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TAM3的移动图书馆APP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研究*

2015-07-22杨艳妮明均仁黄传慧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007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005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0074

图书馆 2015年9期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结构方程模型

杨艳妮明均仁黄传慧(.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007;.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武汉 4005;.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 40074)

·工作研究·

基于TAM3的移动图书馆APP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研究*

杨艳妮1明均仁2黄传慧3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2.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武汉 430205;3.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4)

〔摘 要〕文章以技术接受整合模型TAM3为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及实践现状,构建移动图书馆APP的用户采纳模型。以移动图书馆APP用户为实证对象,利用AMOS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学科类别、学历层次用户进行多群组分析,确定模型整体的变量,包括行为意向、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相关性、个体差异、感知愉悦性。实证分析发现,文科用户群偏好于从有用性角度考虑,理科用户群倾向于易用性APP服务;本科、研究生两个群组用户均更多从感知有用性角度考虑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与此同时,相对于理科生来说,感知愉悦性对文科用户的采纳意向效果更显著;而个体差异对理科用户的采纳意向更显著。但对于本科、研究生两组用户相关性、个体差异、感知愉悦性对行为意向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 用户采纳 TAM3 结构方程模型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加速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服务及各种应用对图书馆读者的渗透不断加大,全方位改变了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高校图书馆开始创新信息服务,在信息传播和知识服务中重视各种移动设备应用和移动图书馆推广。

在移动图书馆建设初始阶段,基于SMS的短信服务模式已在国内外图书馆不见踪迹,而基于APP客户端的移动服务模式已在国内外图书馆快速普及与建设。据Compuware对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印度的4534位智能手机用户的调研发现,85%的用户青睐移动APP远远胜于移动Web。[1]

虽然当前硬件设备、开发技术、系统平台不再是制约移动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有关用户信息行为分析才是当前图书馆在提高移动信息服务水平面临的重大难题。目前,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所提供的移动信息服务较低的认知程度和被动的接受与使用意愿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移动图书馆的采纳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探索移动服务环境下APP用户的采纳意愿与使用信息服务面临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图书馆及时发现和改进移动信息服务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体现图书馆在创新型知识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2 理论基础

移动图书馆是将数字图书馆的应用领域拓展到移动通信领域的一种新型知识管理和服务平台,是数字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国内外关于移动图书馆的研究较为丰富,国外相关主题研究主要集中于:①移动技术在图书馆的服务实践及应用现状。如Aittola,Ryhanen及Ojala提出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从而解决图书馆新手找书难的问题[2];Little研究将智能手机和移动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3];Chio分析韩国图书馆移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等[4]。②移动图书馆架构设计与服务开发。如Hoivik开发可视化web服务原型以提供图书馆数字存储的移动接入[5];Anbu 和Mavuso研究搭建基于SMS提醒服务的原型用以图书馆营销等[6]。③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用户需求与隐私问题。如Seeholzer和Salem采用焦点小组方式探讨高校学生对图书馆移动网站的期望[7];Paterson和Low关于学生对移动图书馆服务态度的研究[8];Goh探索基于SMS的移动图书馆搜索系统采纳的性别差异等[9]。④移动阅读学习与移动教育。如Chu等人利用知识工程方法开发电子图书馆用以移动学习[10];Chandhok和Babbar基于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的案例研究远程教育图书馆的移动学习等[11]。

目前国内研究主题主要涵盖理论、应用、技术三大层面,与国外较一致,但研究方向与深度上各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 移动图书馆现状、实践应用及发展趋势。如宋恩梅和袁琳对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概述[12];姜海峰提出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思路等[13]。② 国内外比较研究、发展现状及对策等。如姜颖通过中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比较分析,提出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14]③ 服务模式探析。如黄群庆较早地阐述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实现模式及应用前景等[15]。④ 系统设计实现。如吴政基于Struts设计模式以及Web Service技术提出通用手机图书馆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16]⑤ 新媒体环境下的服务研究。利用新媒体提供移动服务,给移动图书馆的开展带来新的思路。[17]

近几年,虽然信息技术接受模型已经作为一种理论框架开始用于研究图书馆用户对于信息技术的采纳行为,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取决于用户的采纳认知。虽然当前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缺乏从用户感知角度去考虑和实践;大部分文献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只有少部分文献采用了实证研究,鲜有从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上进行深入评析。

