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美珠江
2015-07-24彭艳
彭艳
珠江绵延千里、度过亘古岁月,她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和记忆,用多美的词汇去赞美她都不过分。然而提起“珠江之美”,在我心中,就立即有座花藤亭浮现在美丽珠江的背景之上,衬得珠江更美了!
那是民国时的谢家,在珠江畔的“立园花藤亭”,那里有个美丽、温馨的爱情故事。
清末,谢曰佑背井离乡,到金山(当时中国人对美国的称呼)经商。民国初时,谢家在金山经商已颇为成功。1926年,第三代当家人谢维立为归根故里,斥巨资,用十年时间,在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北义乡东明里南面主持开建了立园。
谢维立先生一生有过四次婚姻,第二位夫人谭玉英是在大夫人疯癫不治、安置在美国疯人院后才续娶的。三夫人和四夫人则是在谭玉英死后所娶。当时,为了体弱多病的谭玉英夫人能尽快康复,他修建了专供其赏玩花草的花藤亭。此亭在立园大花园的东南侧,面积为一百五十平米,是个米白色通花正方体建筑,以水泥钢筋制成,造型奇特,亭顶中央是一顶维多利亚式皇冠,皇冠以外,则通体以无数“卍”字通花格联成,(“卍”字画在门上可驱逐病魔,连在一起意为福寿绵长),中式月亮门,四角以罗马式石柱加固。亭子形似鸟笼、工整精美,内植奇花,藤蔓繁盛、四季花香不断,使人一见忘忧。
让我们一起来到珠江畔的立园,嘘——!静静倾听这个花藤亭的旧音像吧!?
商人带着八千里路风与月,满身异国的尘埃,走近家乡的小河,和女子澄澈的目光在如镜的水波上相遇,那树的绿影和雨中撑伞女子的倩影连同雨丝都垂进了这条流进珠江、联通海外的家乡小河。
斑驳树影,刺目日光,炫目如同那个炎炎夏日的惯了异国商场倥偬的中年商人。风把树叶激荡,落下的月光,温婉如同那个清凉初夏的精通琴棋书画的女子。
1932年,花藤亭落成,亭上,新婚的他们许下诺言,要成为彼此的永远。
几年前初次造访时,我立在谭玉英的画像前,画中的笑容与花藤亭中娇柔的花藤如此匹配,如此自然甜美的表情,把人都看痴了,是这美貌让我不忍遽离吗?不是,这表情给我的特殊感觉,和井冈山上见过的,朱德妻子的遗像给我的感觉很像。几年后,经过历练,我才解开谜团,明白那吸引我的原来是幸福——洋溢在脸上的人间少见的幸福感觉!那么那时,他定是正在她身旁、陪她画像了!这幸福的表情有如此神奇的魔力,既是他给予的,又反过来吸引了他!
下一年的绵绵春雨似乎缠绕着忧伤了。主人的花藤亭没能挽留住难产的她,造物主让他们阴阳分割,生死相别。
真正的爱要互相道歉也要道谢。歉意是因为分手是无奈的,感情的结留在了彼此的记忆里,再也解不开,只好道声珍重;谢意是感谢对方陪伴的这一程里,没有曲折、磨难,顺其自然的爱情里除了小小的冒险外,就只有愉悦、舒畅,幸福像格桑花——一到春天就会开放一样自然。
他如此钟爱谭玉英,?1934年,谢维立为纪念去世的她,还专建了“毓培楼”,平日不准人擅入,在毓培楼顶楼的墙壁上,一面供奉着观世音,另一面则挂着笃信佛教的谭玉英的画像。1970年,谢维立去世后,后人还遵照他的意愿,把谭玉英的照片摆在了他的遗像的左首,受西方教育的他当然知道,左边是最靠近心脏的!
今日重访,我似乎变成了园主人,依在花藤亭的西式石柱旁,感到岁月被珠江从手边汩汩带走,南方特有的俏丽的鸡蛋花从民国开到了现代。阳光耀眼,熟悉的花香似乎让时光倒流了:香味淡点的这刻,是她转身去煮了一壶茶;浓的那一瞬,是她舞姿泱泱,衣阙翩翩……
用八个声调的粤语唱“似这般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应比京剧更多婉“啭”。
1937年,立园落成,1939年,谢维立为避战火去了美国,1970年去世。他为建园而归,为归家而建园,在建园期间与谭玉英相识、别离,而战火与隔绝竟使他再没能回来居住。
一别故国万里,粤曲、珠江的明月、还有明月般的故人不知还会否到他梦中?在泮立楼楼顶的“祖先堂”,我找到一幅主人亲手写的对联,似是他“留恋故土,盼望祖国强盛”的心迹的自证:上下联分别是——“宗功伟大兴民族?祖德丰隆护国家”,横批——“盛”。其中上联中的“民”字,以及下联繁体“国”字里的民字很奇特,主人写时,故意错将笔画“斜勾”出到“民”字头上,寓意中华终会强盛、民族总会出头!
……
谢维立在规划立园时,吸收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筑意境,园中设园,景中设景;在建筑上,则揉中西风格于一体。在近代园林中,立园独树一帜、新奇豪奢、美仑美奂、保存完好,被称为“中国华侨园林一绝”。
2001年,立园被主人家人无偿托管给政府,被政府修葺扩建,成为江门的游览胜地。2007年,包括立园的“开平碉楼群”,还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而它为运输从国外购买的钢筋、水泥挖建的私家运河;为抵御乡野强盗修建的碉楼;它西式为体、中式琉璃重檐的洋楼亭院……都印证着海外游子归国心切的拳拳之情的这一切,也被导演相中,使它们在《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电影中亮相,使碉楼更加蜚声海内。
而那随着时光的流逝变为陈年旧事的爱情,就像电影是对社会的反映一样,它也不只是爱情故事,而是以“花藤亭”的名义成了珠江畔充满生活和人性美的画卷的缩影!
是园主的爱情、对家国的浓浓的爱恋使我一想到“珠江之美”,就立即想起“立园中的花藤亭”!
奔腾入海的珠江水哺育了珠江三角洲的人们,从此,珠江便象牵在大地母亲手中的风筝线,无论何时,游子都会心向祖国。历史上,走出碉楼、渡江出海的华侨都有支持祖国建设的传统:在立园展览馆中就珍藏着包括谢家子孙在内的江门华侨参与和资助辛亥革命、国内经济建设的史料的照片;而现在,江门的桥梁、医院、学校、广场也常见以某华侨名命名,那就是江门的华侨捐建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华侨支持祖国建设的历史记载着海外同胞们愿“与家乡同‘袍泽的心声”,让每个初来江门的人惊叹!
珠江水波耀明月,几时载我故乡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