

学周刊·中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师资学前教育培训

摘要: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不仅仅要在职前接受良好的专业教育,还需要在职后接受各种专业培训。这不仅仅是教育事业对幼儿教师的一种客观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学前教育  师资  培训 对策

构建学前教育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教育体系,是当前形势下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

一、学前教育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现状

(一)学前教育职前培养的现状

传统的职前培养主要是重视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轻视实践,导致幼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自身良好的教育能力。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教育理论滞后。部分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无暇更新、跟进先进的教育理论,长期使用旧的教育理论进行教学指导,知识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不能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的学前教育观脱轨,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知识更新迟缓,课程结构失衡。第二,课程设置滞后。一直以来,学校的职前培养工作主要是培养有深厚知识功底的专业学科理论教师,理论课程学习在整体课程中占的比例过大,而技能类的相对占比较小,最终导致两类课程无法平衡,理论研究过多而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二)学前教育职后培训的现状

学前教育职后培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过于功利化,消极应付。一些教师为了继续教育的学分而参加培训或者为了完成单位布置的任务而参加培训,更多关注考试的成绩、证书的获得,培训过程中态度懒散、不积极,缺乏自控意识,迟到、早退,更有甚者利用培训时间做其他事情,消极应付,严重影响培训的质量。第二,培训内容单一,质量不高。目前,很多培训单位为了效益搞各种培训,内容单一,理论性强,实践性差,针对幼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给予及时的解答与帮助,培训后幼师觉得几乎没有收获。第三,培训后续服务滞后。目前,很多培训单位没有或者很少有培训后的跟进计划,缺少后续的跟踪分析服务,更没有相应有效可行的监控措施与手段。

综上所述,从学前教育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现状来看,两者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的职前培养是成为一名合格幼师的预备阶段。而职前教育只是成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的预备性的学历教育,只是让学生掌握相关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若幼师教学过程中一直局限于职前的预备性阶段,这对幼师的职业发展其实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第二阶段的职后培训是成为一名优秀幼师的发展进步阶段。幼师可以通过职后的培训丰富自己的经验,充实自己,使职业技能逐渐成熟、发展起来。这两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切不可相互脱节,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交互、互相融合,才能真正促进幼教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对策

学前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科学地进行衔接、紧密地融合,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它们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一)坚持三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从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幼儿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来进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学前教育理论,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摒弃和删除陈旧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观念,使教学具有紧跟新时期学前教育理论的步伐,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

2.整体性原则

职前的理论学习是为了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而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职后的实践训练是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的延续提高阶段。前后不应是互不联系、相互分开的两个部分,而应该是有机结合的统一、系统的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课程各部分内容统筹规划、梳理整合,使之成为相互连贯、互相补充、紧密融合、结构合理的整体。

3.规范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原则

教育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的进程必须要合乎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和教育科学的基本规律,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课程的相关调整不应该是随心所欲的,课程的改革也不应该是草率跟风的,特别是职后的培训课程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在经过调研后,根据幼儿教师的真正需要来进行课程改革,内容上和方法上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灵活机动。

(二)处理好两种关系

1.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关系

学前教育的职前培养主要是满足未来成为一名幼儿教师的需要,而职后的培训主要是丰富和提高自己,是对职前培养的延续,是为了满足成为一名优秀幼儿教师的需要和终身从事幼教事业的需要。

2.脱产学习与业余进修的关系

学前教育职前的培养主要是采用脱产学习的模式,职后的培训主要是采用业余进修的形式,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教学又是几乎是教师教育事业的全部,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定会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提高,在教学中不断进步,逐步发展为一名实战经验丰富的紧跟新时期新环境下学前教育新模式的优秀幼儿教师。

(三)完善课程设置

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目标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决定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培养目标的阶段性决定了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内容。幼儿教师职前的培养阶段课程设置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也要考虑到职后培训是职前培养的延续与扩充,注意进行良好的衔接,使两者融合、形成系统。

1.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

职前的幼儿教师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基础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力求理论课程实践化。可通过如下的方法进行。

