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道情皮影戏的宗教仪式功能

2015-07-24孙立群

戏剧之家 2015年11期

孙立群

(陇东学院 文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浅论道情皮影戏的宗教仪式功能

孙立群

(陇东学院 文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道情皮影戏是“道情”唱腔与皮影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和功能。宗教仪式功能便是道情皮影戏的重要功能之一,本文尝试通过道情皮影戏中宗教仪式功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在道情皮影戏的表演仪式和造型色彩中所蕴含的宗教色彩三个方面来论述道情皮影戏的宗教仪式功能。

道情;皮影戏;宗教仪式;功能

道情皮影戏是豫西灵宝市及甘肃环县的一个汉族戏曲剧种,是“道情”唱腔与皮影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和功能。其中,宗教仪式功能便是道情皮影戏的重要功能之一,道情皮影戏的宗教仪式功能一般通过很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既表现为“打台戏”等似戏非戏的驱邪仪式,又表现为道情皮影戏造型中的色彩所蕴含的宗教意味。本文尝试通过道情皮影戏中宗教仪式功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在道情皮影戏的表演仪式和造型色彩中所蕴含的宗教色彩三个方面来论述道情皮影戏的宗教仪式功能。

一、道情皮影戏中宗教仪式功能的影响因素

(一)当地人民生活的地理空间

道情皮影戏起源于乡村,同样也发展于乡村,而且一般发源的历史较为久远(大多在清代)。首先,在乡村,人们的生活环境较为封闭,加之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战争频繁,使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们总是成为天灾和人祸的受害者。当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他们的需求时,他们诉诸于心目中的神灵并举办庙会,讨好神灵,所以常以皮影戏来敬神、酬神。由于其生活的客观地理原因,使得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在劳作之余自娱自乐,并进而演变成为在庙会上禳凶祈福的仪式,道情皮影戏便成为了乡村人们承载其情感的一种宗教信仰活动。道情皮影中的宗教仪式功能就是这样来的。归根结底,这还是由于乡村人们的生活地理空间决定的。自然环境,使这里的民众依靠着神灵的庇护,神灵的崇拜又为环县民众的庙会增添了丰富的内容,而庙会又成为“道情皮影戏”生存的信仰背景,影戏淋漓尽致地打破时空界限,艺术地由正反两面模拟着人生、人世,洞察着现实人生与世事沧桑。

(二)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活动方式以及寄托信仰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皮影戏是与农耕文化相适应的民间小戏,演出时间一般在农闲时节,此时民众的相对空闲、信仰和娱乐需求与影戏艺人的空闲和动机达成一种默契,娱神敬佛、禳灾求福、驱邪避鬼、保佑平安等民俗信仰活动成为影戏生存的土壤。同时,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们的日常活动除了劳作以外,基本没有其他较为丰富的娱乐活动。他们对生活中的神秘现象加以顶礼膜拜,将其奉为自己应该尊敬与崇拜的对象,进而丰富多彩的富有神秘色彩的活动仪式,来实现人们心中对于自然和神秘文化的敬畏。

(三)当地人们的生产方式

在乡村,由于生产方式较为原始和落后,而农民的收入几乎来自于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长此以往,人们就会用一种特有的活动方式来将自己对于生产成果和劳动的情感表达出来,而道情皮影戏正好承载了这样一种功能。另外,“打戏台”演出主要是以娱乐、故事表演的方式进行戏剧演出,通过对宗教仪式和宗教功能的神秘性呈示来表现人们通过祈福消灾的仪式性活动来表达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现在,写戏的人越来越少了,演戏的人就更少了,如环县的道情皮影戏,唱戏的演员中最年轻的都已经40多岁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年轻人很少想去学戏,感觉挣钱少,不如去城市打工,就连许多皮影世家的后代都不想去学皮影了。所以,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皮影戏后继无人也是严峻的事实。

二、道情皮影戏的表演仪式中蕴含的宗教色彩

(一)“打台戏”中蕴含的宗教色彩

在传统的道情皮影戏的表演中,有一种习俗叫做“破台”,同时也叫“打台”,在演“打台戏”时,戏班子要请钟馗等神灵来为当地的人们驱邪。一般情况下,只有在新的戏台建成或者是旧的戏台在重新修复即将使用时才会举行“打台戏”;此外,倘若某一个戏台上曾经发生过令人难过的事情,比如演员突然死亡,也会举行“打台戏”。

