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开放存取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

2015-07-22叶继元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图书馆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研究进展

杨 柳 叶继元(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南京 210023)

·实证研究·

国外开放存取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

杨 柳 叶继元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南京 210023)

〔摘 要〕基于国外开放存取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核心期刊、活跃研究者与重点研究机构分布状况。根据文献的时间分布规律,发现开放存取研究历经萌芽探索期、奠基稳定期和增长丰富期。使用内容分析法,深入揭示并比较分析三个时期的研究内容及其特征,发现科研伦理与政策是第三时期新出现的研究主题,虽各时期的研究视角不同,但开放存取评价、建设、利用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四个主题在第二、三时期皆有之,版权与出版研究则贯穿于三个时期。

〔关键词〕开放存取 研究进展 主题演进 文献计量分析 内容分析

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模式,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术信息免费向公众开放,消除价格障碍;二是指学术信息的可获得性,破除使用权限障碍。[1-2]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之后,开放存取运动在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开展得如火如荼,“金色之道”OA期刊和“绿色之道”OA知识库作为实现开放存取的两条主要途径,在节约机构、学者研究经费,促进学术成果无障碍自由传播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的开放存取研究起步于2004年,目前已有学者关注开放存取研究进展,但视角多着眼于国内[3-5],对于国外文献的分析不多,且主要集中于综合分析其发表时间、文献量、国家、机构、语种、作者、期刊、热点主题[6-8],尚无学者系统深入地梳理其研究演进脉络。只有厘清一个领域的研究演进历程,才能更好地指导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规划远景发展。鉴于此,本文基于国外开放存取研究文献,在遴选核心期刊、活跃研究者、重点研究机构的基础上,重点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时期梳理并比较分析开放存取主题演进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视角,以期通过揭示国外开放存取研究进展,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来开展分析与论述。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为数据源,分别以“open access”、“OA”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时间限定为1990-2014,限定文献类型为“Article、Proceeding Paper、Review”,检索结果为9962条记录,利用TDA软件对这些记录开展数据清理与初步分析,剔除不相关、重复、无关键词字段文献后,共得到1619篇开放存取文献作为进一步分析的数据源。数据下载日期为2015年3月6日。

1 文献计量分析

1.1 核心期刊分析

国外开放存取研究文献分散在333种期刊上。根据布拉德福文献集中与分散定律[9],计算得出其核心期刊共18种,如表1所示。这18种期刊载文量占文献总量的33.48%,合计542篇。经查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社会科学版,发现18种期刊主要分布于欧美国家,其中英国最多,有10种。在学科分类方面,这些期刊均属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学科,这一方面说明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是国外开放存取研究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也暗示开放存取资源集中,跨学科研究薄弱,全面发展受限。在期刊排名方面,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在JCR学科中的排名为84,而18种期刊在该学科类别中的排名则多居于中后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计了它们在开放存取领域中的被引量,其中《Scientometrics》(88篇)、《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24篇)、《Serials Review》(89篇)、《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54篇)、《Journal of Documentation》(51篇),5种期刊亦位列前20。高发文量与高被引量兼备,可见上述5种期刊掌握大量国外开放存取的优质资源,在领域中居于权威核心地位。

1.2 活跃研究者分析

据普赖斯对洛特卡定律的推论[10],计算得出国外开放存取研究核心作者共37位(发文量≥5)。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中,点度中心性衡量作者与其他学者之间联系的多少,中间中心性反映作者对研究资源的掌控情况。为保证遴选的公正客观性,笔者对37位作者的文章量(0.6)、点度中心性(0.2)、中间中心性(0.2)分别赋予权值,采用综合分数在20分以上的作者为活跃研究者,共10位,结果如表2所示。活跃研究者集中分布于欧美地区,10位研究者中有8位来自英国的高校与图书馆,可见英国集中了开放存取的优质研究团队,便于开展研究资源的协调共享与学术思想的交流沟通,研究气氛活跃。

