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警世劝世谚语分类研究
2015-07-24白新辉山西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中文系山西汾阳032200
⊙白新辉[山西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中文系,山西汾阳032200]
传世警世劝世谚语分类研究
⊙白新辉[山西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中文系,山西汾阳032200]
谚语的分类方式很多,传世谚语、警世谚语、劝世谚语是从谚语语用的角度进行分类的,文章探讨了这三类谚语各自的特点及语用目的,对这三类谚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谚语在日常交流中的使用。
警世谚语传世谚语劝世谚语
谚语是汉语词汇中熟语的一种,谚语出现很早,它的定义从古至今有各种解释:“便语曰谚”(《尚书》);“谚,俗所传言也”(《汉书》颜师古注);谚语包括以说明事理、传授知识和经验为目的的俗语(温端政)。总之,谚语是劳动人民口头归纳出来的流传于口语中的俗语。
现代汉语中,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在这四种熟语中,成语因其固定的结构,丰厚的历史内涵,频繁的使用备受研究者重视;近几年歇后语、惯用语的研究后来居上,惯用语的结构、歇后语的内涵、经典名著中的惯用语、歇后语都成为研究热点。相比较而言,谚语的研究较少。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前四版在词汇部分介绍熟语时,都只有成语、惯用语、歇后语,没有给谚语一席之地,到第五版熟语里才出现了谚语介绍。规范化谚语词典很少,较著名的有《俗谚》(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谚语两千条》(孙治平等,1984)、《汉语谚语小词典》(温端政,1989)、《中华风土谚志》(武占坤、马国凡1997)、《现代汉语谚语规范词典》(李行健2001)等几部。谚语研究的论文也较少,《汉语谚语中意合法的应用》(沈怀兴)从谚语的形式入手研究谚语结构意合法产生的历史背景;《试论谚语中存在的语义平衡》(游珈)用语义平衡的理论套入谚语,剖析谚语的语义;《山西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辛菊、关磊)研究谚语使用的修辞手法;《从谚语入诗看唐宋文学世俗化转型》(莫道才)、《谚语中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透视》(王利)都是探讨古代文学中的谚语。
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谚语规范词典》是谚语研究中把规范化作为目的编纂的词典,该词典在注释谚语时,把部分谚语以“警世”“劝世”“传世”三种不同的语用功能分类,本文通过对这种分类方式的探讨,希望对谚语分类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同时进一步认识谚语的语用功能。
《现代汉语谚语规范词典》共收常用规范谚语约2500条,其中标注有警世谚语的约183条,标注劝世谚语的约222条,标注传世谚语的约84条,其余约2011条未做标注。这种警世劝世传世的语用目的是编者自行添加的,用于指导谚语语用。这种分类在词典中随意性很大,例如:凡药三分毒、是药三分毒这两个谚语意思完全相同,仅用字不同,但编者将前者归为传世谚语、后者归入警世谚语,说明这种分类方式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界定。但这种分类方式对谚语的正确使用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下文我们就此探讨。
一、警世劝世传世谚语特点分述
警世劝世传世的说法自古就有,警世意为警戒世人,使醒悟。①因为“警”含有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意,所以对这一词语使用时,多含有指出危险、使人惊醒的意思。例如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然神道设教,使人知畏,亦警世之苦心。”②劝,有规劝,劝告意,所以劝世意为规劝世人。《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开宗义富贵孝义传》:“休把古人来劝世,且唱开家孝义门。”③传世意为珍宝、书画、著作等有价值的东西留传于后世。《荀子·君道》:“守职循业,不敢损益,可传世也。”这三个词用于谚语分类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警世谚语的内容多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恐惧的事物,如有很多关于虎、蛇、狼的谚语,内容也多为贬义,例如:伴君如伴虎、恶虎难斗肚里蛇、关门养虎虎大伤人、虎心隔毛皮人心隔肚皮、蛇咬一口入骨三分、蛇走无声奸计无影、狼披羊皮更阴险、狼行千里吃人等;警世谚语中还有很多反映劳动人民厌恶的品行,如对赌、谗言、贪婪等引起的祸害的描述,例如:输钱只为赢钱起、长赌无赢客、谗言败坏真君子冷箭射死大丈夫、谗言误国妒妇乱家、贪根不拔苦树常在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警戒世人,远离危难。
