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士”关羽
——兼论吉川英治《三国志》

2015-07-24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030024

名作欣赏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三国志武士关羽

⊙文 静[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太原 030024]

“武士”关羽
——兼论吉川英治《三国志》

⊙文 静[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太原 030024]

吉川英治《三国志》改写自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三国故事在现代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吉川笔下的关羽展现“雅”、赋予“仁”、突出“忠”,带有浓厚的日本武士色彩。可以说吉川英治的《三国志》对关羽的所有改写都是为了完成关羽的武士化。“关羽之死”的改动体现出日本人“无常”的佛教生死观。

吉川英治 三国志 关羽形象 武士化

吉川英治《三国志》最初于1939年8月至1943年9月连载于日本《中外商业新报》,一经刊载即受到日本读者的狂热追捧,单行本亦不断由讲谈社出版发行,到20世纪70年代就已突破200万部的销量。以讲谈社1989年版的文库本为例,2010年5月已是第56次印刷。它在现代日本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可见一斑。笔者认为吉川将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进行日本式的大幅度改写,是令作品经久不衰的根本之所在。本论拟对比原著《三国演义》,重点探究吉川版本中关羽形象的改写和塑造,除了还原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关羽”外,力图挖掘隐藏在“关羽”背后的日本文化。

一、雅化关羽

吉川《三国志》在“童学草舍”一节安排关羽出场。时值张飞听闻刘备身世,夜破城门赶到关羽住处。对关羽住处的描写:庭院内有五六棵大枣树,十分幽静,颇像隐士的居所。(大门)有门柱却没有门。入口处挂一块牌子,写着“童学草舍”。①

幽静的住处给人无限遐想,随后关羽的真实身份完全揭晓:天亮了,来私塾上学的村童们吵吵闹闹地来了。孩子们和云长十分熟识。他给孩子们读孔孟、教文字,完全变成了全无他念的村夫子。

至此吉川《三国志》明确关羽身份为“村夫子”,即教书先生,关羽富有学识不用特意像《演义》中“夜读春秋”那般加以佐证。在张飞敲门,关羽手拿烛台为他开门之际,对关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肖像描写:

被蜡烛映照,他的脸比白天看得更清晰。首先令人吃惊的是不亚于张飞的身高和宽阔的胸膛。一蓬比张飞还长的胡须垂在胸前。如果当真是毛发坚硬的人性格粗暴、感情不细腻的话,那云长的下巴胡须要比张飞软和、柔顺而且绵长,所以可以说此人要比张飞富于智慧。说起富于智慧来,(此人)额头宽大。丹凤眼,耳垂丰满,总之,身材魁梧却肌肤细腻,声音稳重。

以上对关羽的住处、身份以及体貌特征的描写处处体现出关羽的“风雅”“儒智”,开篇就展现出相貌堂堂、儒雅斯文的形象。与此相比,《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写到刘备与张飞在村店中饮酒,初次与关羽碰面。

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关羽的自我介绍:“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

《演义》中的关羽同样高大魁梧、相貌不凡,但不论从“大汉”的描写、“喝酒”的行为,还是关羽的自我介绍,都让人容易联想到豪爽、直言快语、嫉恶如仇的彪形大汉形象。这与《演义》中解良武夫的关羽身份相吻合。

吉川版本刻意颠覆关羽的身份,由解良一武夫一变而成为教书先生,这样的改动显而易见是要塑造一个“儒雅”的关羽形象。戴季陶的《日本论》被日本学者认为是凌驾于《菊与刀》之上的一部著作,书中如是说道:“击剑读书,是武士一定要有的本事,不会击剑的人当然没有做武士的资格。没有学问,便不能够在武士阶级里面求生活的向上。②”在日本的封建社会,武士勇、武的同时,一定要具有学问,这也是吉川刻意把关羽定位为教书先生的原因。另外,有学者指出吉川《三国志》中颇为重视武将的风雅情趣和高贵出身,是受了同样是描写古代战争的《太平记》《平家物语》等日本军记物语的影响。③在日本读者的心目中,武将骁勇善战的同时还必须要“风雅”。日本武将的“风雅”,正如中国武将的“谋略”,是日本优秀军人必不可少的修养。④吉川《三国志》中如隐士之居的关羽住所、柔顺绵长的胡须、细腻的肌肤无不彰显着关羽的风雅,教书先生的出身亦较原著中的赳赳武夫高贵许多。

吉川《三国志》在写到华佗为关羽医治箭伤之时也于细节处做了改写:

关羽袒露衣服,将受伤的一臂放到医师手里,右手继续在棋盘上下棋。……两人沉迷于围棋,不曾扭头看华佗一眼。——华佗来到关羽身后,撩起衬衣的袖口,仔细诊察手臂伤口。

作品中指出关羽并未正视华佗,而是一直在和马良下棋,说明关羽完全没把手臂中箭当一回事。直到后来华佗说箭头有乌头之毒,毒已渗入骨髓,再不医治左臂将废之时,关羽才抬头看了看华佗。

