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大趋势

2015-07-23魏大年

商业文化 2015年3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企业

文/魏大年

聚焦镜FOCUSING MIRRRROORR

“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大趋势

文/魏大年

“互联网文化产业是互联网平台上的文化产业,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或者是在这个平台上发生的文化产业的交易。预计到今年年底,互联网平台上的文化产业公司的市场价值大概会占到中国文化产业总市值的70%。”这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少峰在“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上抛出的观点。他还表示,“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时代”,无论承认与否,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无论选择与否,大数据技术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已是必然……”“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新商业模式正在深刻改变我国文化产业业态,竞争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化、数字化越来越成为文化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应把握趋势,在大趋势的视野下思考更新商业模式。

趋势一: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新兴文化产业将取代传统文化产业占主体地位

我国文化产业在未来会呈加速度增长态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产业内部所有产业或行业都会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实际情况是,有的行业发展慢,有的行业发展快,内部分化不可避免。以图书出版、报纸、电影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而以网络服务、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将取代传统文化产业占主体地位。

首先,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将进一步下降。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一直是传统文化产业占支配和主体地位,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就遇到了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以其中最大的行业图书出版为例,从1995年到1999年,我国出版社的年利润增长率分别是62.7%,43.4%,29.8%,17.5%。

虽然在高位增长,但增长速度是逐年下滑的。近几年,传统文化产业部门更是显出“滞涨”的特点,不仅与新兴文化产业的高速增长有较大的差距,甚至低于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资料表明,这些年我国图书出版的增长率一直较低,平均增长率低于GDP的增长率。2000~2005年我国年均GDP增长9.3%,而出版业图书定价总金额的年均增长率是6.6%。

从规模上看,目前我国新兴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已超出传统文化产业近1倍,创造的价值已经接近传统的几个产业部门。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动是衡量行业兴衰的最直观指标。从行业盈利能力看,国内大多数电影制片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只有个别制造“票房奇迹”的企业拥有市场份额;图书出版业积压严重,已经出现信用危机;报业自2005年开始更是急转直下,收入大幅度下滑,出现了全行业的不景气局面。据统计,目前我国平面媒体实现盈利的不超过总数的20%,企业亏损近乎无法扭转。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发展全面开花,各地文化企业发展也进入上升期。同时更多的资本逐渐进入文化产业,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影视、游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发展更加迅速。在这其中,创客正在成为新一代互联网平台和文化产业内容提供的主力军。

其次,与传统文化产业的疲态相比,新兴文化产业增长惊人。过去,我国新兴文化产业一直居于次要地位、附属地位。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要不了多少年,我国的新兴文化产业将超过传统文化产业而占据文化产业的主体地位。

格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传统文化产业受到了新兴媒体的冲击。这种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者消费偏好的变化。新兴媒体由于新颖性、互动性、体验性、便捷性、信息量大等优点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年轻一代获取资讯的渠道大多依靠网络等新兴媒体,而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读者群已经呈现出老化趋势。有人戏称,“如果谁还在看报纸,就说明他已步入中年”。美国学者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甚至断言:2040年4月,最后一位读者在读完最后一份报纸后将其丢弃。二是新兴媒体分流了报纸固有的广告市场。新兴媒体是传统媒体的替代品,而且是比较传统媒体优异得多的替代品,它的崛起有一定的必然性。

深层原因则是体制原因。传统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体制比较僵化,机制不活,市场竞争力弱;过分强调文化发展的意识形态功能,监管过严,限制太多;政府与文化单位的关系不顺,管办不分、以办代管以及政企、政事不分;国有文化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结果事业不事业,企业不是企业,产权单一,公司治理结构落后,包袱沉重。这种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束缚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则是互联网和市场竞争的产物,受传统体制束缚小,机制灵活,自主经营,适应性强,富有竞争力。

当然,传统文化产业的衰退是相对的,是文化产业比例中的下降,而不是绝对的下降。实际上,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如图书出版、电影、报业等的普及率、市场饱和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试想美国平均每人每年看5次电影,我国每人平均2年看1次电影),这有极大的差距。传统文化产业只有突破体制束缚,改变增长方式,提高创新能力,深度融合“互联网+”,积极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在未来才能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趋势二:依托大数据打造大平台

