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方式对花生生长及产量影响
2015-07-22王思见夏延茂
谭 绚,王思见,夏延茂
(松桃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贵州 松桃 554100)
花生是松桃县的主要优势经济作物之一,既能提高农户的收入,又能改善土壤营养情况。覆膜对提高花生产量,增加花生商品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为研究覆膜对花生增产的贡献率,选用本地常用花生和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选育的黔花生四号进行覆膜与露天栽培试验,旨在为花生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安排在大坪场镇干串村黎家董组包贤金家责任地,距县城24km,东经109°04′,北纬28°06′30″,年降雨量1 465 mm,年平均气温15.8℃,海拔470m。黄壤,前作红苕,肥力中上等。
1.2 供试材料
试验材料:黔花生4号(贵州省农科院提供),本地珍珠豆花生。
地膜:由贵阳百吉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宽80cm、厚度0.007mm。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A 为黔花生4 号地膜覆盖栽培,B 为本地花生地膜覆盖栽培,C 为黔花生4 号露地栽培,D 为本地花生露地栽培(CK)。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12 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20m2,株行距27cm×18cm,每小区播340窝,小区和重复间设40cm 宽作工作行,四周设置保护行。
1.4 试验经过
试验于2014年4月18 日进行施基肥、播种,基肥按照过鳞酸钙+菜枯粉+草木灰拌匀与水粪发酵2d后的混合施用,每小区3.5kg。露地栽培除草3次,追肥2次,第1次除草5月10日,第2次中耕6月12日,第3次人工除草7月10日,第1次追肥6月12 日,每小区施肥25%复混肥2.0 kg,第2次追肥是7月10日,每小区施草木灰与水粪拌匀的混合肥4.0kg,每次追肥后均铲土覆盖。9月11日每小区随机抽取10窝样本作室内考种,9月14日分别对小区实行单收单秤单晒,以计单产。
2 结果与分析
2.2 花生生育期比较
从表1可知,覆膜栽培出苗早于露地栽培,地膜栽培黔花生4号出苗期较露地栽培黔花生提前了3d,地膜栽培本地花生较露地栽培本地花生提前1d。覆膜栽培全生育期较露天栽培提前,覆膜栽培黔花生4号125d,较露地栽培132d提前7d;覆膜栽培本地花生107d,较露地栽培113d提前6 d。说明覆膜栽培有很好的保温保湿效果,对提高出苗速度和提前成熟提供了比较适宜的水分和温度坏境。
2.2 花生农艺性状
从表2看出,花生覆膜栽培农艺性状比露地栽培好。单株饱果数覆膜栽培多于露地栽培,黔花生4号覆膜栽培较露地栽培多3.1果,本地花生覆膜栽培较露地栽培多1.4果;百果重覆膜栽培重于露地栽培,黔花生4号覆膜栽培较露地栽培重6.0g,本地花生覆膜栽培较露地栽培重3.8g;黔花生4号单株产量覆膜栽培较露地栽培高5.7g,本地花生覆膜栽培较露地栽培高2.8g;覆膜栽培较露地栽培饱果多、百果重、单株产量高。
2.3 花生产量
从表3看出,覆膜栽培产量高于露地栽培,A 处理单产居第1位,达3600kg/hm2,B处理单产居第2位,2950.5kg/hm2,C处理单产居第3位,2 650.5kg/hm2,D 处理单产居第4位,2 500.5kg/hm2。处理间产量经变量分析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F值81.42大于5%,F 值4.76也大于1%,说明处理间差异显著。表四处理间产量径差异性比较结果(见表5)。从表面看出,A 处理较所有处理产量都高,差异极显著,B处理与C处理差异极显著,C处理与D处理差异显著。从品种间看,黔花生四号覆膜栽培与露地栽培都比本地品种覆膜栽培分别增产35.85%和11.32%;从栽培方式看,黔花生四号覆膜比露地增产35.82%,本地花生覆膜比露地增产17.99%。
表1 花生生育期调查Table 1 Growth periods of peanut
表2 花生农性艺状Table 2 Agronomic traits of peanut
表3 花生产量分析Table 3 Yield analysis of peanut
表4 花生产量方差分析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of peanut yield
3 结论与讨论
3.1 从栽培方式上,花生覆膜栽培优于露地栽培,表现在生育期缩短、出苗率高,成熟落色好,单株饱果多,单株产量高,花生覆膜栽培栽培技术,方法简单,群众易掌握,值得推广。
3.2 从品种上,黔花生四号产量高于本地品种,主要表现在黔花生四号百果重比本地品种高。
3.3 通过两个品种地膜覆盖与露地栽培的试验比较,提高产量优先选用黔花生四号覆膜栽培,按鲜食市场的需要和获得较高产量,宜选用本地品种覆膜栽培。
[1] 王勤波,徐红丽,吴瑞敏.郑州市花生地膜覆盖技术[J].河南农业科技,2007(4):51-52.
[2] 林文献,陈映霞,谢桃英.花生地膜覆盖技术初报[J].耕作栽培,2002(6):31-32.
[3] 王艳霞.农业科技读本[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4] 陈新举.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