而《演义》中记载关羽刮骨疗毒的场面则是如下:

时关羽本是臂疼,恐慢军心,无可消遣,正与马良弈棋,闻有医者至,即召入。礼毕,赐坐。茶罢,佗请臂视之。公袒下衣袍,伸臂令佗看视。

这说明关羽下棋是苦于箭伤,而且迫不及待请求医生医治。此外,刮骨疗毒之时,《演义》中写到关羽先饮酒数杯,且术中饮酒食肉。

公饮数杯酒毕,一面仍与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可见关羽的确胆量惊人,能忍常人不能忍之痛。但关羽在做手术之前饮酒难免有喝酒壮胆之嫌。而且手术时一面血流盈盆,一面饮酒食肉亦像山野莽夫所为。而吉川《三国志》改写为关羽疗伤之时专注下棋,在吉川笔下,关羽即便是在刮骨疗毒的剧痛之际都表现得高贵儒雅、风度翩翩。相较《演义》,吉川《三国志》中的关羽几乎不饮酒,仅在“岳南佳人”一节,关羽目睹刘备与芙蓉频频幽会,生怕刘备沉溺于温柔乡而心中苦闷,见到在酒馆喝酒的张飞,才一同喝了一杯。可见吉川自始至终都在维护关羽“儒雅”的形象。

二、仁化关羽

吉川《三国志》同原著一样写到关羽放水淹七军,说明关羽智谋过人。吉川此处的创新在于令关羽水淹七军之时积极救助敌军落水士兵,赋予关羽仁慈、博爱的新形象。在水淹七军时关羽命令:

“攀住竹筏,漂向船只而来的敌人是前来投降的,要予以帮助。溺水于激流当中的,命数已尽,不要再白白射箭”。……关羽彻夜在洪水中划来划去,从水中救起很多敌人,将其加入俘虏之列。

《演义》第七十四回“庞令明抬榇决死战,关云长防水淹七军”只是写到关羽杀敌心切:

关羽将船四面围定,军士一齐放箭,射死魏兵大半……关羽催四面急攻,矢石如雨。

吉川在《三国志》中特意安排关羽救助敌军士兵,这一变动是有着特殊意义的。日本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写到:“武士之仁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为正义而施;也不仅仅是停在心里,而是附以生杀之权。”“武士们特别愿意仁慈地对待弱者、被践踏者和被战败者。⑤”显然这无疑有美化日本武士的嫌疑,但在《三国志》中特意安排关羽救助敌军士兵这一细节,显然是要把“仁”这一日本人眼中的武士美德赋予关羽身上,同时更能看出作者吉川着力塑造“武士”关公的明确意图。

三、忠化关羽

原著《三国演义》中,关羽忠于刘备、忠于汉室的忠诚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加上民间的大力宣扬,关羽甚至成为“忠义”的代名词。按理说,吉川似乎没有改写的余地了,但他独辟蹊径,还是做出了努力。

在《三国志》“灯花占”一节中,关羽斩颜良之后,曹操奏请朝廷铸封侯之印,遣张辽授予关羽。关羽谢过恩典,看印面文字系“寿亭侯之印”后拒不接受。张辽无奈只好拿回。曹操问张辽关羽是没看印文拒收,还是看后拒收。张辽说仔细看印文之上的五个字后拒收的。于是曹操命工匠于“寿亭侯之印”前加了“汉”字成为“汉寿亭侯之印”,再由张辽授之,关羽这次终于“高兴地接过了印绶”。

《演义》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损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则是曹操铸汉寿亭侯印赠与关羽:

且说曹操见云长斩了颜良,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汉寿亭侯,铸印送关公。

吉川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在原著一带而过的一句话上大做文章?印绶上有无“汉”字非常巧妙,它突出展现了关羽的“忠”,丰满了关羽降汉不降曹、忠于朝廷、忠于汉室的英雄形象。可见“忠”于日本人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的含义。就像《四十七义士物语》一样,在四十七名浪人千方百计、费尽周折杀掉吉良,为主人浅野报仇雪恨,履行了主仆间的“情义”后,却集体剖腹自杀了,因为他们不得不为幕府尽“忠”。“忠”被认为是日本武士拥有的高贵品格之一。在武士的道德诫条中,忠义有着至高无上的重要性。⑥“忠”被日本人冠为道德之首,就像《菊与刀》中所写:在日本的教育体系里,大部分是把“忠”当成最高道德标准。就像政治家们把天皇放在最高点,以制约将军以及诸侯。在道德范围内,他们也像简化等级制度一样,尽可能地把低层次的道德都放在“忠”的范畴下面,以简化义务的体系。这样一来,日本人不但要把全国上下统一在效忠“天皇”之下,而且尽量减少日本道德标准的多样性。他们向人们传递这样的信息:尽到了“忠”,也就等于完成了其他的一切义务,他们要使“忠”不再仅仅是一种大势力范围,而是要成为人们道德大厦中受力最大的顶梁柱。⑦在尔虞我诈的三国时代,关羽忠心不二显得更为耀眼、光芒。这也是吉川对关羽青睐有加、着墨颇多的原因。吉川特意于原著“汉寿亭侯之印”处做一增补,可谓匠心独运,既表达了关羽对汉室的“忠”,同时把日本封建时代武士的美德、乃至日本人的道德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关羽之死与佛教的无常观