互联网是无边界的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除了现场体验之外,电商、技术、娱乐、传播、金融、教育、营销、社交,传统的东西都被搬到互联网上开展。在这个平台上企业经营的模式发生了变化,是多样化的经营,这个平台的企业又变成了舰队式的企业集团,有文化产业,也有非文化产业,把很多内容整合在一起。

在这个数据即是资产的时代,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大规模人群的喜好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明确目标受众的需求,创造出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分析出用户的消费承受点,找到产品成本和运营收入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在降低产品运营风险的前提下,覆盖最广的消费人群;文化企业通过搜集整理游客的情感体验数据,能够有效分析和提炼市场的时尚和审美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出现了初步依据大数据的迹象,例如万达院线就将数据库作为重要的核心资产,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建立的会员数据库将达到600万,而万达并购的美国院线AMC会员数据库人数达到400万。另一方面类似于腾讯、优酷等视频网站都有着大量基于用户的数据积累,也开始尝试运用HADOOP等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

但笔者在项目调研中发现,政府相关部门对大数据平台功能的认识不全面,科学的产业决策支持体系缺乏;大数据平台多头管理,缺乏顶层的整体规划和统一布局,导致小而散的产业数据库重复建设;政府与社会协同度低,已建数据平台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数据平台共享和利用程度较低,企业获取资源成本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运营及管理部门和单位的职责,落实平台的治理结构及运营机制,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并运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指标对平台运营机构进行考核。同时,由于文化大数据的数据源众多,因此平台需要分阶段制定目标来推进建设,逐步打造多元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服务平台。

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其意义在于重新定义了文化创造方式、扩展了文化资源内容、丰富了创意生成手段、创造出新的文化生态、改变了文化传承方式、丰富了文化哲学。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以及对文化发展新路径的摸索,以后会有更多文化领域的相关问题可以通过数据化平台来解决和优化。

趋势三:文化产业大融合

由于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将明显提高,产业融合趋势明显。文化产业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图书报刊业的发展、电影电视的出现都与科学技术的突破和运用息息相关。近年来,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更是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 字技术的突破和运用直接导致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诞生。

第二、 字技术在传统文化产业中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并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高科技甚至能使正在衰落的产业摆脱困境,出现“复兴”。

高科技正在使电影这个“夕阳产业”充满新的希望。随着高清晰度数码成像电影摄影机的研制成功,电影拍摄正在进入“无胶片”时代,电影业的运行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电影在拍摄阶段已经数码化,对拍竣的内容进行电脑特技加工时,一切便变得异常方便,费用也成倍节省。没有了胶片,也就不需要洗印拷贝,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运送拷贝,不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和创造昂贵的恒温条件来储藏拷贝。数码影院应运而生。在这种影院里,没有传统的放映机,也没有放映员,只有一名负责接收从光纤或卫星传送过来的数码影像的技师。而且,这位技师能同时为同一地段的数字电子影院服务,即把一部电影的电子影像提供给多块银幕使用。

传统的图书出版也因高科技的出现“脱胎换骨”。传统的纸制图书要消耗大量的纸张和油墨,从而造成对原始森林的过度开采,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而造成纸业更是环境污染大户。“数字出版”则是环保福音。数字化印刷与胶印相比,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胶印不可比拟的作用。随着网络化的普及,“绿色出版系统”更加先进。系统将各类信息由计算机排版,变成电脑文件后,通过网络直接提供给读者。这里既不需要众多的印刷机和庞大的厂房,又不需要纸张、油墨,没有了造纸、印刷的污染,保护了森林资源,也减少了城市噪音。

第三,数字技术的突破和运用,极大地加快了产业融合的速度,产生了崭新的业态。这个新的业态就是“数字内容产业”。数字技术为一切与数字文化内容传播有关的部门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无论是文件、照片、音乐、视像,还是语音对话,都可以通过同一终端设备或网络传送及显示,从而使图书、报刊、杂志、音像、广播、电视、电影等信息内容融为一体。因此,数字时代将消除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信息产业、家电制造业的传统行业壁垒,使众多关联产业整合为“数字内容产业”。