因此,深入探讨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信息采纳行为,不仅可以了解用户在接受或拒绝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顾虑,深入分析制约移动图书馆用户推广与普及的主导影响因素,科学评价移动图书馆服务;而且有利于移动图书馆今后在系统功能开发、服务模式选择、用户推荐与管理等很多重要环节的理解与把握,促进移动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3 模型构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行为问题,并将信息技术采纳理论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数字图书馆系统特征和用户的使用情境,对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接受与使用行为进行预测和解释。信息技术的采纳行为的理论研究从TAM、TAM2、UTAUT到TAM3,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的发展更为成熟完善。Venkatesh基于以往的研究基础和实践,提出技术接受整合模型TAM3,除了考虑TAM和TAM2模型的所有变量外,增加新的调节变量关系。[18]本文将以TAM3模型为理论支撑,构建移动图书馆APP用户的采纳行为模型,以武汉大学超星移动图书馆的APP用户为研究对象,利用AMOS建立路径分析,探讨不同学科类别、不同学历层次用户的APP采纳意向。

3.1 变量定义及研究假设的提出

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广泛应用于用户的技术采纳感知行为分析,其理论不断扩展完善,能够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好的解释与预测。为了探析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行为意向,本文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基础上,基于技术接受整合模型TAM3,依据移动图书馆APP产品特点考虑加入若干外部变量,从而构建移动图书馆用户的采纳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整体包括三大部分变量:一是传统技术接受模型的核心变量,行为意向、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易用性;二是影响感知有用性、易用性的外因变量,包括相关性、个体差异、感知愉悦性;三是模型的调节变量,主要考虑学科类别与学历层次。

图1 移动图书馆APP用户采纳模型构建

3.1.1 核心变量

在移动图书馆APP的采纳意向研究中,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对于APP有利于其科研学习产生愉悦感受的期望;感知易用性则是用户评价APP的使用繁简程度。感知有用性是影响使用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19]当用户将APP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提升其科研效果时,则会认为其较为受用。

Davis提出感知易用性是直接影响使用意向的另一主要因素,且影响着感知有用。[20]在APP的操作难以上手、用户体验较差的情境下,用户很难有易用感受,甚至可能认为其并不有用,从而对APP产生较弱的采纳意向。基于文献研究及上述分析,本研究假设:H1a: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行为意向;H1b: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行为意向;H1c: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3.1.2 外因变量

相较于其他模型,在TAM3模型中确定了感知易用性的外因变量是否影响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有用性的外因变量与感知有用性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三个主要的外因变量:相关性、个体差异以及感知愉悦性。

相关性即指移动图书馆APP与用户其信息需求的匹配程度。相关性与有用性、易用性紧密相关,相互作用显著。移动图书馆服务是否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是否满足用户研究领域的信息需求,对于用户而言该APP是否与其相关,对其是否重要等均是出于移动图书馆APP相关性的考量。当APP将用户认为有用的资源推介给用户时,用户才能进一步感知到APP服务是易用和有用的。[21]基于此,本研究假设:H2a:相关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H2b:相关性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个体差异主要侧重于不同用户对移动服务的好奇心态,对移动图书馆涉及的知识背景以及执行任务的能力、对于使用技术获得所期望结果的认识等。[22]当用户主动体验新的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服务有着较为丰富的领域知识背景,或认为以其自身能力方便使用该APP时,则更益于获得APP的交互体验,更倾向于APP的采纳意向,认为其提供的APP服务是有用的。因此本研究假设:H2c:个体差异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H2d:个体差异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

感知愉悦性即用户使用信息技术时,除了感知绩效外,使用过程获得愉悦的感受。Venkatesh在TAM3模型中指出对于某一系统的愉悦性认知对易用性认知的影响加强。[23]Davis在研究工作中使用电脑的内外在动机时提出愉悦性作用于感知有用性。[24]当用户获得愉悦的APP体验时,会感知系统服务有用性。当APP用户乐意获取学术资源、优质公开课、最美图书馆等信息服务,则会产生更为强烈的采纳意愿。因此本研究假设:H2e:感知愉悦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H2f:感知愉悦性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H2g:感知愉悦性正向影响行为意向。

3.1.3 调节变量

调节变量所解释的不是关系内部的机制,而是一个关系在不同的条件环境下是否会有变化。通过调节变量的研究,可以发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为了探析不同类别用户对移动图书馆APP的采纳意向,更深层次地检验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的因素,对比分析不同群体用户在移动图书馆接受程度及影响因素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以及存在哪些差异。主要设置两个调节变量,分别为学科类别与学历层次。学科类别包括理科(理工农医大类)与文科(文史法政大类);学历层次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了研究学历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所有样本的学历情况分成本科学历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考虑样本量,将硕士样本和博士样本合并为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样本)分别进行分析。