职前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教学理论层面、教学基本功和提高学生的未来从教能力几个方面,因此,可将课程分为学前教育类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操课程三个部分。作为职业院校,我们更加注重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针对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邀请一线的幼儿教师到学校讲授,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模拟幼儿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在校内学习、锻炼和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机会,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论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课程设置时应该将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这类课程作为主干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同时,也要注意学前技能课程与实操课程的比例,适当增加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游戏指导、儿童文学应用与实践等相关课程的门类与学时数,以提高学生的幼儿教育工作能力。

2.职后培训阶段的课程设置

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阶段,课程设置上应该具有连贯性,注意与职前培养的课程有机结合,衔接得当。另外,还要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根据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补充。

(1)新入职阶段的职后培训

针对新入职幼儿教师理论基础较好、实践能力较差的特点,职后的培训侧重从教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帮助新入职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达到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标准。特别要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教师之间的差异,开展培训讲座,以满足不同新入职幼儿教师的需要。

(2)提高阶段的职后培训

培训对象主要是在幼教岗位从教多年的幼儿教师,培训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与时俱进的优秀幼儿教师,使他们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升自己。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方面要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并注意从幼儿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要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实践、学前教育学科前沿与动态,还要考虑课程的类别和设置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科、不同水平幼儿教师的实际需要。

针对那些在教学中已经取得卓越成绩的幼儿教师,我们的培养目标要定位为专家型幼儿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具体做法:可以通过高级研修班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开设各种学术讲座,设置研究性课程和“量身定做”的专门课程,使这类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均得到提高,思想与行为上有质的飞跃,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3)园内培训

园内培训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更应该重视园内培训。目前,针对于幼儿教师的师资培训主要是由幼教教师在职教育管理与实施机构考虑的,在课程设置方面和培训内容上起主导作用,而幼儿园课程相对受到忽视。因此,我们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园内培训,鼓励各园根据自己园内实际与幼儿教师的特点进行校本课程培训,调动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积极性,将园内培训课程纳入到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体系中。

(四)师资队伍一体化

无论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都需要一支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师资队伍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专职教师。高校教师主要负责在职前培训阶段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参与职后的培训,负责普及学前教育的新理念、新视野和学术动态。二是兼职教师。根据培训内容的需要,可以聘请一批国内外具有一定理论素养、丰富实战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作为兼职教师,结合幼儿教师的实践需求,不断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针对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

(五)更新培训方式

1.集中进修

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模式,充分发挥班级授课的优势,重点关注幼儿教师普遍关注的疑难问题,由实施部门有针对性地组织一批致力于学前教育发展事业的国内外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集中授课,充分利用专家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2.顶岗培训

顶岗培训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参训的幼儿教师和指导教师进行“贴身教育”,在真实的环境中细致观察指导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亲身感受幼儿园的主要工作,领悟指导教师的学前教育思想、策略。

3.教学观摩与实践

到幼儿园观摩、学习,与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同备一堂课、同讲一堂课、同评一堂课,针对典型的幼儿园教学案例进行交流、学习,从而提升执教能力。

(六)改变考核评价方式

目前,学校对幼儿教师培训的整体成绩缺乏相应的检查、监督、评估机制,导致培训结果不很理想,挫伤了幼儿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对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评估制度,通过评估,提高幼儿教师的培训效果。

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分为:

1.过程性考核

主要侧重于参与培训的幼儿教师的学习态度、回答问题、培训的出勤率,完成课下作业的情况等。

2.终结性的考核

终结性的考核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培训结束时的考核,可以通过说课、评课、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等形式考察参训幼儿教师的在教学中执教等能力是否提升;二是培训后的考核,可以通过寄送音像材料的形式,以半年时间为实践时间,录制一堂教学课程,考察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发生变化,教学思想和观念是否有所提升,执教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学前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既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师教育的时代要求,又是幼儿基础教育需要的必然反映。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构建幼儿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使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紧密衔接,相互补充,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从而为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幼儿教师更好地服务幼儿教育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高闰青.打造精品“幼教国培计划”示范引领学前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农村幼儿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体系建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2).

[2]李升伟,朱立萍,李桂云.浅谈依托高师的县域学前师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新途径[J].学周刊,2012(14).

[3]丁晓东.构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6).

[4]曹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措施——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

[5]叶好琴.当前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职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6).

2014年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课题,课题名称《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幼儿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建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DZ2014B-06

作者简介:

刘嵬嵬(1982-),女,讲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猜你喜欢

师资学前教育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