我国文化产业总体科技含量比较低,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比较弱,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近几年,我国开始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问题,文化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显著增加,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印刷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改善,出版业由于激光照排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新闻采编系统、数字化流程管理等新技术的应用,已经告别了“纸与笔”的时代,网络出版等现代传播手段也得到了积极应用;电影数字技术正在对电影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造,“数字影院”在我国不断增加;报业科技有了质的飞跃,传统照排制版工艺正在淘汰,许多报社引进了高清晰度计算机直接制版(CTP)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出版时效、改善了印刷质量,真正实现从新闻信息采集、编辑、组版、审校,到计算机直接制版全程数字化运作和管理;图书馆科技迅速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另外,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的营销、管理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可以预料,随着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日趋成熟,我国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将明显提高,产业融合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由此带来的国际竞争力也大为提高。

趋势四:文化产业大联盟

当你置身于互联网你会发现自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未来在互联网上是没办法写商业计划书的,因为你根本无法准确得知竞争对手是谁。比如你今天搞电影,你绝对不会写上阿里是我的竞争对手,但是阿里发现这个很赚钱的时候,他马上举阿里之力深度进入。所以,互联网上不能写商业计划书,不能预测竞争对手是谁,只能预测我的商业模式到底能不能成功。而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全球化时代,竞争手段不断出新,竞争的质量和烈度不断提高,数字文化企业将成为主流,在以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平台的“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环境下,互联网企业将成为主角;传统业务的企业遭遇挑战,部分领域没有市场需要退出,部分需要和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即报网融合;文化传媒企业两极分化,大型企业进入并购融合,小企业不断涌现;国有文化传媒企业地位下降,转企改制、转型升级的压力持续增大;大型文化企业组建舰队,企业之间的联合增强,并通过联盟不断扩展业务平台。未来文化产业的信息化、虚拟化、体验化、跨界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决定了文化企业必须联合博弈方能互惠互利。孤身一人注定无法互联,大联盟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产业的常态。

趋势五:大整合创造大市值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国有文化企业积极进行并购重组,国有文化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提升了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互联网文化产业是互联网平台上的文化产业,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或者是在这个平台上发生的文化产业的交易。预计到今年年底,互联网平台上的文化产业公司的市场价值大概会占到中国文化产业总市值的7 0%……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时代”,无论承认与否,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无论选择与否,大数据技术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已是必然……”“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新商业模式正在深刻改变我国文化产业业态,竞争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化、数字化越来越成为文化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应把握趋势,在大趋势的视野下思考更新商业模式。

今年以来,文化企业并购重组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以资本为纽带,文化产业并购重组风云突变,以整合资源、突出主业、做大做强为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实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迎来了资本市场的春天。

近年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纷纷对文化企业开展大规模并购重组,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向文化领域转型发展,股市文化传媒板块的业绩持续抢眼,使文化企业成为资本市场的关注热点,高达几十亿的并购重组项目不断出现。

“新国九条”明确提出,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文化产业因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入并购热潮。

从阿里巴巴62亿港元入主文化中国到马云携手史玉柱参股华数传媒,从高金食品60亿元并购印纪传媒到华录百纳25亿元收购蓝色火焰……在多重因素驱动下,从去年开始几近疯狂的文化产业并购在今年依然高潮迭起。

统计显示,上半年国内文化传媒产业共发生125起并购重组与战略性入股事件,总交易金额达1000亿元。而下半年,百事通与东方明珠合并,千亿市值传媒航母诞生,阿里巴巴上市后将第一笔资金投入旅游业,文化企业并购热度不减。

与此同时,文化企业并购向海外深入推进,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今年6月,凤凰出版集团整体并购美国PIL公司,该公司主营电子有声读物和儿童益智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随着并购重组步伐加快,文化企业上市方兴未艾。目前上市文化企业已达到45家,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31家,在证监会预披露的630多家拟上市企业中,文化企业有20多家,文化板块已成为A股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可以肯定,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特别是可以预见的“十三五”的发力阶段,依托互联网的文化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整合、更大的市值、更大的产值,之前已经叙述的大平台趋势、大融合趋势及大联盟趋势都为大整合创造大市值拟定了必要条件,这是真正的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