3.2 数据来源及样本

高校师生是研究的样本主体,他们是移动图书馆APP的主要用户,且更乐意尝试能够获取更为丰富、便捷的专业类APP。问卷设计包括问卷说明及变量测量,对于指标变量的题项设计主要改编自相关文献研究,并邀请20名高校师生进行面对面预调研,以保证问卷的可信度。对于大规模的调研,通过网络问卷和发放纸质问卷612份,采用李克特量表评价打分。回收问卷508份,统计有效问卷发现,其中理科252份;文科256份;本科生389份;研究生119份。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学科路径分析模型适配度检验

利用SEM分析建立移动图书馆APP的用户采纳模型,为了评价假设的路径分析模型图与搜集的数据是否相互适配进行如下检验。对文理科整体模型的适配度分析发现,满足正态评估标准,显著性概率值p=0.094>0.05,未达到0.05显著水平,因此接受虚无假设,表示样本数据所得的S矩阵与由假设模型所导出的Σˆ矩阵可以契合,即移动图书馆APP的用户采纳模型与实际数据可以匹配,路径分析假设模型可以得到支持。其各项统计检验量值如表1所示。且模型的AIC值、BCC值、ECVI值均小于独立模型和饱和模型的数值,表示整体模型的适配情形良好,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可以适配。在模型适配度统计量中,除了PGFI、PNFI值外,各统计量均达到模型适配标准的指标,整体而言,多群组参数均未加以限制模型可以被接受。

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各路径系数值,对于文科组而言,除了个体差异对感知有用性的路径系数未达显著(p=0.299>0.05),其余路径系数均在0.05的显著水平,各路径系数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值均为正数,表示其对效标变量直接影响效果为正向。对于理科组而言,各路径系数均在0.05的显著水平,且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值为正值。由文理科组相关系数摘要显示,三个外因变量间相关性、个体差异、感知愉悦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从标准化残差的协方差矩阵来看,标准化残差值绝对值没有大于2.58(文科最大值为0.771,理科最大值为0.730),显示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

4.2 学历路径分析模型适配度检验

对于移动图书馆APP的用户采纳模型,为了评价不同学历层次的路径分析模型图与搜集的数据是否相互适配进行如下检验。对本科研究生整体模型的适配度分析发现,满足正态评估标准,其各项统计检验量值如表1所示。除卡方值、PGFI与PNFI 未达模型适配标准外,其余统计量均达到模型适配标准的指标。且模型的AIC值、BCC值、ECVI值小于独立模型和饱和模型的数值,表示整体模型的适配情形良好,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可以适配。整体而言,学历层次路径分析模型在设定结构系数相等的模型中是可以被接受的。

表1 多群组结构模型分析的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摘要

极大似然估计本科生组、研究生组两组路径系数,其值均在0.05的显著水平,各路径系数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值均为正数,表示其对 效标变量直接影响效果为正向。由本科、研究生组相关系数摘要显示,三个外因变量间相关性、个体差异、感知愉悦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从标准化残差的协方差矩阵来看,标准化残差值绝对值没有大于2.58(本科最大值为1.225,理科最大值为1.885),显示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

4.3 路径分析模型

4.3.1 模型选择与解释

图2 不同学科类别的路径分析模型

在对文科、理科组做多群组分析发现有多个模型均适配,以模型中AIC、ECVI指标值最小者作为最适配的模型(参数未加以限制模型),如图2所示。对于文科组,相关性、感知愉悦性两个外因变量可以联合解释感知有用性变量69.5%的变异量,个体差异、感知愉悦性解释感知易用性58.8%的变异量;对于理科组相关性、个体差异、感知愉悦性三个外因变量可以解释感知有用性51.8%的变异量,个体差异、感知愉悦性解释感知易用性55.1%的变异量。对于文理科组,相关性、个体差异、感知愉悦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五个变量可以联合分别解释行为意向变量69.9%和52.9%的变异量。上述假设中,文理科组H1a、H1b、H1c、H2a、H2d、H2e、H2f、H2g均成立,但文科组H2b、H2c不成立,理科组H2b不成立。对本科、研究生用户做多群组分析时同样有多个模型适配,以ACI、ECVI值较小者为最适配模型,即设定结构系数相等的模型最适配,如图3所示。对于本科组和研究生组,三个外因变量可以联合分别解释感知有用性变量62%和60.8%的变异量、解释感知易用性59.9%和49.2%的变异量,相关性、个体差异、感知愉悦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五个变量可以联合分别解释行为意向变量65.4%和62.7%的变异量。上述假设中,本科研究生组H1a、H1b、H1c、H2a、H2c、H2d、H2e、H2f、H2g均成立,但本科研究生组H2b不成立。综合学科类别、学历层次的路径分析模型发现,考虑相关性、个性差异、感知愉悦性外因变量的移动图书馆APP的用户采纳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图3 不同学历层次的路径分析模型