表2 活跃研究者统计

1.3 重点研究机构分析

重点研究机构是一个学科创新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文章作者的单位进行统计,可以厘清开放存取的高产研究机构。但高产机构不一定是重点机构,鉴于此,选取发文量7篇及以上的机构21家,统计其文章在WoS数据库中的被引量,分别给文章量(0.8)与被引量(0.2)加权赋值,遴选综合得分在12分以上的11家机构作为重点研究机构,如表3所示。

开放存取最早由欧美发达国家发起,表3可见,重点研究机构多数分布在欧美地区,欧美地区仍然是开放存取研究的“主战场”。高校是研究与实践的主要阵地,各高校的图书与信息科学系是开放存取运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4所学校的计算机系也参与其中,形成了跨学科研究力量。拉夫堡大学作为英国图书信息学科排名第一的院校,高居文献量与被引量的首位,活跃研究者Oppenheim C、Probets S就是这所学校的研究人员,它具备很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能力,是开放存取研究的领军机构。

表3 重点研究机构统计

2 主题演进分析

某一时期某领域论文数量的增加速度,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热点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11]根据对1619篇文献的年度统计,得到如下时间分布图(见图1)。据图1,可将国外开放存取的研究进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 1991-2002年(43篇),第二时期为2003-2011年(479篇),第三时期为2012-2014年(1097篇),分别占总文献量的2.66%,29.59%,67.76%。,

图1 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

2.1 萌芽探索期(1991-2002年)

2002年2月,开放社会协会(Open Society Institute)在匈牙利通过了著名的“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对开放存取这一概念进行了清晰明确的定义,奠定了开放存取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的里程碑[12],在此之前的研究少而零散,每年的发文量呈起起落落态势,但均未超过10篇,因此将1991-2002年划分为萌芽探索期。1991年,美国物理学家Paul Ginsparg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免费的在线典藏库arXiv (arXiv.org),用于收集物理学的论文预印本,这一行动开启了人们将新兴技术应用于学术传播与知识共享的探索之路。这一时期研究内容相对集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开放存取研究的理论探讨,二是对实现开放存取实践的技术探索。前者涉及开放存取的名称、内涵、方法和可能面临的诸多问题等研究,其中学者提出最多的问题包括免费获取与成本费用之间、知识公开与个人隐私之间、自由使用与知识版权等之间的矛盾冲突。如开放存取倡导的是免费知识获取,但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如期刊论文数字化与出版成本、系统开发维护人员薪酬成本等费用由谁来承担的问题。[13-15]后者的技术包括网格存储技术、远程获取技术、全文回溯检索技术、数据超高速缓存所要求的软硬件技术和远程终端服务技术等研究。[16-18]

2.2 奠基稳定期(2003-2011年)

发文量在2003年首次过10篇,一直到2011年大体呈稳定递增趋势,但在2012年之前均未超过100篇,开放存取领域的高被引文献多数出现在这一时期,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将2003-2011年划分为奠基稳定期。由于这一时期文献数量较多,因此借助软件开展聚类分析的方法,以形象客观地揭示这9年间国外开放存取研究的主题演进。在对关键词进行合并、清理等处理后,选取词频≥5的高频关键词43个构建共现矩阵,将其进一步转化为相异矩阵后导入SPSS软件中开展聚类分析,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