(二)开台仪式

开台仪式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宗教仪式功能,在开台仪式中,首先要进行的是开场仪式。在开场仪式中,要向众位神灵进贡食物等一系列贡品,等待一段时间以后正式开始演戏。此外,在开台仪式中会上演一些对神灵顶礼膜拜的戏曲作为开台戏,除了戏曲开台的仪式以外,戏曲本身的内容,也同样充满了宗教色彩。

(三)散场时进行的“封台”仪式

在戏曲结束之后,为了将邪恶再次驱走,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封台仪式,比如“扫台”,将人们认为的邪恶全部扫走,驱逐出人们的生活。有的地方也叫“封台”,就是将邪恶之源在戏曲结束之后完全封锁起来,使其不能再迫害人们的生活,预示着人们从此将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在散场时所进行的“扫台”“封台仪式”具有很浓重的宗教色彩。

(四)“过关戏”中蕴含的宗教色彩

首先,“过关戏”是从事戏曲工作的工作人员,为了能够为普通大众还愿,要努力学习一些必要的法事,如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的开光、收煞以及求雨等仪三、道情皮影戏造型色彩中蕴含的宗教色彩

式。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在“正戏”演出之前要为生病或生长不顺利地孩子举行“过关戏”,这种“过关戏”需要长辈先在庙里向菩萨祈福求问,询问自己的孩子是否需要过关。然后,在等待当地戏班开戏之前在一块空闲场地上将关公戏中的《出五关》与“过关”仪式交融合一,为小孩举行过关仪式。这样,作为庙会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皮影戏从“请戏”到“正戏”演出之前,有一系列的仪式规则,而仪式的主客体、展演程序、展演礼俗三个层面蕴含了仪式与皮影表演之间的一种互为阐释、相互依存的联系,仪式需要皮影表演作为载体来表征人神的沟通,反过来,皮影戏表演也依赖仪式得以延续、传承,甚至宗教化、神圣化。

皮影是从元代的杂剧发展而来的,到了晚清时代,皮影戏与各种地方戏融合,达到鼎盛时期,之后皮影戏进入萧条期。道情皮影造型的色彩发展过程大约与中国绘画中的色彩是相同的,但比纯绘画中的色彩更加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如关公的忠义就用红色的脸表现,黑脸的包公代表的是骁勇公正,曹操的奸诈就用白脸,还有花脸的李逵给人粗犷的感觉等等,都具有自身的象征意义。双勾法在皮影人物脸谱中运用得比较多,即用黑色或其他深色先勾线,再用其他色彩复勾,丰富而不凌乱。有些角色的面部是以阳刻为主,大部分都是空脸,以空代色,在视觉上给人们形成了想象的空间,通过色彩的联想获得无色胜有色的效果。如环县的道情皮影戏利用色彩的明丽与鲜艳,表达出一种民族所特有的富丽堂皇而又丰富热烈的情感。当然,道情皮影戏中的色彩运用都融入了不同地区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性与思考人生的方式,反映出不同地区的不同宗教观念。如环县皮影的色彩是在特定的民间特质和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它追求客观物象的颜色真实,遵循物象本身的固有颜色,是客观世界本真在艺人眼中的反映。同时又是艺人们对环境、自然物、观念、信仰、宗教等认知后产生的理念。

因此,皮影戏演出形式和庙会中的仪式结合起来,庙会仪式和戏剧故事二者遥相呼应,祭台和戏台互相换位,完成了现实中的祈福消灾的仪式性活动。如环县皮影在庙会场合中充当了人神相通转换的媒介,符合以农耕文化为主体文化的汉民族民众内心的信仰需求。

[1]李跃忠.中国影戏与民俗[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2]李跃忠.论佛教与中国影戏的形成、生存与发展[J].戏曲艺术,2008(4).

I238.7

A

1007-0125(2015)06-0007-02

孙立群(1979-),男,甘肃岷县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戏曲史与民俗和文艺理论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