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没有比年轻时拥有常识更好的事情了
——郑小驴 《你知道的太多了》阅读札记
2015-07-23赵瑜
赵瑜
再也没有比年轻时拥有常识更好的事情了
——郑小驴 《你知道的太多了》阅读札记
赵瑜
每一次看到中国的突发性新闻,我会习惯性地看看帖子后面的评论。不得不承认,在互联网时代,真相越来越难掩藏和修改。那些新闻后面有常识的评论,会被网友们一次又一次地复制,成为永远也删除不了的认知来源,成为对事件真相的有益补充。
真相,是一个相对存在的事实。从叙述的角度来说,一旦事情发生,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它。然而,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已经如新闻报道里描述的那样,则需要个体的经验,需要常识。
常识,就是最为基础的一些认知。然而,在中国当下,拥有常识的人并不多见。多数有常识的人在论起某些新闻事件时,会被普通网友们这样评价:哎哟,你知道的太多了。
很意外的是,郑小驴的新书的名字便叫作《你知道的太多了》。作为一个一九八五年以后出生的小说作者,他在这册关切中国当下热点事件的随笔集里,用近乎高远的文笔将远离常识的部分一一盘点,纠正,甚至嘲讽。
作为一个写作者,他在青春期便摆脱了认知上的封闭和残缺,这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当一个写作者成为常识的捍卫者,那么,他的书写便有了启蒙的意义。在中国,启蒙意味着将自己的独立判断知会给更多的人,让最为通常的一些见解和知识,在普通人之间传递,从而成为共识。这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然而,常识为何常常被普通民众拒绝呢?这近乎是一个哲学问题,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因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我们的民众基础还很薄弱,因为我们还需要努力赶超欧美,所以呢,我们必须牺牲掉一些自由主义的思想观念。努力成为集体主义的一员,我们需要为毫无必要的一些公共事件感动,并自我研制自豪感,免费到处发放。
常识意味着个体的觉悟,意味着对集体处置的判断,甚至是纠正和指责,常识有可能会拖延我们社会高速发展的步伐,所以呢,当某个人用常识的话语对大众进行启蒙的时候,就不小心站到了我们日常生活认知的反面。很多年前,我便讨厌这些人,为什么老是指责自己的国家呢,我们虽然有不少的弊端,可是,我们正在进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啊。这便是我青春期的认知。这种认知多少左右了我对世事的判断,以及对书籍的选择。
也就是说,当我们产生某种认知之后,我们会自我麻痹,会形成一个封闭空间的逻辑自洽,甚至拒绝对自己有益的营养和知识。
还好,愚昧有自己的温度,当年龄渐长,身体的体温渐高,愚昧的冰块自动消融。有些常识会在一定年龄自然消解。但是,阅读郑小驴这册 《你知道的太多了》,我惊喜于他在青春时便拥有这些见解和常识。
《廉价的爱国主义》,这文章的标题已经将他从一堆历史迷雾中剥离出来。写下这个标题的同时,他已经摆脱了盲目爱国主义青年的阴影,是的,他被救了。在这篇文字里,他引用了托马斯·杰弗森的话:“爱国主义的最高形式是允许异议的存在。”是啊,在中国,爱国主义是一个道德标签,是一个流氓用来绑架别人的工具,常见的爱国方式是:不转这个帖子的是卖国贼,全家死光光。这种文革式的爱国充满着愚昧的恐吓,如今看来仍然有着浓郁的文革腔调,而这种腔调的存在,差不多也提醒着我们,我们这个国家,缺少对历史的反思和梳理。我们是一个没有底线建设的国度。
郑小驴是一个有着独立判断的写作者,在《如何当一名中国作家》这篇文字里,他更是直抒胸臆地批评中国当下的娱乐至死的阅读氛围,以及出版管理部门的审查制度。他引用匈牙利作家米克洛斯·哈拉斯特 《天鹅绒监狱》里的寓意,说明人是可以慢慢地适应一种有悖于自由的空间,并感觉幸福的:“这种幸福感的前提就是你不能触碰任何敏感的条规,不去过多地追求精神生活和个人尊严,也不能拥有异端的思想。很多人通过天鹅绒体验到了温暖和舒适,找到了存在感。”到了这样的时刻,那么,对于作家来说,审查已经不再是外力的干涉,而是被管理的艺术家们自己的审美。当作家或者艺术家向不合理的审查低头,那么,这种审查便成为艺术规范,直接在创作者的内心里成活,成为束缚作家和艺术家的栅栏。
郑小驴在批评福州公交车男乘客性侵女乘客而车上的人却无动于衷地旁观时,找到了中国人冷漠的症结:中国对于打抱不平、见义勇为者的制度性冷漠,造成了人们不愿意高成本地做一个帮助他人的人。是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道德的彻底的滑坡,而是制度的滞后和没有人性。
郑小驴有一个城管朋友,经过他长期观察发现,他的这位城管朋友,并不是新闻报道里所呈现的那样野蛮且无礼。后来,他才知道,这位城管朋友,有着很好的教育背景,甚至还做过小学的校长,喜欢读书,甚至还写诗。
这位城管在街上工作了数年,从未出过差错,他对郑小驴说的诀窍是这样的:第一,不当体制的替罪羊;第二,不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其实,关于如何做好一个城管,上面的这两句话,已经是常识了。
前不久,天津港的一场大爆炸几乎将整个中国炸醒,基于对安全的共同渴望,基于对真相的持久关注。媒体人和天津市政府几乎进行了一场 “报道与压制报道”的一场战争。
然而,早在很早的时候,八五后作家郑小驴便意识到中国 “灾难报道”的问题。他以发生在山东青岛的中石化石油管道爆炸事件为例,分析了青岛的媒体是如何为政府解围的。他这样写道:“面对死伤数百人的特大安全事故,青岛的本地媒体妙笔生花,将一场无比惨烈的灾难写得暖意融融,营造出一种感人至深的赈灾场面…… 《昼夜鏖战击溃死神》《官兵做饭百姓喊香》《排队献血爱暖寒冬》《水电气已通,生活步入正轨》《住安置点如家温暖》,这些充斥着正能量的令人愤慨的报道,我们看不到任何在这场惨烈的事故面前应有的画面和细节……事故本身避而不谈,这些本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的新闻聚焦点,被有意地转移了。通篇报道读下来,仿佛灾难并没有发生,青岛人民生活依旧美好,我们甚至应该感谢中石化这场惊天大爆炸,使我们意识到自己依然生活在这个倍受关怀倍感温暖的土地上。”
这段犀利的文字将常识从一段被大家忽视的新闻里拽了出来。在日常生活里,发现那些反人类的价值观和压抑人性的做法,便会叫醒更多的人,便更具启蒙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里发现常识,是郑小驴在 《你知道的太多了》这册书中的做法。他关注他的父亲,一个第一代城市农民工的谢幕,通过总结他父亲的一生,他发现城市化进程中,有一部分人被牺牲掉了,他们发不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没有分享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福利。
同时,郑小驴也关注社会学和消费主义,甚至,他还关注环保、底层和社会不公。差不多,在这本随笔集里,他调动了自己所有的阅读和感官,努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对于一些保守主义分子来说,郑小驴是一个知道的太多了的人。可是在他自己看来,他在自序中说得非常明确,他知道的太少了。
究竟,我们对于这个时代,所知道的事情,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呢?我相信,随着我们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会发现,我们真的知道的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