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细节中
2015-07-22王晓燕
王晓燕
摘 要 一年级是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唯有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创设有乐有爱的品德课堂生态,才能促进学生的快乐成长。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堂;课堂生态;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7-0040-03
小学低年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心中有爱,才能营建有爱有乐的品德课堂生态。去年第一学期,我兼任一年级两个班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我和我的孩子们,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上,有乐有爱,有滋有味。
品德第一课
“猜猜王老师喜欢吃什么?”孩子们猜的答案可多了,肉、鸡、鱼、青菜、苹果……我故作神秘地说:“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王老师喜欢吃辣椒。”小孩子一下子惊呆了。我说:“谁吃过辣椒?辣得怎样?”一个说:“我连喝了两杯水。”一个说:“我的脸都红了。”一个说:“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这时,小可站起来说:“我辣得嘴巴都快喷火了!”一下子把全班逗乐了。我也没想到,孩子们竟说得这么活灵活现。接着玩——“猜一猜王老师喜欢什么运动?”跑步、打球……淑媛说:“我猜王老师喜欢跳绳,跳绳才能像王老师一样瘦,瘦得像根绳子一样。”这下,我笑翻了。
我和我的一年级孩子的快乐之旅就这样开始了。品德与生活课程追求让儿童愉快、积极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向上的、阳光的、快乐的,让每一个孩子在当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未来充满期待。始业教育是我和一年级新生的第一次接触,第一次让孩子知道在这个集体里有他们、有我们,老师就是要引导学生享受集体生活的和谐快乐。
《老师,您好》
学习“进办公室”时,我创设了两种情境,一种是办公室门开着,孩子们很自然地做到“站在门口,大声喊报告,得到允许后进入”;另一种是办公室门关着,有个孩子演示:站在门口,喊报告。我故意不说“请进”,让孩子想想为什么?这时,有个孩子说:“门是关着的,老师不一定听得见。”“那怎么办呢?”聪明的孩子马上就知道要敲门。我让一个男孩子来敲门,这个孩子弯着右手手指,用指关节敲,发出很小的声音,因为门是铁门,要想敲得响,还真得用点力气。于是我让孩子静下来看王老师敲门,再让孩子看我的指关节,已经红了。我告诉孩子们:铁门敲起来特别费劲,真的很疼。那怎么办呢?有个孩子说:“拿拳头吧。”我握紧拳头,问:“这样行吗?”一个孩子说:“不好。拳头砸门,太不礼貌了。”这时我松开了手,对孩子们说:“看,我们这样来拍一拍,会怎样?”我有节奏地拍了三下,请一个小女生上来也拍三下,问她:“你的手疼吗?”她摇摇头。
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敲门是小事,可小事中有大学问,小细节中有大爱。用拳头敲,谓之捶门;用脚敲,谓之踢门;惟有用手指敲才算是真正的敲门。而用手掌敲,谓之拍门,那我为什么选择拍门呢?这正是源于我的亲身体验。我们学校所有的门都是铁门,一个成年人用手指敲都觉得生疼,更何况是一年级的孩子?教育关乎人,自然无小事。经营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尽可能发挥出它的育人价值,则功莫大焉。因为关爱学生,是实现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课堂上,我摸着孩子手上那道疤痕听他诉说,我小心地擦去孩子流下的鼻血,我暖着开始长冻疮的那个小女孩的手……我爱着我的孩子,而我的孩子也如此爱着我,每次走到教室门口,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喊:“王老师,你好!”甚至有孩子冲着我喊:“王老师是大明星,明星老师好!”记得有两个星期我去其他班代语文课,还没进教室,孩子们就把我抱住了……
《我是小学生》
学习“坐立走”时,106班先上这个内容 。为了表明老师的态度,我让孩子们像松树一样站立着,并说:“王老师和你们一起做棵松树,你们看王老师这棵大松树直不直,我看你们这么多小松树站得直不直。”“开始!”我心里默默地数着:一秒,二秒,三秒……二十秒,我觉得自己的脑袋沉了一些;三十秒,我觉得自己的身体不由自主地晃了一点点;四十秒,我觉得自己的双腿好像软了些,全身开始了微微的颤动,我只能忍着,再忍一忍;五十秒,我看着106班的孩子们,他们好像比我有耐力,我心里想着:对不起,孩子们,是王老师错了,王老师哪能这样训练?六十秒,我轻轻地松了口气,立刻对孩子们说:“请坐。”孩子们坐下了,我分明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放松。我的心里忽地涌上无数愧疚,对孩子们说:“你们太了不起了,王老师都快站不住了,你们比王老师厉害。”孩子们笑了。待到105班上这个内容时,我作了调整,我和孩子们一起站了三十秒。三十秒,刚刚好,腿不软,腰不酸,孩子们更有精神了。
品德课堂活动设计的人文性须建立在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六七岁儿童的骨骼正在骨化,但骨化尚未完全,骨骼中有机物和水分多,钙、鳞等无机成分少,所以儿童骨骼的弹性大而硬度小。此时,儿童肌肉虽然在逐渐发育,但肌肉纤维比较细,力量和耐力都比较差,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我们要考虑学生的负荷和身心特点,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的、有情的。
《我们一起做》
这节课,我设计了“水果拼盘”的活动:
“王老师,谢谢你帮我们切苹果。”
“不用谢。王老师可喜欢帮你们做了,我们一起做水果拼盘才更有趣啊!”