2.2.1 OA资源共享

图2 奠基稳定期聚类图

这一时期的资源共享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开放存取大背景下的馆际互借与资源共享情况研究,Schopfel J通过对法国2005年的文献供给与馆际互借现状,包括开放存取、集团采购、电子传递及其相关政策开展调研,发现现有政策体系仍在更多地保障出版商利益,公众对于科学信息的获取行为存在诸多限制,并未真正实现资源的免费自由获取[19];Johnson GJ凭借问卷调查、个人访谈法来揭示英国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供给现状,并指出其在开放存取环境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另一方面是作者版权保护与资源免费共享之间问题的研究。Seadle M发现当时主要存在三种版权文化,分别是作者允许其成果直接免费公开,要求对其成果实行长期或短期版权保护以从中获益,这三种版权文化也是版权法制定的主要依据[21];Jenkins C等通过对SHERPA/RoMEO知识库(后更名为“版权知识库”)出版商政策与作者版权转让协议的调研,发现期刊论文的自存储环节是当时开放存取研究实践的关键问题[22]。

2.2.2 OA期刊评价

这时开放存取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学者们逐渐关注开放存取的质量,并积极探寻适用的评价策略。这一时期OA期刊评价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2010年左右,并依赖于文献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方法。Kurtz MJ等人最早于2005年凭借美国宇航局系统与arXiv免费数据库中的物理学数据,开展在线收费论文与在线免费论文的引用率差异比较分析。[23]此后相继有不少学者对OA期刊的利用与引用现状进行实证研究:Frandsen TF以生物、数学、药学三个专业为例分别对比分析了OA期刊与非OA期刊之间,不同学科之间OA期刊影响力的差异[24];Asemi A对2007年间伊朗高校学报英文论文引用DOAJ论文情况开展引文分析,发现引用率仅为0.3%,由此得出开放存取论文的利用情况并不乐观的结论[25]。

2.2.3 OA建设与利用

20世纪90年代的OA期刊大多由学者个人出于响应开放资源的精神予以建设,此后,许多历史悠久的社会科学期刊在出版纸质版的同时也发行电子版的OA期刊。直到2002年左右,新兴专业的OA出版公司面世,这一时期期刊的开放存取出版已成为与传统出版并行的一条出版途径,但信息从业人员陈旧的服务观念和落后的服务技术,更适用于纸质期刊的死板缓慢的出版形式,用户固守成规的信息行为却仍在大范围的“原地踏步”。于是学者们争相从各个视角提出改进OA建设与利用的策略:如Norris M等比较分析Google、Google Scholar、OAIster和OpenDOAR四种检索工具,通过揭示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以为用户检索与利用OA文献提供参考[26];Kohl DF基于信息从业人员视角,提出开放存取运动与数字化、数字典藏、信息移动等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信息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信息从业人员必须在重新思考、改变观念的同时,加强自身信息素养与网络技术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信息组织与信息服务的使命[27];Bjork BC则基于出版商角度,探索新型适合OA的信息组织方式与出版模式[28]。

2.2.4 OA知识库的出版与版权

OA知识库包括基于学科的知识库和基于机构的知识库,它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增加科研成果的可见性和可利用性,高校和机构的图书馆、信息部门是OA知识库建设的主力军,但由于图书馆角色定位模糊,缺乏技术能力与建设经验等原因,导致OA知识库的覆盖面十分有限。这一时期,除了OA知识库建设的主体研究,出版过程中涉及的版权问题亦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Kamraninia K通过调研马来西亚八所大学的机构知识库建设,发现图书馆主要承担文献组织与数字化、开展知识库使用培训课程、知识库系统的建设与维护等工作。[29]Gadd E的研究团队围绕版权保护主题展开了系列研究:他们将英国版权法、电子期刊许可证对于版权的保护力度与作者期许的保护力度作对比,得出前者保护的力度与范围均已超出了后者的预期要求,人身权是最为作者所重视的权利,应当为研究文献与教学文献分别量身制定适用的版权法等结论[30-32]。

2.2.5 OA基础研究

这一主题主要涉及其他五大主题研究之外的问题,属于开放存取边缘化研究领域,包括学术界对于开放存取的态度、原则,开放存取的特征、评价指标、参考来源,资源的访问入口,出版的特征、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等研究。[33-35]相对于其他五个研究主题,它的研究覆盖面广,涉及问题多,但却缺乏研究的深入性与连续性。其中Aguillo I对于网络科研活动评价的研究,尤其是对学术组织、学者个人、研究成果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的探索却是开放存取下一时期研究主题“OA评价”中Altmetrics(替代计量学)的前瞻性与基础性之作。[36]