4.3.2 用户采纳行为意向分析

(1)不同学科、学历用户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各异

由上述学科类别的路径分析模型可知,对于文理科组而言,感知有用性、易用性均正向显著影响用户采纳行为意向。但文科组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向直接效果更明显,感知有用直接形成采纳意向效果,感知易用除了对行为意向的直接效果,另外主要通过对感知有用的直接效果间接形成采纳意向效果。而理科组用户感知有用性、易用性二者对行为意向直接效果相当,且理科组主要通过感知易用性形成采纳意向。由此文科组用户在移动图书馆APP采纳意向上,更偏好于从APP有用性角度考量。而理科组用户表现出其学科背景的特色,他们更倾向于易用的APP。

分析不同学历层次用户的APP采纳路径模型,本科研究生组感知有用、易用性均正向显著影响行为意向,且感知有用性对采纳意向的直接效果更明显。对于本科、研究生两组用户均是,感知易用性除了直接影响采纳意向,但主要通过感知有用性形成采纳意向的间接效果。随着APP开发应用成熟度提高,感知易用性影响强度不再像以往的应用情境强烈。对于本科、研究生来说,即使是专业性较强的APP,感知有用性对其采纳行为意向效果强度更大,即只要移动图书馆能够提升其科研效率,用户会感知其是有用的,并愿意使用APP服务。

表2 学科类别外部变量对行为意向效果

(2)学科类别差异行为意向的外部变量效果不同

对于文理科组,仅感知愉悦性对行为意向有直接效果。对于文科用户个体差异对感知有用性无显著正向影响,理科用户则个体差异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无论文理科用户个体差异对感知易用性均有较为强烈的直接效果。相关性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行为意向。文理科用户通过相关性、个体差异、感知愉悦性对行为意向的效果如表2所示。从总体效果而言,对于理科组用户,对移动技术应用的心态、学科领域知识的差别、使用技术可能得到结果的认识等个体差异因素,对采纳行为意向的效果更为强烈;而文科组用户,使用过程获得愉悦感受的因素对采纳行为意向的效果更显著。

表3 学历层次外部变量对行为意向效果

(3)学历层次不同外部变量对行为意向效果大体一致

对于本科、研究生用户,相关性、个体差异、感知愉悦性对行为意向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外部变量对行为意向的效果如表3所示。无论本科或研究生,感知有用性均受到相关性、个体差异、感知愉悦性的影响,而感知易用性则受到感知愉悦性、尤其是个体差异的影响,但在影响程度上,本科、研究生差别并不太大。由此,外部因素对采纳行为意向的影响大小并不受用户学历层次的差别而有明显差异。

5 结语

本研究结合相关用户行为理论,构建特定情境的用户采纳行为模型并实证其在移动图书馆领域的解释力,提高了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普适性,对APP用户的信息行为进行了有效预测和解释。本文中移动图书馆APP用户采纳模型适配情形良好,考虑外部变量相关性、个体差异、感知愉悦性的用户采纳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学科类别、学历层次对于理解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过程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不同学科、不同学历群体对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的接受和适应能力不同以及对外界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本研究分别提出学科类别及学历层次调节感知有用性与行为意向、感知易用性与行为意向等之间的关系。不同学科类别、学历层次用户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有所差异,文科用户偏好于从有用性角度认知,理科用户倾向于易用性。而对于本科、研究生而言,均主要从有用性感知角度出发。

文理科组不同外部变量对行为意向的效果不同,但对本科研究生两组用户,不同外部变量对行为意向的效果没有太大差别。模型中相关性对感知易用性没有显著正向影响,原因在于移动图书馆能够提供足够信息资源,且与用户所需相关性强,但该APP并不一定是易用的。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移动图书馆APP需提升其易用性,加强人机交互,简约APP使用操作。对于外部变量个体差异主要作用于感知易用性。而感知愉悦性则是能够对采纳意向形成直接效果的外部变量,因此在移动图书馆产品设计及运营推广中,添加趣味元素,带来愉悦的使用体验是非常必要的。随着APP应用成熟度提升,APP操作更为便捷易掌握,因此也可以解释,相对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对采纳意向的直接影响更加显著。