趋势六:互联网+文化产业++大视频

截止目前,中国电视、网络、手机、户外视频媒体复合用户规模达20.7亿,令视频消费量至少爆炸性增长50%—70%,海量视频消费已成为新的全民文化生活方式。在这其中,互联网在线视频的流量占目前国内互联网总流量90%,如此体量的产业规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互联网正在进入大视频时代,其中的文化消费将成为多渠道传播环境下的主流。

截止今年11月份,中国网络视听产业产值达378.4亿元,创历史新高,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超4.39亿。尽管目前国内视频市场高歌猛进又相对混沌,但我们必须有一个一个清晰的认识,那就是视频化的文化产业将为消费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体验度和交互性,这两个指标很可能是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的决胜关键。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一部电视剧播出前,观众兴趣可以主导内容的走向,这在传统文化生产领域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个制造商会让消费者来控制自己的生产,尽管他们是为消费者创造商品,这种悖论在互联网的大视频时代已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美剧《纸牌屋》依托大数据平台,收集大量观众意见,以观众喜好决定视频内容的走向,连剧本中演员的去留都可以由观众的胃口决定,剧集全程网络放送,一经推出便轰动全球,成为视频网站跑步前进、扎堆进入文化产业的营销模版。

大视频强势播放,媒介生态格局发生深刻改变,文化消费影响着人们的娱乐与生活习惯,多屏共存并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服务于同样的受众成为常态。

趋势七:投资来自大众

今天,互联网背景下的文化企业已经跑起来了,而且跑得非常快:一类企业是借助风投资本优先起跑;二类是已经站在起跑线上、整装待发的企业;三类企业是跑步途中的加入者。只要速度够快,这三者会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

今年2月,由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影片《狼图腾》在全球上映,它其实就是基于互联网投资的文化产品,它背后的投资者就是每一个购买过该产品的观众,是一个把自己思维和现实连接起来的案例。《狼图腾》的资本运作模式是这样的:阿里巴巴余额宝与国华人寿合作,每个购买国华人寿投资理财产品的人可以在它旗下购进这个产品,限定两份,最大份额900元。刚发布产品时,第一天就有4500人购买,几天之后,大概有20万人购买,小小的沙石积累起来成为大资本池。20万人的投资,聚集了上亿元资本。大众的这些投资,便造就了一部影片的完成。《狼图腾》、《小时代3》、《小时代4》都是这样打造的。影视明星范冰冰也通过大众筹资模式,以300元、400元、900元不等的份额,合资《模范学院》这样一个游戏与实景结合的电影。互联网将资金、产品、制作、人员、专家等要素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跨平台的连接,这个连接的能量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可能中老年对电影《小时代》并不感兴趣,但青少年是其忠实粉丝。一个对郭敬明不了解的“60后”,也许他都不知道女儿已经购买了《狼图腾》或《小时代》的产品,为这样一个文化产品做了万分之一的投资。尽管我们应该承认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产品杂而不纯、缺乏精品,但还是应该肯定互联网把用户、市场和作品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真正对接起来,互联网文化产业更多的是新的资本构成、新的需求表达平台以及专业的产业链接平台。大众在幕后做资本,构成真正的市场和用户。《狼图腾》、《小时代3》、《小时代4》都是这样诞生并且影响着大众。

趋势八:大研发与大创新

过去,研发与创新只是从属于文化产业的“末节”,这种形势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得到根本扭转,一项科研成果被文化产业“热捧”几十年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反倒是:其一,互联网改造文化传统产业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已不是量的叠加而是质的飞跃。仅以世界头号文化产业强国美国为例,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决定着文化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大数据掌控着消费者的目标;好莱坞一直掌握世界最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从硬件到软件,开发投入与创新规模始终以市场需求为走向,在大数据的关照下点亮全球,战无不胜。其二,科技创新革新文化业态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理论、科研成果不仅走在技术的前面,而且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比如,量子理论诞生后,就迅速发明了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传媒产业借此得以大发展;激光原理诞生后,就迅速研发出激光印刷技术,印刷产业借此得以大步前进。其三,科技产品融入文化市场的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全球平均每3秒就有一项科技成果取得专利,每天就有几万个专利。专利甫一问世,就迅速延伸为新产品或服务进入文化市场。20世纪上半叶,经过长达60年的时间,电话才走进50%的美国家庭,而在90年代,互联网进入50%的美国家庭却只用了5年。