2.2.6 OA存储及对图书馆的影响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OA存储,二是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而图书馆作为OA知识库建设的主体,也是OA存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OA存储可以实现学术成果和研究资料的搜集、保存、标引和共享,是信息管理、科学交流和知识共享的重要推动力。这一时期的研究集中于提升存储效率的技术探索和调查存储现状两方面。Troman A等研介了一种新型的电子服务器EThOS,它可以使论文的开放存取变得更为经济可行,从而确保英国学术论文被广泛获取、阅读和引用[37];Doctor G、Chan DLH则分别调查了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学术成果存储服务中心的使用情况、香港机构知识库存储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现状[38-39]。图书馆既是开放存取建设的实施者与推动者,也是开放存取成绩的受益者。一方面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去设计与维护OA知识库的建设与运营,另一方面学术资源的免费获取与利用也充实了图书馆的服务资源,便于其更好地开展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工作。

2.3 增长丰富期(2012-2014年)

文献量在2012年首次突破100篇,这一时期发文量持续高涨,几乎呈直线增长态势,开放存取研究成果大部分集中在这三年,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因此将2012-2014年划分为增长丰富期。这一时期,仍然借助聚类方法来提取研究主题,以词频≥11的43个高频词为分析基础,得到结果如图3所示。

2.3.1 OA出版与评价

随着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与科学交流的日益网络化,传统引文分析方法已不能满足需求,学术界呼吁、探索一种新的计量方法来开展科学评价。Altmetrics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基于社交网络分析技术,旨在利用开放的学术交流数据开展科学评价的方法。此时开放存取领域的评价研究集中于分析替代计量学与开放存取、图书馆、期刊评价、引文分析的关系,同时学者们也对论文层面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的相关性开展分析。[40-41]另外,这一时期开放存取出版已形成系统规模,多数出版主体都已探索出适应本地文化特色的出版模式,并积极探寻改进的方法。Xiao L等综合维基百科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对比分析和学者对于开放存取出版的意见调研,提出完善开放存取出版的建议[42];Rodrigues RS等分析了巴西、西班牙高质期刊的出版特征和分布模型,发现绝大多数OA期刊可以并正在依靠政府公共机构的政策、经费与技术支持开展运作,从而对英国芬奇报告所倡导的作者付费出版模式提出反驳[43]。

图3 增长丰富期聚类图

2.3.2 OA建设及对图书馆的影响

这一时期,OA知识库建设逐渐转向网络化和合作化,OA期刊建设日益突出对论文质量的控制。学者们已不满足于学术论文的开放存取,为全面实现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他们一方面要求传统科学出版物加快开放存取进程,另一方面开始呼吁实现图书与科研数据的免费公开获取。在此过程中,图书馆与图书馆员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Shafi SM调研了OA知识库建设中Web 2.0技术的应用现状,在阐述Web2.0技术优势的同时,得出其全球应用率过半,英国应用数量与建设质量要高于美国的结论[44];Flynn EA分析了元数据和编目记录的开放存取建设现状,指出如今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密歇根大学等知名学府均已实现图书馆编目数据的开放存取,并呼吁其他高校与机构的图书馆尽快加入此列[45];Zhao LL指出在获得机构资助的情况下,OA期刊不应该采取“作者付费”发表模式,呼吁图书馆、图书馆员应与作者联合起来抵制这种不合理行为[46]。