用户采纳移动图书馆是一项较复杂的行为,涉及多个层面。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更深层次地分析和检验更多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的因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不同用户群在移动图书馆接受程度及影响因素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以及存在哪些差异,以不断完善用户采纳模型,并根据这些差异特征提出有效促进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接受与使用的管理手段和策略,使移动图书馆能够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来稿时间:2015年3月)

参考文献:

1. 严浪. 国内外图书馆APP移动服务比较分析及启示.情报资料工作,2013(6):85-88

2. Aittola, M., Ryhanen, T., Ojala, T. Smart Library -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 L. Chittaro (ed.). Berlin: Springer-Verlag Berlin, 2003:411-416

3. Little, G. Keeping Moving: Smart Phone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the Academic Library.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11, 37(3):267-269

4. Choi, W.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obile Technology in South Korean Libraries. Libri, 2009, 59(1):14-22

5. Hoivik, J. Global Village: Mobile Access to Library Resources. Library Hi Tech, 2013, 31(3):467-477

6. Anbu, K. J. P., Mavuso, M. R. Old Wine in New Wine Skin: Marketing Library Services through Sms-Based Alert Service. Library Hi Tech, 2012, 30(2):310-320

7. Seeholzer, J., Salem, J. A. Library on the Go: A Focus Group Study of the Mobile Web and the Academic Library.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011, 72(1):9-20

8. Paterson, L., Low, B.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Mobile Library Services for Smartphones. Library Hi Tech, 2011, 29(3):412-423

9. Goh, T. T. Explor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SMS-Based Mobile Library Search System Adop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11, 14(4):192-206

10. Chu, H. C., Hwang, G. J., Huang, S. X., etc. A Knowledge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Developing E-Libraries for Mobile Learning. Electronic Library, 2008, 26(3):303-317

11. Chandhok, S., Babbar, P. M-Learn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Libraries a Case Scenario of Indira Gandhi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Electronic Library 2011, 29(5):637-650

12.宋恩梅,袁琳. 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34-48

13. 姜海峰. 移动图书馆的兴起和解决方案.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12-15

14. 姜颖. 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中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比较分析. 图书馆建设, 2011 (12):75-78

15. 黄群庆. 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 图书情报知识,2004(5):48-49

16. 吴政. 通用手机图书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1):98-104

17. 郑成铭,詹庆东. 基于新媒体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 (5):47-50

18, 19, 23. Venkatesh D., Bala H.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 and a Research Agenda on Interventions. Decision Sciences,2008, 39(2):273-315,276-278

20. 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1989, 13(3):318-339

21, 22. 明均仁等. 面向移动图书馆的技术接受模型构建.情报资料工作,2014 (5):49-55

24. Davis, F. D., Bagozzi, R. P., Warshaw, P.R.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Use Computers in the Workplace.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2, 22(14):1111-1132

〔分类号〕G250

〔作者简介〕杨艳妮(1988-),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与图书馆信息服务;明均仁(1981- ),男,博士,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与移动信息服务;黄传慧(1974- ),女,博士后,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服务、信息资源管理。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用户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接受与使用行为研究”(项目编号:14YJC870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情景化用户偏好的学术信息服务研究”(项目编号:71203060)的研究成果之一。

Research on User Information Adoption Behavior to Mobile Library Apps Based TAM3

Yang Yanni1Ming Junren2Huang Chuanhui3
(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2. 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3.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

〔Abstract 〕Tak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is paper builds the user adoption model of mobile library Apps combi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ituation of mobile library at home and abroad. The empirical object is the user of mobile library Apps. We buil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by AMOS, complete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several groups with different subjects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define variables like behavior intention,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relevanc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perceived enjoyment as the variable of the whole model. By empirical analysis of users, we find that the liberal arts users are m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the science users tend to the perceived ease of use to the adoption of Apps. While the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users are main taking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into consideration for the adoption of mobile library serv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perceived enjoyment of liberal arts users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behavior intention and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cience users has strong effect on behavior intention. Moreover, for the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two groups’user, different external variables, like relevanc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perceived enjoyment, have almost the same effect on behavior intention.

〔Keyw ords 〕Mobile library User adoption TAM3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猜你喜欢

移动图书馆结构方程模型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创新研究
浅析移动时代的图书馆发展策略
移动图书馆服务发展探究
百年通图 再创辉煌
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
高校移动图书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微信环境下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
我国信托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改进ARMA模型参数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