2.警世谚语使用句式多为结果复句,且结果为反面结果,即先陈述事件,然后指出不注意或不如此做就会引起的严重后果。例如:
(1)百万豪家一焰穷
(2)多行不义必自毙
(3)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4)惯子如杀子
(5)父不慈则子不孝
例(1)指出富豪人家也应注意火灾,否则会出现一夜穷的后果;例(2)指出作恶多端的人必然会得到自取灭亡的结果;例(3)指出两强争斗的结果是必有一方会受到损伤;例(4)指出娇惯孩子的结果是害了孩子;例(5)指出父辈不关爱子女的结果是子女不孝顺父辈。类似的例子在警世谚语中还有很多,如:私心重祸无穷;贪根不拔苦树常在等,都通过把不好的结果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引起人们的警戒。
3.警世谚语常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且多用具有色彩义的形容词,以期引人注目,增强警觉性。
(1)毒蛇口中吐莲花
(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4)常在染坊走,白丝变黑绸
(5)师傅不明弟子浊
例(1)用丑恶的毒蛇和美丽的莲花做对比,例(2)善与恶、登与崩相对比,例(3)白与红、黄与黑相对比,例(4)白与黑相对比,例(5)明与浊相对比,这些对比通过对对立意义的揭示,警戒的色彩更为鲜明突出。
1.劝世谚语内容繁杂:有劝人勤学,如: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做到老学到老,早起三光迟起三慌;有劝人孝顺,如:乌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常听老人言做事不做难;有劝人积善,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好心自有好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有劝人团结,如:柴多火焰高人多声势大,这些品质都是劳动人民心中的美好品质,流传至今。
2.劝世谚语句式中也有很多结果复句,但与警世谚语相比,劝世谚语多陈述事件后指出这样做的好处,劝导人们趋利避害,起到劝谏的作用。例如:
(1)好心有好报
(2)和气不蚀本
(3)灯一拨就亮,理一讲就明
(4)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5)吃一分亏无量福
例(1)指出心眼好,诚心办好事的结果是会有好的回报;例(2)指出对待顾客和气有礼貌的结果是生意不会蚀本;例(3)指出灯拨、理讲得好结果明亮、明白;例(4)指出爱惜衣食才会有衣穿有饭吃;例(5)指出与人交往吃一点亏并不是坏事,吃亏的结果是积攒福气。
3.劝世谚语语气和缓,娓娓道来,特别容易使人接受。例如:
(1)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2)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3)苍天不负有心人
(4)表壮不如里壮
(5)莫贪意外财
也有劝世谚语语气严厉地禁止人们做某事,但这种禁止用劝导的语气提出,且一般不指明做的坏处,和同为禁止语气的警世谚语比,语言的气势相差很大。试比较:
(1)不严不成器(警世谚语)
(2)不可一日近小人(劝世谚语)
这两例都有禁止意,但例(1)是警世谚语,语气鲜明地指出对子女不严格要求,他们就不会成为有用人才,例(2)是劝世谚语,劝导人们不要和品德低下的人结交,但结交会引起什么恶劣的后果,谚语中没有指出。
传世谚语没有时代局限性,叙述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的没有改变的事实,或极具真理性的观点。传世谚语要求谚语内容经历时间的考验依然极具传承价值,因而在三类谚语中数量最少,但每一个传世谚语都具有很高的使用频率,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世谚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健康养生类,这是传世谚语的主要内容,如:百病从脚起、吃药不如自调理,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大病用功小病用药
(2)节气谚语,如:长不过五月,短不过十月,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下雪不冷化雪冷
(3)战争谚语,如:两军相遇勇者胜,兵不厌诈将贵知机,百战百胜不如不战
(4)处世谚语,如:本钱易寻伙计难讨,柴多火焰高人多声势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二、警世传世劝世谚语分类的语用价值探寻
对于警世传世劝世谚语的分类依据,《现代汉语谚语规范词典》凡例部分有这样的解释:“本词典对部分谚语以用于警世、用于劝世、用于传世三种表达形式揭示该谚语在社会生活中的语用目的。”④这个解释明确地指出警世传世劝世谚语是从语用学的角度给谚语分出的类。语用学是汉语研究中的一门新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实际应用。所谓语用目的即言语交流的目的,“无论说话或写作,所有的话语形式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服务的,否则便是无的放矢,甚至适得其反”⑤。谚语是流传于人民群众口中的活的语言,由于其通俗易懂的特性而备受人民群众的喜欢,在交流中用谚语说明事理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甚至在很多著名文学作品中都有很频繁的谚语使用。但由于谚语一直在口语中使用,很多谚语主观性较强、规范性较差,带有很浓的情感色彩,如果不明白它的语用目的,盲目使用谚语,就会在言语交际中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警世传世劝世谚语基于谚语语用为谚语分类,为谚语语用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警世谚语、劝世谚语、传世谚语的特点已基本标明了各自的使用场合,为了让谚语的使用更加符合语用交际中的得体准则和同情准则,实现语用目的,三类谚语的使用还有以下标准:
1.警世谚语的使用要注意场合性。喜庆场合、公开场合、规劝性场合发表言论时尽量少用警世谚语,试比较:
(1)是药能治病世上无死人(警世谚语)
(2)病有四百四病药有八百八方(劝世谚语)
很明显,探望病人时用例(2)就比用例(1)合适很多。
另外一些警世谚语语体色彩隐含贬义,使用时也要加以注意。如:“狗急跳墙、鸡急起飞”是警世谚语,比喻人被逼急了什么事也能做出来,侧重指坏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的危险举动,如果把它用作好人在紧急情况下的反映就会起到相反的表达效果。类似的例子还有花开引蝶树大招风、狼行千里吃人等,如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
2.劝世谚语的使用要注意功能性。劝世谚语数量较多,使用起来也顾忌较少,但在一些带有警戒、训斥等明显目的性的场合,劝世谚语的功能弱于警世谚语,试比较:
(1)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警世)
(2)常听老人言办事不做难(劝世)
这两个谚语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要人们多跟从年长的人的经验与智慧,但例(1)比例(2)具有更强有力的说服力。再如:
(3)创业百年败家一天(警世)
(4)创业难守业更难(劝世)
例(3)比例(4)更有明显的警戒性,用于训导、警世的场合,例(3)更容易实现目的。另外,有些劝世谚语也有隐含的语体色彩,使用时要加以注意,例如:“娶妻娶德不娶色”是劝世谚语,指出选择妻子的时候要重德,但如果用于评论人物的场合,会有对女方外貌的批评义,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
3.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警世、劝世谚语出现了消极意义,正逐渐退出人们的使用,如:拉弓不可拉满赶人不可赶上,礼多必有诈,棒头出孝子,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等,但传世谚语却久经考验,表现出更大的客观性。例如大灾之后有大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入国问禁入乡随俗、清明前后乱穿衣、伤筋动骨一百天等。
三、警世劝世传世谚语分类存在的问题及研究
警世劝世传世谚语分类问题在谚语的研究领域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就连《现代汉语谚语规范词典》上也有大部分谚语没有标明语用目的,没有注明语用目的的谚语有以下两种情况:
1.部分谚语意义价值不大,不具备警世传世劝世的语用目的。比如有的谚语只是人民群众口头使用的语言,口语性强、内容简单,例如:见过鬼怕黑,人嘴两张皮,见好就收,烂眼睛招苍蝇,人活一口气,人口快如风等;另外还有些谚语主观性强,对言语交流有消极影响,正在逐步退出语用范围,如:久病无孝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亲向亲故向故等,这两类谚语数量很多,都没有必要进行警世劝世传世的分类。
2.有一些谚语可以标出语用目的,但编者没有注明,例如:
(1)吃一堑长一智
(2)小错护短,大错不远
例(1)可用于劝世,例(2)可用于警世。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从反面证明警世劝世传世谚语都是有极高的思想意义和价值的谚语,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指导行动有很好的积极意义,对这些谚语应该单独归类研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种分类方式的研究还不够透彻,在未来的研究领域中可以对其做更好的规范和说明。
关于警世传世劝世谚语的外延、具体内容、使用意义等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文由于篇幅有限,仅就其特点和语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对这种分类的更多研究,使谚语的使用更加规范。
①②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④李行健:《现代汉语谚语规范词典》,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
⑤刘焕辉:《言语交际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白新辉,文学硕士,山西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汉语教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