根据《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设定的总目标,我家要“培育发展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重要支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到2020年,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

在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中,国家大力推动的文化科技创新的核心是现代信息与数字技术,同时还有装备制造技术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方面: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管理、传播与消费等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共享、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安全监管、文化诚信评价等文化管理共性技术;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网络文化等行业关键设备与集成系统等。

传统文化产业方面:演艺、工艺美术等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服务;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关键支撑技术、地面数字电视与有线和直播卫星协同覆盖与综合管理技术、影视动漫生产与集成制作技术以及新媒体集成管理与分发传播技术;全媒体资源管理与集成技术、语义分析搜索及自动分类标引技术、多介质多形态内容发布技术、彩色电子纸等新兴数字显示技术;数字印刷和绿色环保印刷技术;数字版权保护关键技术等。

新兴文化方面:文化创意设计与展示自主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新兴网络文化形态、网络信息集成传播技术及前沿引导技术;基于互联网群体互动的新型文化生活服务集成应用技术等。

文化事业方面: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出土出水文物保存、无损检测及保护技术;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方法;文化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网络化国际文化交流服务平台;文化安全信息监管、文化安全评价及文化传播平台安全管控技术等。

因此,当前我国的传统文化企业要想有所发展、有所作为,首要确立自己的创新发展目标,找到适合企业的专业技术领域,明晰文化消费特性,在明确文化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渠道创新、传播创新和盈利模式创新,为文化市场提供良好的文化消费品。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企业必须学会颠覆性的改变,学会用IT思维来经营,不断研发,不断创新,不断将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投放市场得到检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探索新的经营理念。过往一段时间的实践已经证明,当代不论是传统文化产业还是新兴文化产业,除非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得到政府财政保障,如果不和新媒体、互联网结合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趋势九:“互联网+文化产业++大创业”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是一个互联网与一切行业融合的时代,也是一切行业都向互联网靠拢、触网的时代,可以说,互联网影响着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

此时已经确定,我国“互联网+文化产业+”在各种大趋势的直接关系下将呈现高速成长、高速传播、风险融资、跨国发展、现代企业成长运营等特点,科技和产业的融合正在积极介入更高层次文化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将进一步激发文化消费意愿,促进文化领域产业链贯通以及相应的文化金融模式创新。由此,互联网、IT行业、移动互联网成为最受天使投资人关注的领域,很多创业公司成功赴美上市。仅国内一家天使平台,2013年全国估值从0做到1亿美元的创业企业就有20家;2014年企业的数量已经增长到50家,这个数字在2015已出现爆炸式增长到200多家。2015年,已成为中国创业者的爆发之年。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发展全面开花,各地文化企业发展也进入上升期。同时更多的资本逐渐进入文化产业,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影视、游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发展更加迅速。在这其中,创客正在成为新一代互联网平台和文化产业内容提供的主力军。

在国家层面上,针对创客创业主体,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五大方面拓宽小微文化企业互联网创业发展渠道。一是把小微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市场的主体来加以培育。二是鼓励小微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采购,三是强化和延伸了财税和融资方面的相关政策,四是鼓励互联网创业平台、交易平台等新兴创业载体的发展,拓宽小微文化企业的互联网创业发展渠道。五是提出在公共服务中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协调合作。在国家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创新过程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一次提档升级,是文化产业再创业的过程。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创业创新型经济,千亿规模的文化消费市场其实只面临一个问题,当6亿网民深度使用智能移动设备,平台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且90后网民的时间和人口红利放量上涨后,什么样的创业公司能够乘风远航?答案是只有以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创新文化内容的企业才能占据市场。我们已经看到了BAT对于文化产业互联网化的“偏爱”,这是确实,但并不是说要以其为风向标,因为文化产业的互联网化之路肯定是充满希望的。未来,在互联网这个有力的工具的帮助下,文化产业一定能够实现自身产业链的升级转型,以及与其他行业合作发展,早日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

文化的复兴,才是民族的复兴。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企业
企业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企业
企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