2.3.3 OA利用与科研伦理

科研伦理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研究主题,在中国学术界,一般称为学术规范、学风建设,它涉及一系列兼具复杂性、困难性与争议性的问题,包括规定行业中哪些行为是被禁止、不为其他同行所接受的。2013年起,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开放存取建设与利用过程中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并将研讨与制定伦理标准提上日程。Yildiz ML等基于对土耳其100位学者的访谈,探索制定学术领域伦理规范的标准[47];Janos T调查揭露了开放存取环境下学术出版中不符合道德伦理的行为[48];Hawkins AR等批判了高校强制要求学生向机构知识库提交期刊论文与学术论文的政策,认为这项规定侵犯了学生的版权和知识产权[49]。

2.3.4 OA版权研究

继2012年7月欧盟颁布政策,宣布在Horizon2020计划中全面实施受资助研究论文的开放存取之后[50],越来越多的资助机构要求受其资助的项目在规定期限内免费公开研究成果,针对这一规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学者们展开了研讨:Guadamuz A等提出有些研究成果涉及长期保密保护,有些则享有短期的版权保护,因此不能“一刀切”的要求全部项目的所有研究成果实现公开,应采取因项目而异、因成果而异的原则,区别实现研究资源的开放存取[51];Bastos F等研究了作者版权与高校机构知识库制度的关系,发现并非所有学者都情愿将作品版权转移给机构知识库出版商,且机构知识库的出版制度存在很大的变动性与灵活性,这种特征并不利于保障作者权益,由此他们呼吁作者联合起来抵制版权转让制度[52]。

2.3.5 OA知识库与OA政策

OA政策和OA伦理一样,也是新出现的研究主题。从2012年开始,开放存取政策日益受到重视,从全球范围来看,从政府到国际组织,从科研机构到科研教育机构,均制定了开放存取政策,开放存取政策体系更加完善。Sanchez-Tarrago N等通过对古巴1959年之后颁布的公平公开获取知识信息保护政策进行回溯性调研,揭示其卫生领域的信息开放获取现状,进而提出制定开放存取政策是合理可行且迫切需要的结论[53];Koulouris A等基于知识库政策的文献调研,研介了雅典技术教育学院机构知识库政策的制定、修改与内容,后者包括自存储程序、个性化服务、版权简介等[54];Kusekwa L等以问卷方式调查了津巴布韦地区高校机构知识库和开放存取建设的积极性、现状、政策、成绩及远景规划,发现多数高校对于开放存取的建设抱有很大热情,并已开始着手制定开放存取政策[55]。

3 结语

国外开放存取的研究资源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研究领域,与此相对应,欧美地区高校中的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院系是研究的主要阵地,其中英国集中了核心资源与优质团队,是开放存取研究的领军力量。开放存取运动最早由美国发起,但目前英国的研究却处于最为领先的地位,其中原因值得我们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调查探析。国外开放存取虽已出现跨学科合作研究现象,但力量薄弱,鉴于其系统开发、平台构建等问题需要计算机科学、通讯工程、软件工程等多学科背景做支撑,开放存取领域学者应加强与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合作的意识,全面推进开放存取理论研究与实践技术的稳定快速发展。国外开放存取研究发展历经萌芽探索期、奠基稳定期,目前正处于增长丰富期。版权与出版研究贯穿三个时期,虽然各个时期的研究视角与侧重点不同,但二者一直是国外开放存取的主要研究内容,而开放存取的评价、建设、利用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自2003年成为主要研究内容后,关于这四个主题的探讨从未间断或冷却,尤其是OA评价,未来可能继续围绕网络环境下的机构、研究者、成果评价问题开展研究。科研伦理与政策是第三时期新出现的研究主题,伦理有助于规范开放存取进程,政策能够推动开放存取全面高速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时期将继续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热烈探讨。

(来稿时间:2015年5月)

参考文献:

1. 李武,刘兹恒.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6):99-107

2. 李春旺.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1):33-37

3. 赵蓉英,吴胜男.我国开放存取研究主题和作者影响力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1):57-62

4. 张立.近年来我国开放存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情报科学,2014(1):138-142