在原著当中,关羽右臂虽然经过华佗医治,但终因右臂少力,在敌众我寡的局面下,无法像昔日一样潇洒挥舞青龙偃月刀突出重围,而被活捉。关羽受箭伤与“败走麦城”不得不说有着直接关系。这一点表现在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

战八十余合,公虽武艺绝伦,终是右臂少力。

吉川《三国志》中,作者令关羽左臂中毒箭,而非右臂,且安排关羽的箭伤在神医华佗的精心治疗下痊愈,因此关羽中箭受伤和“败走麦城”没有必然联系。想必吉川一是想有别于原著,努力塑造一个较为完美的关羽形象;二是不想一代英雄因中毒箭导致最终受死,而是把关羽之死看作天命为之:

关羽的马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发出嘶鸣。天命大概到此吧,关羽从马上掉了下来。

这一点与刮骨疗毒之前关羽安慰众将的话完美呼应:

“王甫,你和关平以及其他诸位不要再费无用之时、花无用之心。我的生命业已奉献蜀国。军人一命常唯有天知。若听闻疲于攻下樊城撤回荆州,我关羽的武名暂且不论,亦牵扯到蜀之国威。一箭之伤有何?战场上不是会遭受十箭百箭吗?毋庸多言,服从我的命令!”

吉川《三国志》中,关羽的死乃“天命”。吉川如是安排关羽箭伤,省去了关羽“衰”的环节,使得这一盖世英雄由“盛”突然转入“亡”。昨盛今亡,对比强烈,令人扼腕叹息,犹如日本国花樱花之凋零,花期短暂,不萎而落,却最为打动人心,凄美至极。从中体现了佛教的“诸行无常”“盛者必衰”的“无常观”。“无常观”对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说它就是日本人的人生观。“日本人从初中开始就学习这种记述无常观的文章,被教导认为无常的思考方式代表了日本人的人生观。不仅如此,在日本的文学思想里,甚至有一种思考方式,它认为文学本身就是为了把无常观灌输到人们的心中而存在的”。⑧因此,在吉川《三国志》当中,在主要人物之一的关羽身上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出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当中处处体现的“无常”是很自然的。改动后的作品更符合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易为广大日本读者所接受,亦让人不由得想起日语当中的一句谚语:花中樱花最好,人中武士最优。

结语

吉川《三国志》以罗贯中《三国演义》为蓝本,在主要故事情节不变的基础上,于细节处进行改写,令作品日本风土化。吉川在《三国志》中将关羽塑造成为一名卓越的日本武士,他行为风雅、待人仁慈、对国忠诚。对关羽之死的改写更是令作品悲美至极,反映出佛教的“无常”和日本人“无常”的人生观。作品塑造的关羽形象具有浓厚的日本本土文化色彩。改动后的作品更符合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这也正是吉川《三国志》风靡日本的原因所在。

① 本文引用吉川英治《三国志》的中文译文均为笔者翻译。

② 戴季陶:日本论(《日本四书》),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285页。

③ 邱岭:试论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接受—以吉川英治《三国志》中的关羽形象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④ 毛成坤、李芳:简论《三国演义》与《平家物语》中武将的民族特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⑤⑥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日本四书》),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220页,第233页。

⑦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四书》),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136页。

[1][日]吉川英治.三国志(一至七册)[M].东京:讲谈社,1989.

[2] 罗贯中.三国演义[M].金盾出版社,2012.

[3][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线装书局,2006.

[4][日]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线装书局,2006.

[5] 戴季陶.日本论[M].线装书局,2006.

[6] 蒋百里.日本人[M].线装书局,2006.

[7] 南博.日本人の心理[M].岩波新,1978.

[8]邱岭.试论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接受——以吉川英治《三国志》中的关羽形象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3).

[9]谢立群,张永.论吉川英治《三国志》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

[10] 孙波.浅谈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塑造[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3期.

作 者:文 静,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化、日本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名称:关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研究;项目编号:W20131007。本论文为项目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三国志武士关羽
“关羽”去世
华容道
猴子和武士
剑龙是武士吗
称象
大话三国志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武士”挡道
关羽大意失荆州
剑龙是武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