“王老师,你的手真巧,切出来的小嘴真好看。”
“是吗?王老师看你们拼的小兔才好看呢!你们的手更巧!”
“王老师,小心,切慢一点,不要切到手。”
“谢谢!王老师一定小心。”
“王老师,我可以握着你的手一起切吗?”
“你也想试一试?来,你握着刀,王老师握着你的手,我们一起切。”
“王老师,你尝一尝这颗葡萄,好吃极了。”
“真甜。你们小组做的是向日葵,这朵向日葵结的是葡萄籽,我们一起来欣赏。”
美国学者卡耐基曾指出: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与鼓励。在课堂上,学生渴望被认同、被赞赏、被尊重,教师就更需要蹲下身和孩子们一起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把话说到孩子的心灵中去。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之一就是激励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强调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尤其是对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的关注。其中,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的品德课堂中,我特别注意聆听孩子的话,特别关注孩子的行为,弯下腰,凑近脑袋,牵着小手,给孩子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份信任,一份激励。注意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亲其师而信其道”,让我的孩子们感受快乐,享受自信,收获成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麻烦事,我不怕》
在“发布我的心情气象消息”活动环节,我说:“最近,王老师的心情气象是雨。”孩子们一听都呆了,每次走进教室时王老师都那么开心,怎么可能呢?我继续说道:“王老师的右手手肘疼了三个多月了,最疼的时候连拿筷子夹菜都不行。吃了药没效果,打了封闭针没效果,现在正在做针灸。这么长的细针要扎进手肘里,有时扎的位置不是很好,疼得我只想掉泪。”这时,铨威——一个特别可爱的小女孩站了起来:“王老师,你疼的时候想想我们105班,你和我们在一起快乐的事,你就不疼了。”我心头一热,真没想到孩子会这样说。我笑着对大家说:“是的。每次王老师疼得受不了的时候,我就想着你们。”我示意铨威坐下,她又对我说:“王老师,我妈是开药店的,是个老药店,我让妈妈给你配点药,吃了就不疼了。”听了孩子的话,我的心像春天一样温暖。下课铃响了,我在孩子们“王老师再见”的道别声中走出了教室,筠欣跑了出来:“王老师,你的手臂好些了吗?”我轻轻抚摸着她的头,说:“好多了,谢谢!”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如同花草树木趋向阳光一样,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这是一种非常重要而神奇的心理现象。教师本人的故事和经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我们真实的故事,能让处与不同角色的师生更多地互相了解,潜移默化地学会换位思考,进而学会理解、体谅、敬佩、感恩……丁锦宏在《品格教育论》中讲到:教育者的叙事,实际上是营造创设一种帮助聆听者“进入”和“理解”故事的情感场。学生与叙事中的主人公同化了,他们仿佛置身故事所描绘的情境中,这种状态常常表现为一种美的境界:所有的教育都暗含在叙事中,看不到任何雕琢的痕迹,似有“清水出芙蓉”之感,又恰有“天然去雕饰”之妙。我给孩子们讲《狮子的烦恼》,阅读绘本《石头汤》,说《小鸟与牵牛花》,孩子们听《你真好》,读《生气汤》……这样的品德课堂是动人的。
“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心中有方则无“罔”,心中有爱更无“罔”。心中有爱,才能与学生一起营建有乐有爱的品德课堂生态,用人性化和生活化的教学生活,引领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
浙江湖州 3131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