5. 董文鸳,袁顺波.基于CSSCI的我国开放存取研究可视化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98-105

6. 吴晖.LISA数据库中开放存取研究论文定量分析.情报科学,2007(8):69-74

7, 12. 许洁.2003-2013年国外人文社科学术资源开放存取研究进展.出版科学,2014(3):91-94

8. 杨柳,彭希羡.国外开放存取领域作者群体及其研究主题探析.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6):99-107

9, 10. 袁军鹏.科学计量学高级教程.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3):88

11. 孙晓宁,储节旺.国内个人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图书馆,2013(5):64-67

13. Grupe FH. Commercializing Public Information-A Critical Issue for Governmental is Professionals.Information & Management,1995,28(4):229-241

14. McGrath M. Interlending and document supply: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 XLIII. Interlending & Document Supply,2002,30(4):203-209

15. McGrath M. Assumptions Versus Reality: User Behaviour in Sourcing Scholarly Information. Interlending & Document Supply,2002,30(3):120-125

16. Yang s, Lackie RJ. CD-ROM versus Web-access to external databases: Experiences and insights. IOLS 2000:Integrated Online Library Systems, Proceedings, 2000

17. Alper N, Siquig R, Stein C, Kent J, Lowe S, Corbin J, Anantharaj V, Chambless B, Clarke E. MEL: An Internet based distributed geospatial data discovery and retrieval system.Military, Government, and Aerospace Simulation,1997

18 .Hill JM. The X-500 Directory Service and the Data Protection Act.Computer Networks and ISDN Systems,1991

19. Schopfel J. Between open access and copyright: document supply in France.Interlending & Document Supply,2005,33(3):158-161

20. Johnson GJ. No fate but what we make? Current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the UK document supply community. Interlending & Document Supply,2011,39(3):127-133

21. Seadle M. Copyright cultures.Library HI TECH,2007,25 (3):430-435

22. Jenkins C. Probets S. Oppenheim C. Hubbard B. RoMEO studies 8: self-archiving - The logic behind the colour-coding used in the Copyright Knowledge Bank.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07,41(2):124-133

23. Kurtz MJ, Eichhorn G. Accomazzi A. Grant C. Demleitner M. Henneken E. Murray SS. The effect of use and access on citation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05,41(6):1395-1402

24. Frandsen TF. The integration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in the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system: Three science field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09,45(1):131-141

25. Asemi A. A citation analysis of Iranian journals to open access (OA) articles and journals. Scientometrics,2010,82(3):487-494

26. Norris M, Oppenheim C, Rowland F. Finding open access articles using Google, Google Scholar, OAIster and OpenDOAR.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8,32(6):709-715

27. Kohl DF. Knowledge life cycles: renewal and obsolescence. Profesional De La Informacion,2009,18(4):374-381

28 .Bjork BC. A Study of Innovative Features in Scholarly Open Access Journals.Jp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11,13(4)

29. Kamraninia K, Abrizah A. Librarians’ role as change agents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 cas of Malaysian academic libraries.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2010,15(3):121-133

30. Gadd E, Oppenheim C, Probets S. RoMEO studies 2: how academics want to protect their open-access research paper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3,29(5):333-356

31. Gadd E, Oppenheim C, Probets S. RoMEO studies 6:rights metadata for open archiving.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04,38(1):5-14

32. Gadd E, Loddington S, Oppenheim C. A comparison of academics’ attitudes towards the rights protection of their research and teaching material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7,33(6):686-701

33. Gul Sumeer, Shah Tariq Ahmad, Baghwan Tariq Ahmad. Culture of open access in the University of Kashmir: a researcher’s viewpoint .Aslib Proceedings,2010,62(2):210-222

34. Jacso P. Open access ready reference suites.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6,30(6):737-743

35. Meera BM, Ummer R. Open access journals: development of a web portal at the Indian Statistical Institute.Electronic Library,2010,28(4):540-554

36. Aguillo I. Measuring the institution’s footprint in the web. Library HI TECH,2009,27(4):540-556

37. Troman A, Jacobs N, Copeland S. A new electronic service for UK theses: access transformed by EThOS.Interlending & Document Supply,2007,35(3):157-163

38. Doctor G. Captur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with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t a business school in India.Library HI TECH,2008,26(1):110-125

39. Chan DLH. An Integrative View of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n Hong Kong: Strategies and Challenges.Serials Review,2009,35(3):119-124

40. Wang XW, Wang Z, Xu, SM. Tracing scientist’s research trends realtimely .Scientometrics,2013,95(2):717-729

41 .Wang XW, Mao WL, Xu SM,Zhang CB. Usage history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 Nature metrics and metrics of Nature publications. Scientometrics,2014,98(3):1923-1933

42. Xiao L,Askin N. Academic opinions of Wikipedia and Open Access publishing.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4,38(3):332-347

43. Rodrigues RS,Abadal E. Scientific Journals in Brazil and Spain: Alternative Publishing Models.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65(10):2145-2151

44. Shafi SM, Gul S, Shah TA. Web 2.0 interactivity in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2013,31(6):703-712

45. Flynn EA. Open Access Metadata, Catalogers, and Vendors: The Future of Cataloging Records.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3,39(1):29-31

46. Zhao LL. Riding the Wave of Open Access: Providing Library Research Support for Scholarly Publishing Literacy. Australian Academic & Research Libraries,2014,45(1):3-18

47. Yildiz ML, Icli GE, Gegez AE. Perceived Academic Code of Ethics: A Research on Turkish Academics.Proceedings of 9t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13,99:282-293

48. Janos T. Simulacrative Signification and Simulacrative Scenes - Analysis of a Deviant Publication Practice.Informacios Tarsadalom,2014,14(2):24

49. Hawkins AR, Kimball MA, Ives M. Mandatory Open Access Publishing for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Ethics and Enthusiasm.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3,39(1):32-60

50. 陆彩女,李麟. 2013年国际开放获取实践进展.图书情报工作,2014(4):111-120

51. Guadamuz A, Cabell D. Data mining in UK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law and policy.Queen Mar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2014,4(1):3-29

52. Bastos F, Vidotti S, Oddone N. The University and its Libraries: Reactions and Resistance to Scientific Publishers.Social Shaping of Digital Publishing:Explor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Culuture and Technology,2012:24-33

53. Sanchez-Tarrago N, Fernandez-Molina JC, Caballero-Rivero A.Reflections on Open Access to Information in the Cuban Context:the Case of Health Sector.Informacao & Sociedade-Ectudos,2012,22(2):51-59

54. Koulouris A, Kyriaki-Manessi D, Giannakopoulos G, Zervos 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policies: best practices for encouraging self-archiving.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ed Information,2013,73:769-776

55. Kusekwa L, Mushowani A.The open access landscape in Zimbabwe: the cas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ZULC. Library HI TECH,2014,32(1):69-82

〔分类号〕G250.7

〔作者简介〕杨柳(1991-),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已发文6篇;叶继元(1955-),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发文130余篇。

Bibliometrics and Content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Foreign Open Access Research

Yang Liu Ye Jiyuan
(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of foreign open acces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of core journals, active researchers and key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open access by using bibliometric method. According to time distribution of the literatures, it finds that after exploration period and stable period,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open access is currently in growth period. By means of content analysis, the paper conducts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reveal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periods, results show that research ethics and policy are new subjects which arise in the third period,Although with difference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in each periods, the four subjects pertinent to evaluation, construction, utilization and influences of open access on library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periods, copyright and publication are subjects of the three periods.

〔Keyw ords 〕Open access Research development Subject evolution Bibliometrics analysis Content analysis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SCI收录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文献计量分析视域下的中国苗族姓名研究现状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